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多种族、多民族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双语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双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与美国社会的政治主张密切相关。围绕双语教育的政治争论集中反映在民族同化或民族多元化、文化一体化或文化多元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实践是世界遗产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并且呼应"文化多样性"诉求的一个产物。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于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方面体现出对应着"文化多样性"而表述的"哈尼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被统合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国族话语"体系之中。同时,作为旨在保护"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对于哈尼梯田的价值阐述,又需要将其"哈尼性""国族性"与世界遗产的普世性相勾连。尤其具有挑战性的,是这种国际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象征又不得不与中国当下的农村凋敝、人口流失、村落遗产衰落等"乡愁叙事"相纠葛。梳理哈尼梯田作为世界遗产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语境下的话语体系,有助于理解世界遗产所致力的文化多样性,去探索弥合国际话语和国内语境的巨大鸿沟,消解社会发展带来的"乡愁"。  相似文献   

3.
孔子"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的民族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研读孔子的民族思想,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状,以及探索怎样解决现实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科书以"多元一体民族观"为指导,历经三个阶段70余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丰富多彩、较贴合实际的民族教科书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自编、翻译、编译相结合的特色编写模式。新中国少数民族教科书已超越其本身的文本影响,而作为一种促进政治与文化认同的有效工具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宋卿 《史学集刊》2021,(6):108-119
有金一代,女真统治者在奉行尊孔崇儒、继承中原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配享制度。金朝帝庙配享的功臣总数和每个帝庙配享的人数都远超宋朝,武将占居配享功臣绝大多数,配享功臣的民族分布呈现多元状态,并且存在为开国前的未实位"帝王"配享,以及父子、兄弟相继配享的家族配享。这种独具特色的配享制度恰是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治文化方面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例证,既是对本王朝正统的一种昭示,也是"中华一体"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充分展示了金朝作为一个北方多民族王朝的特质,同时也发展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日益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与一般情况不同,马来西亚国族的“打造”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化上相对滞后的马来人企图同化文化上相对先进的华人;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在国族“打造”过程中没有采取独裁统治下通行的强制同化政策,而是采取妥协与合作的做法。文章认为,这两个特点既体现了政治领导对马来西亚国族“打造”的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族群(ethnic groups)相互交往、自然融合并不是多族群国家国族形成的惟一模式。  相似文献   

7.
林先生的文章《由"文化形成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新思考》,在王立新的"文化滞后性"基础上,论述了他对"国族"与"国族文化"的"新思考"。所谓"国族",指的是进入同一国的不同族群经过融合形成的"非此非彼的族群";所谓"国族文化",指的是"一种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混合文化"。文章认为王立新所讨论的"文化滞后"中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不是"王朝文化";同时否定"夏商时代的国家组织仍有浓厚的血缘特点"。本文从商周历史及早期国家的特点诸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国族是在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但当形成国族的外部条件消失后,特别是在掌握国家政权的主体民族有意或无意地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时,弱势民族就会掀起争取民族平等权利的斗争,一些人甚至把它演变成民族分离主义或恐怖主义活动,对仍在发展的一元国族发起挑战,威胁民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文章认为,只有赢得少数民族认同并使之参与、获利的开发政策才能既有利于国族的巩固,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最终实现一元和多元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是由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一国两制”是当代中  国实行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 ,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0.
规划学者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重塑。通过元上都和国内外类似遗产的比较,凸显了元上都的价值特征所在。可以看到,元上都遗址所展现的城市文化,揭示了中国元朝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及其分别代表的农耕与游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兼容并蓄的一种城市模式,并作为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二元文化"的杰出范例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代吐蕃与西北各族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略西北地区和统治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过程中,吐蕃与西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的交往。西北各族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曾经影响到吐蕃文化,佛教传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贡献;同样,吐蕃文化也长久地影响到了西北各族,主要表现在文字、服饰、艺术等方面。吐蕃与西北各族的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造成一个国族"并藉此"将国民打成一丸",既是清末民初时期凝聚国族意识的政治思潮,也是以汉族意识高扬为核心的国家整合行动,更是在多民族环境下因应欧美民族国家建构潮流的政治思考和学术取向。傅斯年所处的时代,恰恰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国家的时代,而一再关切"书生何以报国"的傅斯年自然不能不卷入这一时代潮流当中。本文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背景下,以傅斯年民族思想和在《东北史纲》中的运用为核心,分析了民国初年国族建构思潮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伊朗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也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地区强国;当代伊朗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中央集权制的伊斯兰国家。伊朗地处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交叉点,自古是东、西方之间海、陆交通的桥梁,也是各民族的迁徙通道和征服对象,历史上外族多次入主伊朗,影响了伊朗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波斯民族一直是伊朗的主体民族、影响周边的民族和入侵民族。伊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居中央、少数民族居边疆和大分散小聚居为主、混杂居住为辅的民族、地域关系。同时,历史上伊朗国家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在近、现代形成了包含多样性的统一的国族文化和顽强的国家认同,当代的伊朗民族关系格局为“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丁见民 《世界历史》2006,18(6):64-73
20世纪30年代的印第安人新政为了维护印第安人的利益、文化和传统,力图实现美国印第安人政策从同化到土著民族自治的转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印第安人新政却遭到美国土著民族的诸多强烈反对。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印第安人新政存在三大矛盾(1)印第安人新政的思想基础与被同化印第安人理念之间的矛盾;(2)印第安人新政的政策载体与印第安人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3)印第安人新政的政策效果与印第安人的期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走过了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各民族既有自我发展,又相互交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学界关于中原地区奴隶制问题多有探讨,成果丰硕,民族地区奴隶制问题的探讨相对不多(这方面探讨最多、最深入的是张广志教授)。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探讨我国古代民族地区奴隶制及相关问题,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寂 《安徽史学》2005,6(3):36-39
辛亥革命的民族主义,是认同血缘的种族主义,不是一致对外的民族独立建国,而是排斥国内已经溶合了的少数民族.清朝的满汉矛盾,经二百多年的溶合,在文化上已成一体.鸦片战争以后,已形成中西对立,"满洲人"三字只表示一个特权阶层的存在.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党人以"驱除鞑虏"为政纲,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实是一种倒退,应重新评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穆永强 《丝绸之路》2009,(24):34-35
全球化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使得西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民族文化认同出现危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将有助于从制度上保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增进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维系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些理念成为统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领和总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民族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旅游资源品位高、民俗风情独特等优势条件都将旅游业确立为本地区的优势产业、龙头产业、支柱产业甚至是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贡献,但旅游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甚至在一些民族地区负面效应尤为严重。旅游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与生态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人的发展的价值高度背离,价值走样、价值扭曲、价值失衡等造成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社会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不能维系经济、社会、文化、人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民族旅游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扎尕那旅游区为例,探索在五大发展理念和"六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建立支配、引领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价值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史,是苏秉琦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奋斗目标,但明确提出考古学研究要直接面对中国古史,则是在他论述了重建中国史前史之后.1992年9月苏秉琦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全面阐发了构建中国古史框架的重要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起源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宏观认识,肯定玉器的出现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辽西地区由民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的时间在距今七八千年,开始将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存的文化性质确定为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即古国,并将陶寺文化的社会定位于方国进而又改定为古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