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天地》2002,(10):56-56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毛泽东文艺论集》,首次发表了毛泽东1939年11月7日致周扬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说,周扬同志:文章看了,写得很好,必有大影响。某些小的地方,我认为不大妥当的,已率直批在纸上。  相似文献   

2.
十年浩劫,冤狱遍地,其中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周扬的遭遇是令人关注的。这位被称为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解释者、执行者的文艺理论家,运动初始即遭猛烈批判,被打成“文艺黑线”的“祖师爷”,直至批斗示众,身陷囹圄,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严重摧残。作者采访了周扬的女儿、秘书及众多知情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叙事状物,如历如睹。详情请看《周扬在“文化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3.
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思想界展开的一场重大的理论性和现实政治性的争论。争论一方面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关系如何认识和推进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应该说是严肃的和具有原则性的。但不幸的是,这场争论虎头蛇尾,留下的是更多的分歧。参加争论的两位主要人物,周扬同志和乔木同志,都是我尊敬的前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我有不少时间在乔木领导下做点具体工作,同他比较熟悉。过去只是同周扬住在一个办公大院里,听过他的报告,参加过他主持的一些会,没有工作上的接触,他并不认识我;后来在理论务虚会上他是我…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致周扬的信赵树理是以写农村题材而蜚声文坛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40年代的脱颖而出,与周扬有很大的关系,因而两人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两人的交往中,赵树理曾几次致信周扬。这些信,对于研究赵树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转录一封如下,并结合有关材料稍作分析。周扬同志: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党在文艺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周扬逝世已经十多年了。人们虽然没有为他建纪念馆、树纪念碑,而在长沙新建的毛泽东文学院大厅里,周扬等5位著名文学家的雕像,屹立在毛泽东身边;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展出的历史名画《良霄》里,周扬再现在创建新中国的50位伟人的阵营中。周扬的名字和光辉业绩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革命和中国文化事业的史册上,他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范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6.
周扬晚年的彻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扬同志在平反落实政策复出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同志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我当时是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的学生。每当研究生院有重大活动,周扬都要来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讲话或作报告。他在公众场合总是保持着一种绅士派头和学者风度,尤其是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不苟言笑的表情和一板一眼的话语,有一种震撼听众心灵的气势,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做人和做学问都很严肃认真的人,令人久久难忘。省悟:困知勉行“文革”后的头几届研究生,差不多都是“文革”初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文革”中上过…  相似文献   

7.
正1989年7月,周扬逝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周扬的评论一片沉寂。以至1996年3月2日张光年给荒煤写信,提及"周兄走后,我辈都未写文"。面对张光年"我辈无文章"的喟叹,荒煤在3月10日的回信中写到:谈周扬,也有好几位同志劝我谈。我觉很难谈。因他对我,真正叫做"领导"。只谈工作,从不谈心。恐怕连荒煤都想不到的是,20年后他的秘书兼助手严平不仅著书《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  相似文献   

8.
读顾骧,念周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大学的“80年代新一辈”来说,不管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对新时期以来文学作品的偏爱几近于疯狂。因为承载着这样的记忆,我在知道了如雷贯耳的周扬后,还知道有一位叫顾骧的文艺评论家。顾骧是14岁从优越的家庭中(他的家庭在江苏阜宁县是望族)出走的,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期间。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他放弃学业投身新四军,成为军中文工团年龄最小的团员。其后,顾骧先后在中共华中工委、《苏南日报》社工作,并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他到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毛泽东文艺论集》,首次发表了毛泽东1939年11月7日致周扬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说,周扬同志:文章看了,写得很好,必有大影响。某些小的地方,我认为不大妥当的,已率直批在纸上。其中关于“老中国”一点,我觉得有把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混同,把现代中国的旧因素与新因素混同之嫌,值得再加考虑一番。现在不宜于一般地说都市是新的而农村是旧的,同一农民亦不宜说只有某一方面。就经济因素说,农村比都市为旧,就政治因素说,就反过来了,就文化说亦…  相似文献   

10.
周扬的名字,我老早就知道了,直到1940年6月,在延安的一次集会上才第一次和他相识,但也没有同他交谈。四年之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大学,下辖行政学院、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和自然科学院三个学院,任命周扬为校长。我于1943年在“抢救运动”后从西北局调到行政学院接受甄别。1944年甄别结束,党组织没有让我回西北局,决定我到延安大学工作,成了周扬的部下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与周扬第一次同事。以后又几次相处,但时间都很短。抗战胜利后我到北平办《北平解放报》后,重返延安,参加几个地区的土改,1948年到中央宣传部。1954年周扬…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周扬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也已19年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从上海到延安,以及在张家口、石家庄等敌后解放区,直到新中国建立,都是在他的影响或直接领导下工作。作为同志、同事和战友,他是一位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的人,是一位令我思念不尽的好领导。  相似文献   

12.
露菲 《炎黄春秋》2000,(8):45-47
一大早接友人电话,告知陆石同志去世了,惊得我半天回不过神儿来。真是太突然了。前些日子去看他,还好好儿的,那天他谈兴很浓,谈到胡乔木、田家英、何其芳、周扬等很多老领导、老朋友。他慢条斯理,话语中充满了深情。我离开时,他还送了我一册《陆石诗书集》。现在怎么一下子就去世了呢!当我赶到陆石同志家时,他的夫人赵中同志,一位自控力极强的资深编辑,已悲痛地说不出话来;女儿雪梅也泣不成声,陆石同志平日坐的沙发也空荡荡的了。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8,(2)
读了龚育之同志《几番风雨忆周扬》一文,获益良多;特别是其中第十八节“两个癌症”,跟我们这些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关系更为密切。细读之后,也引发了我的一些回忆。我初见周扬是在1977年10月下旬。当时北京许多高校因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急於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上,“周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便获得最高领导人的信任,成为其文艺路线的阐释者和代言入。周扬政治命运的每一步,其实也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这是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大军的隆重会师。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莅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使大会成为我国现代文艺运动史的重要一页。 我从参加大会的阿英同志日记中看到,周恩来同志为大会做了大量工作。大会筹备期间,他曾多次找文艺界一些同志谈话,其中有两次几乎通宵达旦。5月 13日日记:“今晚约谈话。八时,去中南海。潘汉年、夏衍、许涤新、周扬、沙可夫、胡愈之、萨空了、茅盾、何其芳,亦先后至。10时恩来同志来。首先谈文代会问题,次新闻纸问题,又次上海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1999,(12)
从《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0月9日)上读到《周扬秘书谈周扬》(此文原载《人物》1999年第9期)。文中提及周扬的《〈邓拓文集〉序言》最后一段中关于党员作家的一段话,说“周扬的这段话是真情。”我对周扬无研究,不过可以讲一点有关的事实和看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篇序言是我起草的。上面说的“周扬的这段话”照抄如下:一个作家发现自己在思想认识上同党的观点有某些距离,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任何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的作家,在根本政治立场上都应力求和党中  相似文献   

17.
外庐同志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外庐同志学术纪念会。外庐同志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外庐同志去世以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侯外庐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我说,本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同志的《史学要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里的发展的重要标志,郭沫若同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代表三十年代的理论成就。四十年代,外庐同志的著作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中有他特殊的地位。这篇文章中讲得很含蓄,但这种说法是经过长期考虑酝酿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是对的,是要肯定外庐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炎黄春秋》2012,(11):44-47
今年我已经吃96岁的饭了,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很少伏案握笔。前不久,李凌同志将他的书稿《"民主堡垒"群星陨落记》给我,并嘱写序言。我之所以应命,是由于这本大著中有我熟悉的人,主要描述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大师的悲惨命运,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我晚年不断呼唤的"何时宪政大开张"。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变局的一个例证。当年领导云南地下党活动的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是我在中组部工作时的同事,又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已经去世),他在云南多年,曾亲临联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同志在本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师克盨铭考释》一文。我从前曾疑此器为伪制,事实经过是这样:1967年《人文》杂志第3期刊登了段绍嘉同志《师克盨盖考释》,附有铭文。我当时因为铭文中"干"字的上两划笔力穉弱,其它文字也有类此者,遂疑为伪,并以此告姚孝遂同志,他也以为然。1960年3月,我和姚同志合写《楚公(?)戈辨伪》一文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04,(4)
《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是周扬为总结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所写的一篇长文,毛泽东作过很多重要修改。今天看来,该文很“左”,很粗暴,错误地点了许多文化人的名字。于是,在编辑《周扬文集》时就出现了争论。一种意见是不收,理由是,当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同志已经平反,把这些旧账再翻腾出来,恐不利于团结;另一种意见是,应该实事求是地作些说明,为了保存历史的真实,纠正历史错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应该收。周扬本人赞同后一种观点,但是,最终还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