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新增选的全国政协常委名单中,我看到了李默庵的名字。他,就是著名爱国人士、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现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李默庵先生吗?想到这里,我就决定去采访他。 4月17日,我按照约定时间到他的北京新居去采访他。这是一所高20层新建的大楼,楼里宽敞、明亮、舒适。这位老人在会客厅里热情接待了我。他虽87高龄,但仍神采奕奕,保留着军人气质。他热情爽朗,让家人给我泡茶拿烟,并接着就和我开门见山地谈起来。我是第一次见他,但很快就有一见如故之感。这次采访使我对李默庵先生有了更多了解,也使我对他更加敬佩。 热…  相似文献   

2.
我与沈从文先生素昧平生,但有一段珍贵的回忆。那是1957年我在青岛海军部队当兵的时候,为沈先生转送过一封被误投到我们部队的信,有缘近距离见到沈先生一面,而在20多年后又受到他和沈夫人张兆和先生的关爱。1957年夏天,青岛市文登路6号一座小楼(后来知道是中央文化部休养所),住进了许多位文艺界名人。而相隔一条小道的西邻,门牌也是文登路6号,是我们司令部的战士营房。司令部机关在隔一条马路的南海路23号,我在机关保密室做文印打字员,住在机关,到战士营房吃大灶。每当开饭时,就隔墙看到住在相邻这座三层小楼里的名人们饭后到庭院散步。我一…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一个作文很菜但每次考试都能顺利过关的"牛"人学生。他告诉我,他的秘诀是,每次都写一件事,末了结尾就写:"今天我真高兴!"  相似文献   

4.
<正> 我非常喜欢欣赏书画作品,尤其是对画家孙峰的作品更加印象深刻。10月里,我去北京的一位在书画界知名度很高的好友孙泳新先生家里做客,他对我讲:"你若早到几分钟,就能碰见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先生了……"我问:"杨先生是来收藏您的书画吗?"孙泳新先生告诉我杨先生这次到这来,不是收藏他的书画作品,而是收藏孙峰的画作。于是,他就向我娓娓地讲述了事惰的经过。今天清晨,孙泳新先生接到杨洪基先生的电话,向他咨询画家孙峰的情况,并表示想要收藏孙峰的画作《群虾图》。孙泳新先生高兴地说:"你算是找  相似文献   

5.
正谨以此文纪念我国老一辈著名桥梁专家陈昌言先生逝世30周年——题记陈昌言先生是上世纪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最后、任职时间最长也是工作难度最大的一任总工程师。陈昌言的小儿子陈宗杰是我的同学、挚友,因为这层关系,加上一些工作的原因,我对陈昌言先生有所了解,也特别崇敬。在陈昌言先生的晚年,我曾先后两次见过他。  相似文献   

6.
沈钧儒先生与邹韬奋先生是在1935年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大会上相识的,韬奋在他所著的《经历》一书中曾有记述:“我记得那时是文化界救国会开着成立大会,沈先生做主席,我那时还不知道他的年龄,也不详细知道他的平常,只看见他虽有着长须,但是健康的体格、洪亮的声音、热烈的情绪、前进的意识,都和青年没有两样。”此后,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逐渐发展为上海救国会乃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由于参加救国会的关系,沈钧儒与韬奋的来往渐渐频繁,彼此间的友谊也日益深厚<那时,沈钧儒先生每次参加抗日游行示威,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一个作文很菜但每次考试都能顺利过关的“牛”人学生。他告诉我,他的秘诀是,每次都写一件事,末了结尾就写:“今天我真高兴!”于是他的作文就是这样的:—到山上掏鸟蛋了,真是好玩过瘾……今天我真高兴!—考试没考好,挨了老爸一顿打,想想他还是为咱好……今天我真高兴!  相似文献   

8.
杜任之先生是我一生中永远不敢忘记的师友之一.193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太原,在海子边中外语文学会偶遇翟新亚同志,经他介绍,认识了杜先生.他简单地介绍说:“这是李毓珍,崞县人,是在监狱里同时被关押的朋友.”杜先生很亲切地跟我交谈起来.知道我是学俄文的,还未找到工作,他就说:“那很好,懂俄文的人很少,给我们的刊物翻译点东西,多少还有点稿费.”随后,我就给学会的刊物《中外论坛》翻译了一篇《苏联货币》(以后每期有我译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我这一辈子     
(2005年5月12日,由北京社科院李宝臣研究员陪同,在西三旗北京丝绸总厂宿舍采访了华君愈先生。华君愈先生是多铎之后,今年86岁。同年6月5日,再次采访华先生。)华君愈:从什么地方开始说呢?李宝臣:您就从小时候在大甜水井胡同时开始讲吧。华君愈:我是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生人,满族,今年已经86岁了。我的祖上多铎的府邸就是现在的协合医院,分府时就分到了大甜水井,和协和医院那儿就隔着一条马路,是四层院子,前院在一个胡同,后门也在一个胡同,一般都是这样。第二层是正房,第三层是排房,最后一层也是排房。这种院子,有的有花园。我们家的花园不大…  相似文献   

10.
我原籍河北饶阳县,1938年生于天津。我的父亲17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北京大栅栏学做生意。他在家乡念过4年私塾,有些古文底子,又能写一笔好毛笔字,因此受到老板的赏识,当了账房先生。后来积攒了一些钱在天津买了房子安了家,做布匹生意,又开了一个小织布工厂,所以我上学、工作后每次填表"家庭成分"一项总是填"资产阶级"(实际现在看来顶多算得上是一个"个体户")。  相似文献   

11.
短歌当哭     
公元2000年是个凶年,刚祭别了周振甫先生,接着又走了戈宝权先生、柯灵先生和程千帆先生,再加上前些时先行的赵朴初先生,文坛、学界遭此噩运,斯文难再。 欲哭无泪,就是有泪也禁不得接连而来的许多悲哀。长歌当哭,我已无力长歌,只能短歌而哭一哭程千帆先生。 至今我还未曾见过程千帆先生,因为我不是他的弟子,却对他老人家怀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感,我知道我的学业与他相比相差奚止千万里,一见面就会被他洞察而无地自容,这就是当我得悉南秀村他的住址时,多年来一直没去拜望的心理障碍。 程先生1978年被匡亚明校长请到南…  相似文献   

12.
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声音。一问,才知道那是陈新桂先生的儿媳的一位朋友从京来沪,她托他来我家取磁带。我给了他4盒录音带──—既不是《济公曲》,也不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而是陈新桂先生生前跟我的谈话录音。那是我写《罗隆基传》时,赴京访问陈新枝先生,他一口气跟我谈了4小时,不仅谈他与罗隆基的交往,而且也细谈了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就在我访问他之后不久,陈新桂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儿媳听说我采访过他,给我写信,问那些录音带还在不在。对重要的采访,我都永久保存录音带。我当即答应复制4盒送她。她收到后,全家细细听了…  相似文献   

13.
老友施拉姆     
美国友人传来施拉姆先生的噩耗,使我非常悲痛,我们是研究毛泽东而结识的好朋友。1980年后,他多次作为这方面的美国学者来中国,以及我应邀到美国访问,我们都开门见山侃侃而谈,使我得益匪浅。2005年我88岁时,他为我写了一篇祝寿文章《李锐是我的朋友》,其中有对我的勉励之言:"我们每次见面,他的直率和富于挑战性的见解总是令我耳目一新。"毛泽东是20世  相似文献   

14.
费新我先生,虽则早已闻其大名,但真正接触交往,还是在我于1983年苏州地市合并调到政协工作后。因同费先生有了交往,所以也就熟悉了他的儿子儿媳费之雄、詹小娴夫妇。其间,与我交谊颇深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民政协报》总编工禹时除好是费新我的忘年挚友。因这两层关系,我逐渐了解了费新我倾情书画艺术而不辞辛劳、坚忍不拔的许多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5.
正国学大师蒙文通是四川人。民国时期在四川大学教书期间,和学校闹翻,学校不聘蒙,他还是照样去上课。并说:你不聘我是你四川大学的事情,我是四川人,我不能不教四川子弟。学生照样去上课,学校拿他也没办法。他的考试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  相似文献   

16.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发表的《在〈文汇报〉北办的经历》,是朱维铮先生的口述,由金光耀先生采访整理。看到这篇文章感到很亲切。金光耀先生是历史学家,还钟情于文革史研究,我很敬重。我和朱维铮先生也有过交往,1982年,我(时任《红旗》杂志编辑)到复旦大学组稿,曾在他家和他晤谈,很投机,他还送我他著的书。朱维铮先生这篇口述,是研究文革史的一份重要史料,但他关于北京地质  相似文献   

17.
(第五天屏东晴)昨晚从排湾族聚居地返回后,我就睡在L先生家里。今天早上参观L先生自己的养猪场。他养了那么多猪,却只有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三个人管理,养猪场已经全部自动化。黑色的猪个个壮实无比。特别令人称奇的是,2000头猪集中于此,却并没有什么臭味扑鼻而来。L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他的一位好友临终前告诉他一个中草药秘方,猪吃了后就不会有什么臭味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就从事考古工作,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在先生的六十余年考古生涯中,他不仅是一位学术造诣深,为中国考古学作出贡献的考古泰斗,也是一位执教育人、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旦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做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在北大学习期间乃至后来到湖北一I:作,都常常得到苏先生的谆谆教诲,这一切都使我难以忘怀。此刻悼念先生辞世,亲身经历的一些往事便历历在目。一、良师的…  相似文献   

19.
正陈忠实先生去世四个多月了,我一直想写点纪念的文字,但每次打开电脑看着显示屏良久而无法动笔。先生去世之后,我曾经两次去陕西省作协吊唁,一次恰好遇上了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教授。我对先生的敬意是默默的、发自肺腑的。最早以研究者的姿态关注陈先生的作品是五六年前吧,我记得当时是《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约李建军先生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 《神州》2008,(3):52-53
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是我的故交,至熟之友,通常都称呼他"守常"——这是他习惯用的别号和笔名。在1919年前后,我每次到北京大学讲课,在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必定去他图书馆主任办公室盘桓10分钟至20分钟,因为彼此很熟,他忙他的事,我进门或离去,均不打招呼。他主编的《每周评论》,我顺手取阅。他有时主动地要我看什么书刊,便顺手递给我,亦不加说明。我接过翻阅后,往往亦无表示。遇有重要书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