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石塔简述我国目前已知北凉时期的石塔共有十四座,发现于属北凉时期的河西走廊及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所以学术界称其为“北凉石塔”。①在这些石塔中,有明确纪年或残存部分纪年的共七座:敦煌吉德(玄始十五年,426年)石塔。酒泉马德惠承阳(承光)二H年(426年)石塔。酒泉高善穆承玄元年(428年)石塔。酒泉田弘承玄二年(429年)石塔。酒泉白双缘禾(延和)三年(434年)石塔。敦煌索阿后缘禾(延和)四年(435年)石塔。酒泉程段儿太缘(太延)二年(436年)石塔。另外七座为无纪年或纪年残损者:武威石塔酒泉残塔段敦煌沙山石塔…  相似文献   

2.
山西盂县博物馆收藏的北朝石塔李裕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994年10月笔者在盂县进行文物调查时,在县博物馆所在大王庙内见到北朝石塔一座。塔形制古朴独特,为北朝造像石塔中所罕见,故介绍如下:石塔原由三部分组成,即莲座、塔身和塔顶。现塔顶部分已失(图...  相似文献   

3.
從一個民族的建築藝術,可以看出它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情形。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遺留的可供研究的民族文化遺產甚多,在建築方面,如河南淮寧縣的太昊伏羲氏陵,湖南酃縣的神農氏陵,陝西中部縣的黃帝軒轅氏陵,山東曲阜縣的少昊金天氏陵,河南滑縣的顓頊高陽氏陵,雖然有些已經過後人的修理改造,但它仍是四五千年前的古蹟,其年代遠超過埃及的金字塔。此外我們還存有許多一千多年前的石闕、石窟、石柱、石塔、石橋。中國古建築多以木構爲主體,很難保存到三四千年,但是一千多年的木構建築物仍有發現。我們擁有許多可供研究歷史文化的文物,如果不加以珍惜保護,勢必逐漸毁滅。茲就我國古建築的保存問題,略抒個人意見,以供文物工作者參考。  相似文献   

4.
彭建兵 《敦煌学辑刊》2009,4(4):140-146
本文主要从石塔供养人及其发愿目的、石塔修造者、佛教结社、石塔存放处所等方面来考察敦煌杂密信仰的民间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北凉时期,杂密信仰在敦煌民间十分流行。  相似文献   

5.
2009年,瑞安市文物普查队在高楼乡兴福寺遗址地下发现40多件宋代石塔遗构,初步考证为原兴福寺之石塔——宋代堵波式石构七佛塔。塔体平面呈六角形,由双重须弥座、六楞瓜腹塔肚、仿木构塔檐及塔刹四大部分组成。宋代堵波式小石塔主要流行于浙、闽地区,存世者寥寥,能完整保存七塔规制之实例者鲜见,而刻有七佛名号的石塔则更为稀少。兴福寺石塔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浙南佛教文化内容,是研究宋代七佛石塔规制、民间石刻工艺和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兩年來,由於各地開展建設工程,在川西地區發現許多小型宋代墓葬,尤以成都市附近的跳蹬河,包家桥、楊子山及成都市區以外的華陽縣、廣漢縣、什邡縣、彭縣、崇寧縣、崇慶縣、大邑縣等为重點,僅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会清理过的已有六七十座之多。我們就这些墓葬的一般形制、結構与有關問題,作一簡單介紹:  相似文献   

7.
福建莆田广化寺释迦文佛石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迦文佛石塔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凤凰山麓的广化寺东侧,又称广化寺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仿木构楼阁式石筑,八角五层空心,高30.6米。塔身满雕各类佛教题材造像,极为精美丰富,是福建省除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外又一处建构水平较高,体量较大,年代较早且保存完好的中国传统仿木构楼阁式石塔,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二)。一石塔沿革  相似文献   

8.
金大定七年沈州双城县北范家庄西山道院宗主禅师石塔,发现于辽宁省铁岭县汎河镇大汎河村.经考证,石塔应是从其南5公里的范家屯西山迁移而来,时间在明代弘治三年.范家屯西山南坡的辽金遗址即西山道院遗址.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房山区西北20公里戒坛山前有三组石头城,常乐寺建在南城,寺院北部原有石塔一座,名曰“自来塔”。自来塔已于百年前被当地人拆除,但塔的位置尚十分明显。笔者据明代成化十六年、成化十七年石碑考证,认为此塔十分重要。它是一座阿育王塔,建塔年代在辽或辽以前,塔为11层。笔者根据碑文记载和对石塔多年的研究,对石塔进行了复原,可以作为常乐寺重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治平寺石塔     
<正> 治平寺(原名嘉应寺,宋治平年间皇帝赐号更名)石塔,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城东南十里许南清河乡嘉应寺村北的治平寺遗址上,因创建于唐天宝年间,故称治平寺唐天宝石塔。因其造型别致,雕琢精美,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并且在我国现存石塔中,型制较为罕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保证了石塔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丽水灵鹫寺现存的四座石塔,系南宋嘉定年间建造的窣堵波式小型石佛塔。石塔造型别致,雕刻精美,装饰题材丰富,时代特征鲜明,是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代表之作。本文对灵鹫寺石塔的历史、现状、结构、制式、装饰及题记等作了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玄天洞石塔,位于鹤壁市西南15公里许。这里群山环抱,淇水奔流。石塔就巍然矗立在淇河北岸的山腰台地间(图一)。石塔北面的殿宇已圮。相传这里曾有一所寺院,因其西2.5公里处也有一座石塔被称为“双塔寺”。石塔西北5米处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明正德辛未岁(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的“重修玄天洞记”,一通为明正德六年的“玄天洞景致记”。两碑均埋入地下,仅露碑额。石塔西北30米处是玄天洞,洞系天然岩洞。洞西南30米处有一座密檐式砖塔,与石塔东西相望,石塔上观高峰绝  相似文献   

13.
赞皇治平寺肇始于隋开皇三年(583),兴盛于唐宋,毁于20世纪30年代。现该寺尚存唐代大石塔一座、小石塔两座、经幢一座及碑刻、散落石构件等。2012年9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治平寺进行了现场勘察。本文对大、小石塔及经幢的建筑形式、特点做了翔实记述,并结合相关碑刻资料,对治平寺的历史沿革、布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51,(11)
我組於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從成都出發,經綿陽,三臺、鹽亭、南部到儀隴、巴中、通江三縣進行工作,於六月二十七日折回儀隴,共歷時一月,其中在儀隴進行準備及調查工作六天,巴中三天,通江六天,其餘半月時間都化在行路方面,因爲川北有些縣份缺乏交通工具的緣故。  相似文献   

15.
读了《文物》1986年第3期《河南安阳灵泉寺唐代双石塔》一文,颇有收获。关于塔上唐人题字,有数事或当补充。灵泉寺双石塔上之唐人题字,武虚谷《安阳县金石录》卷四已有著录。《双石塔》一文著录了西塔禹璜、郑儅等人的题记,对禹璜题记录文有删节,对东塔徐源等四人  相似文献   

16.
巴中縣在四川的東北部,從唐代開始就是巴州,到民國初年才改為縣。據縣誌記載,在城的四郊都有造像石窟。在東面的叫東龕山,「東洞在東龕山下一名靈芝洞,高二十餘尺,濶幾百尺,中有古釋迦大像一尊,餘數像亦半之,左右設五百阿羅漢,塑繪莊嚴,精巧絕倫,地甚幽曠,莫詳其始,或即唐時作也」。南龕山古名化成山,在縣南二里,據縣誌所錄唐嚴武奏請赐巴州南龕寺題名麦,「州南二里有前件古佛龕一所,舊石壁鐫刻五百餘鋪,劃開諾龕,化出眾像……」。此表為乾元三年題(公元七六○年),即稱為古佛龕,則創始當更在乾元以前。西龕山在縣西二里,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山西晋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大雄宝殿维修中,出土一块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石刻。笔者经前往实地考查后认为这是一件石塔的部分塔身,其图像的内容属于《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造像题材。下面就该石塔形制、雕刻内容、杂密图像等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北魏曹天度石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度石塔,北魏天安元年(466年)雕造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其时,正是开凿云冈石窟的时期,距今已有1540多年的历史。这座石塔是我国迄今有实体存在,记录着雕造地点、纪年和愿文的单体九级石塔,堪称国宝。石塔一波三折的遭遇,传奇般的经历,更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1964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农民张积禄在村中挖土时发现一座石塔,即捐献给酒泉县文化馆。1979年酒泉市博物馆成立后,该石塔移交酒泉市博物馆收藏。石塔重檐,方形,塔身三层,下有基座,上有塔刹。塔刹和塔檐、基座均有部分残缺,残高38、宽16厘米(图一一四)。现自下而上介绍如下。塔座方形,四面刻造塔人发愿铭文,每面9行,每行2字,共68字。字与字之间有界格。录文如下(残缺字用□表示,标点为笔者所加):己卯岁,有信士曹天护,仰惟玄宗遐邈,非积诚无以阶。生死幽崄,非智  相似文献   

20.
<正>次赤、次畿縣是唐代産生的新縣稱謂,對認識唐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化與唐宋府制變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種新縣制具體産生於何時?背景如何?對後世有哪些影響?學界討論迄今並不充分。王鳴盛曾提及次赤縣的出現,但又表示未能詳考(1)。平崗武夫先生認爲難以確切規定次赤、次畿縣的意義(2)。其他學者要麽存疑不究,要麽對次赤、次畿縣的性質缺乏一致理解(3)。而認識此問題的關鍵在於考察次赤、次畿縣的誕生時間。翁俊雄先生認爲奉先縣爲唐前期唯一的次赤縣,次畿縣出現與唐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