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史稿》是民初官方主持纂修的史书,刊印不久后却因"内清室而外民国"的反动立场而被南京国民政府查禁.究其原因,首先,清史馆在归属问题上的含糊不清使修史宗旨具有不确定性;其次,在史书纂修过程中,北洋政府对史馆成员的政治立场缺少足够的干预和控制;第三,史书纂修者在书稿中表露出了或深或浅的遗民心态.最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清史稿》表现出的"表扬清室"的态度和"遗民"口吻都被视为"触犯民国"的罪证.《清史稿》从成书到被禁的历程,显示了政府与修史机构、修史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民初复杂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方志学理论及其纂修《湖北通志》的实践对清中期以来湖北方志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新思想传入,晚清时期方志编纂发生诸多变化,这些变化通常被视为近代方志转型的前奏。在该背景下,清末围绕着《湖北通志》的纂修问题出现了主新派和主旧派的争论。通志纂修以县志编纂为基础,通志纂修的争论往往在县志编纂中有集中的表现。光绪二年(1876)和光绪八年两版《麻城县志》在编纂理念、编排方式和部分内容上的差异可以视为是这一时期相关变化、争论和分歧的缩影。通过对两版县志编纂差异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清末方志编纂者如何对新、旧派理论进行调和,亦可以为我们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方志学转型问题提供案例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近代著名史志学家金梁,在居官之余,颇重学问,终生以藏书、著述为业,为《清史稿》的编纂和刊行作出显著贡献。从事方志事业尤为著称,参与家乡方志《[民国]奉天通志》的纂修。尤为可贵的则是独自纂修《[民国]黑龙江通志纲要》,对黑龙江的方志事业颇有建树。  相似文献   

4.
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高宗的一道上谕,标志着清廷对前朝臣节的评价出现了从以顺逆为取舍到以忠义论先后的重要转捩。以此为滥觞,乾隆先后指示编纂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和《国史贰臣传》,一褒一贬,以风励当朝臣节。同时,乾隆特别标出的“贰臣”名目与思路也被三通馆仿效施行在《续通志》的编纂中。《续通志·贰臣传》汇辑了由唐至明初七朝“贰臣”,发展了“贰臣”的涵义与标准,通过拣择、分类、考辨、评论等来凸显“贰臣”形象,以契合当朝利用史书纂修巩固统治的现实意图,成为清代“帝王史学”的一种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5.
梁潇文 《中国地方志》2020,(6):22-37+124-125
宋、元时期是中国方志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方志发展到宋、元,在编修模式上不但有中央命令下"自上而下"及私人著述两种模式,到南宋时期更发展出了以地方官为主导、地方各级人士积极参与的主流模式。在编撰群体上,宋、元两代既有共通之处,又因两个时期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区别。文章一方面梳理宋、元3种方志编修模式的特点,另一方面对两个时期方志的作者群体进行统计和比较,并指出,宋元时期方志的纂修群体强调方志要具备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他们对方志新的认识和要求是促使方志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张相文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在方志编修领域,他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民国初年,中国的方志编修事业进一步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咨令各地编修乡土志。1916年,教育部与内务部又会同通咨各省,请其指令下属各县纂修方志。在此大背景下,张相文积极投入到家乡泗阳的方志编纂活动中,通过数个方面的努力,使民国版《泗阳县志》成为当时所编修1100  相似文献   

7.
从康熙十六年(1677)《铁岭县志》问世,到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清代东北地方志修成119种,其中亡佚11种,现存108种。在康熙年间编修《大清一统志》推动下,盛京地区修志事业兴起;乾隆年间成书的两部《钦定盛京通志》,由乾隆皇帝下旨敕修,于军机处方略馆中纂办,体现统治者对发祥重地编修通志的重视,是官方修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东北地区人口剧增,新设一批府厅州县,相应带来规模空前的修志热潮,既对旧有州县志进行了重修,新设州县也开始编修方志,其中乡土志数量尤多。清代东北方志的纂修历程,反映出清代东北边疆内地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澳门历史的主要特征及口述资料的重要性做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纂修具有"中国眼光"、"澳门视角"和"世界认识"的澳门方志,必须处理好口述资料的入志工作。进而,文章就口述历史资料与方志纂修的关系,口述历史资料对澳门方志纂修的特殊意义,口述历史资料如何与澳门方志纂修相结合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是宋代州府长官任职期内重要的施政参考和教化工具。宋代知州知府多兼具学者、文人身份,他们为当地方志从纂修到出版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也以不同方式亲自组织或参与方志纂述,凭借权力取得了当地方志纂述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并借此增进与地方士人的合作交流。知州知府的参与是宋代图经、方志发展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促进了当时方志纂述中两大特色的形成:一是宋代方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二是方志中"史家意识"的流露,从而出现州府长官代代续修一志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明代广西多次纂修省志,是我国明代方志发展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明代广西省志现存的有《(嘉靖)广西通志》和《(万历)广西通志》两种.周孟中等在弘治年间所修和张鸣凤等在万历初年所修的广西省志尽管早已亡佚,但其作者和纂修过程仍能确考.《千顷堂书目》、《天一阁书目》等各种方志艺文、藏书目录中有其他六种明代广西省志的著录,但多是误录和孤证,难以确知其真伪.《广西图》、《西事珥》等也为目录书所著录,虽不能被称为广西省志,仍是了解明代广西省情的重要方志著述.  相似文献   

11.
清代贤吏陈宏谋曾为多部地方志书作过序文,还撰写了数篇与志书纂修相关的文论、信札等,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方志学思想。陈宏谋认为建置的变革、前志的不足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促使新志纂修成为必要。在地方志的纂修原则上,陈宏谋要求志书材料“须有切实按据”,以朴素的语句“慎重传言”;陈宏谋对志书的详略安排尤为重视,主张“详近略远”“详善略恶”,县志→府志→通志→统志,由详至略;他还强调新志的纂修应增加特色内容的载录。实践上,陈宏谋在湖南首设志馆,聘请“有史良才”,广采博咨,年余纂成首部《湖南通志》,在湖南方志纂修史上具有开创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管蕾 《中国地方志》2020,(5):4-11+124
纂辑派、撰述派是清中期以来形成的依据编纂方式对方志纂修进行的派别划分,其中征引是否需注明出处是两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纂辑派以官方诏令的客观支持,完善的历史传承体系,借鉴传统注书体例等因素倡导征引必注;撰述派以注引有似类书、修志不应囿于史料编排而主张征引不必注。两派观点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述而不作"的不同诠释。嘉道以降,在方志征信考实的纂修原则下,征引必注逐渐模糊了两派界限,成为多数修志者秉持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3.
试论曾国荃的方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荃担任光绪《湖南通志》的总纂和光绪《山西通志》的总裁,为晚清这两部佳志的问世及方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的方志观亦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曾国荃热心修志,积极筹建志局开展省通志的编纂工作,提出修志的目的是存文移俗,昭示后来。修志的基本条件是具备人才和资金,并把以信以诚,简赡精严作为修志的质量保证,在修志方面表现出很高的造诣。对曾国荃在方志文化上的成就,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清代嘉道年间的蒋湘南是回族历史上第一位修志者,也是中国方志史上重要的方志学家。纂修方志是蒋湘南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在蒋湘南看来,方志具有地理和历史两大属性,前者要求方志重视地图,后者要求方志具有史法史例。在两大属性认知基础上,蒋湘南提出“图经”与“史法”的方志观,给清代的方志学注入新的思想力量,也是继章学诚之后中国方志学的一大发展。蒋湘南以该方志观为指导纂修的方志也成为清代志书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近一二十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方志纂修资料的搜集与利用,传统形式的纸质资料虽仍居重要地位,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已成为当前重要趋势方志的出版与发行,也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能一力承担得了的。建置资讯系统,提供网络查询,以便利各界使用,发挥方志纂修的边际效用,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思成 《文献》2024,(2):33-55
学界以往认为《寰宇通志》多取材于唐宋元地理总志,该说法并不准确。将历代地志的相似文本聚合分析后发现,《寰宇通志》并未查对过唐宋地理总志原书,有关内容均从《元一统志》或各地方志中转引而来。再与现存《永乐大典》及明初方志比对可知,《寰宇通志》所用的方志主要来自明文渊阁藏书,即《文渊阁书目》中“旧志”“新志”所著录者,而极少采用景泰年间新征集的方志。明文渊阁原有方志或因纂修《寰宇通志》而被整体移至左顺门史馆,即王国维所称“别置他处”。厘清《寰宇通志》的史源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该书在保存明文渊阁藏方志、还原元明地理总志文本生成过程以及保留元人避忌改窜原文痕迹等方面的文献价值,从而凸显其对元代及明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通志·宗教志》的编写在突出"存史、资治、育人"三大作用的前提下,应坚持资料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详写和略写、公开与保密、时代性和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这对《新疆通志·宗教志》的编写质量和保存宗教资料有着积极意义。在民族自治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做到观点正确,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8.
吴猛 《中国地方志》2009,(11):25-27
宣统《湖北通志》是一部反映湖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状况的著述。宣统《湖北通志》的纂修历经三次。宣统三年(1911年),湖北省成立了湖北通志局,拟续修《湖北通志》。经过10年的艰苦工作,至民国10年(1921年),这部172卷本的大型地方志书刊刻问世。它就是后来颇具影响力的宣统《湖北通志》。其总纂先后由张仲圻、杨承禧担任。  相似文献   

19.
民国通志馆创建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经历了抗日战争前的兴盛、抗日战争时的中辍和抗日战争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形成了政府主持创办、学者参与纂修、社会多方互动的修志格局,不仅编纂了一批高水平的通志,而且推动了全国市、县志书的纂修。研究民国通志馆的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方志机构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方志纂修肇始于汉代,至唐宋编纂制度和体例逐渐完备,明清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荒远山区、边疆地区的开发,方志纂修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在方志数量大大增加,内地府州县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纂修了本地区的方志,另一方面表现在围绕着方志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方志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在现存的全国8200多部方志当中,清代方志就有5600种左右,占到70%。显然,不管从理论原理探讨,还是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史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