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年前,一位青年文史研究者从北京潘家园淘到一份1970年1月"文革"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通知》是以"现行反革命罪"拟出待处决的20人名单及其罪行,要求组织革命群众进行讨论的一份内部材料。其内容如下:"在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  相似文献   

2.
正《冰花》摆上绿野书店的书架后,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特别是同泽中学等几个学校的青年学生更是争相传阅,不出几天,就抢购一空。刘少奇看到《冰花》后,非常高兴,给予高度重视。他亲自找到杨一辰,问:"这个刊物很进步,什么人办的?"杨一辰告诉他是东北大学附中的几个学生自发搞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我刚刚知道,1967年的湘南贫下中农造反派文革大屠杀中,约万名死难者里,有文革前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其中一位叫王百明的知青,因为出身算"反革  相似文献   

4.
全国文物考古刊物交流会在京举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物考古事业蓬勃发展,文物考古期刊已由文革前的《文物》、《考古》、《考占学报》三大杂志发展到拥有各类期刊50余种,它们在展示文物考古成果,传播文物知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6...  相似文献   

5.
《独立评论》是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前中期一份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想文化刊物,一批思想文化大家主导参与其中,一批思想文化新秀从这里走出. 这份著名刊物的创办经过如何?创办动议人是谁?这一直是学术界在探讨的一个话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于《独立评论》的创办过程,现在只有胡适先生在纪念丁文江先生文章中的“说明”:“丁文江先生是《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最初我们一班人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时时聚餐,谈论国家问题,后来有人发起办一个刊物.在君(丁文江字在君——编者注)和我都有过创办《努力周报》的经验,知道这件事不是容易的,所以都不很热心.  相似文献   

6.
正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是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他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和三联书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邹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韬奋出版奖"和"长江韬奋奖"分别是我国出版界和新闻界的最高荣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史研究动态》(以下简称《动态》)创刊至今已整整40年了。这是几代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40年,是《动态》从小到大、与时俱进、稳步发展的40年,值得纪念。40年前,随着对"文革"的拨乱反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抓住机遇,创办了一批有影响的刊物,至今为学界所瞩目,《动态》便是其中之一。《动态》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最早问世的有关学术动态方面的刊物,也是同类刊物中坚持时间最久的。尽管创办初期的内容以研  相似文献   

8.
一文革后期上海出版过《朝霞》《学习与批判》《自然辩证法》《摘译》等几本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刊物,其中《学习与批判》从开头到结束都是我负责的,《自然辩证法》最初也是我负责的。我来说说这几本刊物。早在1972年,以萧木为主的写作组、文艺组就已经开始出版东西了。最开始是几部翻译作品,只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第一部翻译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改刊以后,我已读了五期。不仅我读,而且因为我办了个家庭图书室,先后有十来个人读过这几期。借阅的有老年人,中年人,也有青年人。这说明贵刊具有广泛的读者群。大家都有一种新鲜感。像文史资料一类刊物能在农村获得这样的厚爱也是不多见到的。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2013年第6期发表了章诒和女士的《张伯驹的文革"交待"》一文,虽然只是篇2000多字的短文,但我在读过之后所引起的心理波澜,并不亚于读她《往事并不如烟》那本书的感受。这不仅是透过张伯驹的"交待"材料,能想象到他在文革中所遭受的磨难和无奈,更因由此而让我想起在文革中,两次见到张老先生时的情景。(一)1966年8月27日,吉林省省直文化系统的造反派,在长春市体育馆召开批斗省文化局机关党  相似文献   

11.
正作者在《一份由"革债会"提供的"革命债券种类表"》~([1])一文中,提到《嘉德2004年春钱币拍卖目录》第3616号拍品,即"金山中华会馆代理广东国民军政府驻美洲筹借公债总局收条";并称其是"革债会"所提供的"革命债券种类表"之"光复时期第41号",  相似文献   

12.
"八亿人共唱八个样板戏",相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会有这样深刻的印象。样板戏指的是在"文革"中后期由"文化旗手"江青在上世纪60年代现代戏的基础上,组织一大批剧作家改编再创作的现代京剧;一般意义上主要是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发表的《在〈文汇报〉北办的经历》,是朱维铮先生的口述,由金光耀先生采访整理。看到这篇文章感到很亲切。金光耀先生是历史学家,还钟情于文革史研究,我很敬重。我和朱维铮先生也有过交往,1982年,我(时任《红旗》杂志编辑)到复旦大学组稿,曾在他家和他晤谈,很投机,他还送我他著的书。朱维铮先生这篇口述,是研究文革史的一份重要史料,但他关于北京地质  相似文献   

14.
治史四要素     
治史四要素戴逸《安徽史学》办得很好。我记得“文化大革命”以前,《安徽史学》就有了,起初刊名为《安徽史学通讯》。当时全国省一级的史学刊物还是极少的,所以安徽办历史刊物是有传统的。我那个时候经常看《安徽史学》,因为那个时候刊物比较少,除了《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长达10年的"文革",像是一个鬼屋梦魇,人在梦境中心惊胆战,就是醒不过来。《聊斋志异》写的是狐仙鬼怪,《农村扫盲课本》写的是稻麦镰锄。我因之回忆的却是两个乌蒙山民。长达10年的"文革",像是一个鬼屋梦魇,人在梦境中心惊胆战,就是醒不过来。这场漫漫梦魇又分成许多阶段,内容不断变化,越变越叫人摸不着北。当时称为"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于是经常生分歧、闹分裂、打派仗,真理越辩越糊涂,随时能闹出大乱子。怎么治呢?"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于是处处事事大办学习班(全称是"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宣讲正确方针,统一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文史博览》2010,(2):12-12
<正>198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轮离婚潮,其主体是"上山下乡"后纷纷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其中,"遇罗锦离婚案"轰动一时。遇罗锦,是因一篇《出身论》而受极刑的烈士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详实记  相似文献   

17.
王树人  解芳雯 《炎黄春秋》2011,(8):82-83,81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刊登了赵元三的《亲历"〈解放日报〉事件"》一文。这篇文章以"亲历者"的身份出现,给人印象讲的都是真的,似乎"红革会"要求把《红卫战报》和《解放日报》夹在一起发行,是"合理的",而《解放日报》和上海市委硬是不同意,是有意制造麻烦,因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解放日报》事件",最后因"中央文革"的干预,并责成上海市委要"端正态度",答应他们的"革命要求",才使事件得到解决。好像这一事件不是造反派而是解放日报、上海市委挑起的。  相似文献   

18.
1965年5月,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革后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通史编写组工作,成为范文澜同志的助手之一。此时,范老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已经出版了四册,范老要求我为他继续编写宋代历史准备资料。1966年6月初,近代史所的部分青年起来"造反",自发组成"文革小组",领导开展"文化大革命",揪斗四位副所长即刘大年、黎澍、李新、张崇山同志。  相似文献   

19.
一个作家的成长,有多方面的因素,而文学刊物对作家的迅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文革”十年动乱,全国各行各业无不在一片混乱中度过,特别是文艺部门,更是首当其冲,不仅一切工作陷于瘫痪,各级文联机构也被撤销,直到1975年毛主席把邓小平请出山来,人们才看到一线曙光。这期间,我省文艺领导也认识到,现在是该站出来工作的时候了,首先考虑到先把停刊多年的刊物办起来,然后逐步恢复文联。于是便在原文联留守人员中,成立编辑组和美术组,任命王树艺为美术组长,把我从艺术馆调出来任编辑组长。办刊物首先是稿源问题。为筹集稿件,邢立斌同志亲自出马,带领一些同志到绥阳县,开办一个笔会式的改稿班。这一举措,成为日后《山花》每年举办一期改稿班的先例。一个月的改稿班结束,果然筹集到一批稿件。这样两月一期的《贵州文艺》,基本上做到按时出刊。刊物究竟能否正常按时出刊?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因那时“文革”并未结束,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不定。1975年,“四人帮”利用天安门事件,掀起了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恶浪,小平同志再次遭难,人们又陷入沉思困境之中。特别是1976年初,“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通过文化部的爪牙,在文艺界掀起一场大写...  相似文献   

20.
工农兵学员     
"工农兵大学生"(又称"工农兵学员"),特指在文革期间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群体。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了这样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