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蕃会盟碑坐落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又称长庆舅甥会盟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碑文为汉文与古藏文两种,记录了长庆元年、二年唐与吐蕃双方会盟于长安、逻些(今拉萨)时的盟文及双方参加会盟人员。这是极为重要的古代碑刻之一,中  相似文献   

2.
会盟贯穿吐蕃王朝的始终,形式上既有王朝之间的盟约,也有君臣之间的会盟,有议事会盟,也有兴佛盟誓。本文主要讨论吐蕃与唐之间涉及议定边境的四次会盟。即河源会盟、清水会盟、赤岭会盟和长庆会盟。会盟对于安定唐蕃边境有积极意义,客观上避免了战争造成的严峻后果,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唐蕃会盟碑,又名长庆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碑文记载:大唐与吐蕃之间、汉藏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吊庆、修好、献礼、互市、和盟等往来频繁,累世不绝,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清晰可见,是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相邻的政权设立疆界,是为了区隔彼此对土地、民户的统治权。河北平原一带是宋辽首要对峙区,宋辽河北疆界具有两重性:清晰地区隔双方对边地的统治权,略显模糊地区隔双方对边民的统治权,两种状态相反相成。澶渊之盟前,宋辽已清晰地分辖河北边地。宋辽双方得以清晰地分守疆土,关键在于双方均较为稳定地控制己方沿边据点,且宋方更是建立了两级巡警网格。以清晰守土为前提,宋辽在边民管理问题上留有余地,既默许己境少量边民同时对双方承担赋役义务,成为两输户,又持续争论两输户的归属,造成小幅度的疆界争议。由此,宋辽不必直面重大疆土矛盾,即可维持河北疆界争议,以待后图。在此基础上,宋辽求同存异地践行“各守疆界”原则,实现长期和平。  相似文献   

5.
唐王朝与吐蕃交往的二百余年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唐蕃交往过程中,有摩擦,有战争,面对不断地战争,双方亦采取会盟的方式争以取暂时的和平,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之间和亲,为双方带去了和平与安宁。唐代"涉蕃诗"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王朝与吐蕃交往过程中的战争、会盟、和亲等都有所描述,成为历史书写中的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  相似文献   

6.
唐蕃长庆会盟后,吐蕃与唐朝和解,回鹘与南诏政权随之也与吐蕃会盟和好,通使往来。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共同对抗吐蕃的战略格局也随之瓦解。敦煌汉藏文书和传世汉藏史籍对这一史实都有相应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只是有的藏文史籍记载这一史实发生的具体时间有误,将其与其他历史事件混淆。吐蕃同回鹘、南诏的和解对吐蕃大力崇佛及唐蕃维州事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唐蕃关系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吐蕃以"金城公主汤沐邑"的名义取得河西九曲之事颇受学界关注,但相关史实尚有待发之覆。本文认为,取得河西九曲,是吐蕃自高宗麟德二年(665)以降就汲汲以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根据中宗神龙二年(706)盟誓的规定,河西九曲作为"闲壤"存在于唐蕃之间,此后数年在唐朝西境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玄宗执政初期,吐蕃趁唐朝内政不稳之机及双方和好的态势,取得对河西九曲的控制权,打破了神龙之约。随后,吐蕃为使自身对河西九曲的占领合法化,并趁机获取更多利益,向唐朝提出重新会盟定界的要求。玄宗虽应允会盟,但在疆界问题上,坚持回到神龙盟誓所规定的状态。双方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涉,难以达成一致,开元二年(714)的河源议界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七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强渡黄河,解放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军英勇作战,横扫残敌,势如破竹,除了歼灭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并且迅速地建立了大别山区(予鄂区)、皖西区、予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等七个区的地方政权,并相应地创造了七个军区,当时革命形势一派大好。  相似文献   

9.
作为佛教在吐蕃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钵阐布娘.定埃增和贝吉云丹翻译佛典,布道弘法。为了摆脱唐蕃之间累年征战造成的国内人力物力枯竭的局面,他们积极奔走,促成了著名的唐蕃会盟,唐蕃实现了和平。本文的重点是刊布甘肃省藏敦煌古藏文佛教文献中由两位钵阐布校对过的佛经题记。  相似文献   

10.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的官亭、中川、杏儿、甘沟、前河、满坪等六个乡镇为土族聚居区,地处本县境内黄河与湟水流域的分水岭以南,黄河以北,当地人称之为三川地区.有人认为,"三川"是指这一地区的满坪河(也称前河)、甘沟河(也称大马家河)、杏儿河三条河流.这种说法显然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1.
正"河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之中,是由黄河与湟水并称而来,古代这里西去可与西域相通,南下则与西藏、川北相连,北往则是河西走廊,东去则是陇东地区。因属唐蕃古道的必经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加之元明以来作为蒙藏族群的中心连接带,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故而亦有人把处于两大高原中间带的河湟地区称为"河湟民族走廊"。~(1)今河湟多民族走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包括甘肃、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以南大部分地区及湟水流域,  相似文献   

12.
永靖县地处黄河上游刘家峡一带,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大夏河、洮河、湟水。黄河以南古称桴罕、河州、导河、临夏县;以北则属皋兰县。在这块溪谷遍布的土地上,遗留下我们祖先数千年生活的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笔者从1965年以来多次考察了  相似文献   

13.
张海涛 《沧桑》2010,(4):232-233
《春秋》写诸侯会盟共采用了21种句法格式。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不同的情况下的会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盟、遇、胥命各有不同的写法,用词也不同;同一情况下的会盟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笔法灵活而不板滞。第二,体现了《春秋》作为编年体史记的叙事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史记·曹沫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人曹沫劫持齐桓公的事迹,但其间疑点重重,後人对於曹沫其人之身份、劫盟其事之真伪、会盟前之背景以及会盟後之结果多存争议。本文从史源分析的角度入手,对《曹沫传》的材料来源加以考查,并综合其他方面的证据,对“曹沫劫盟”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15.
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其传统疆域主要位于克拉玛干沙漠,疆界以北为天山,以南为昆仑山,以东是广阔无垠的戈壁,以西则是威严壮阔的帕米尔高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吐火罗的研究诸多,尤其对吐火罗语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就其本身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吐火罗语做以探究,并根据笔者的学术经验提出自己见解。  相似文献   

16.
陕北,是指陕西北部地区。一般指乔山以北,长城以南,子午岭以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域。包括现在延安、榆林两个专区,面积八万七千四十五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六十二万。据考古资料得知,远在旧石器时代,陕北  相似文献   

17.
盘庚迁都地望辨——盘庚迁都于偃师商城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商灭夏以后,其国都曾五次迁徙。在这五次迁徒中,盘庚迁都是最后一次,也是人们最熟知的一次。对于盘庚迁都的地望,古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或以为在黄河以南,或以为在黄河以北。安阳殷墟发现以后、通过对出土甲骨文和其它遗存的研究,证实了《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记载,从此,盘庚迁都的地望在黄河以南的说法就很少有人再提了。近年来,在河南偃师县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早期城邑,由于其地望正好符合一些文献记载的汤都西毫的地望,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座城就是汤都西毫,从而也就使盘庚迁都于黄河以南的说法又复活了。有的同志认为:“安阳小屯很  相似文献   

18.
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淮北小城灵璧,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处于有些尴尬的位置。长江以南的人把它看成是北方,黄河以北的人又往往把它看成南方。似乎被边缘化的灵璧人就是在这种微妙的境遇中走过了千百年。  相似文献   

19.
小勃律地势险要,唐蕃两国先后围绕此地爆发多次战争。在唐人的观念中,小勃律一直作为“唐之西门”存在。随着开元二年和天宝六载唐军两次征讨的胜利,小勃律先后设置镇军,由“西门”转变为唐朝掌控的边州,完成了自身的内化。唐军征讨小勃律的行动不仅与其边土观念的变化紧密相关,而且同以小勃律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小勃律与突骑施和大食等政权的关系、唐蕃战略形势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20.
春秋是当时所了解的中国大地,即“天下”范围内主权国家林立的时代,国际关系之复杂,外交活动之频繁,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 春秋初期,作为国君的诸侯是主要的外交角色,他是一国之主,对外代表国家,几乎所有重大的外交活动,如朝、会、盟等,理所当然地都由他出面主持或参与。这种形式当代称之为“首脑外交”。春秋中后期,外交的实际权柄逐渐转入执政大臣手中,他们代表国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是任何由他们签署的国际盟约仍须由国君“莅盟”(补行宣誓),立法程序始告完成。国君和执政大臣的分工并没有改变政权一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