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传》的作者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新材料的发现,而且涉及到对原有史料的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艺文志》中的相关材料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而如何解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和"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仍存在分歧。《孔子世家》中的"序"通"叙",有论列之意;《汉志》中的"为之彖……"意思是"为《周易》作《彖传》……"。  相似文献   

2.
<正>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被称为"横渠四句教",近来更是在很多重要场合被谈及。但这不是张载的原话,而是经过了改造之语。现在一般的《张子语录》所载张载这几句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朱熹所编《近思录》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②  相似文献   

3.
桂林 《旅游纵览》2009,(7):24-29
中国有一些自定义的"慢城",这种"慢"和欧洲的"慢城运动"标准相去甚远,是仅指生活节奏、安逸感受、语言速度、族群性格以及那些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一般与工作效率无关,比如成都,比如厦门,还有珠海、扬州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当然就叫"快城"了,香港自是首当其冲。但就是这样一个以快城快节奏著称的国际大都会,竟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慢板乐章,轻轻一踩,回旋于天地之间的又何止是点点滴滴的悠然时光……  相似文献   

4.
薛礼成 《攀登》2007,26(4):213-216
本文通过对篇章结构理论的解读,诠释了篇章结构理论作用下的谋篇之形和结构之象;讨论了谋篇之形是文章实现主题的设计蓝图;剖析了结构之象的具体组合形态及其对结构理论的意义;研究了篇章结构的延承发展和组合法则。指出它们的构象组合是一个完美的统一的整体,是谋篇布局的思维成果,是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组织安排的思维轨迹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象天设都是贯穿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规划设计传统,秦咸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下之都",其象天设都的空间布局模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试图绕开文献与考古实证不足的局限,从外围逼近核心,通过考察战国秦汉时期其他类型"象天制器"的模式得到基本猜想,进而对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及技术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得到可能模式,再以此为纲,分析秦咸阳相关文献与考古资料,得到其象天设都的具体空间模式:天象垂直投影,中宫天极居中、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与地上四方相对,五宫星座与都城各片区人工建设一一呼应。这种关系的建立并非"机械投影",而是在保持星座间的几何拓扑关系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地面实际建设条件,进行适当协调、妥协,形成天地一体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卫所",《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所设总旗2,小旗10,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据民国《安平县志》卷五:"屯堡(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故"屯堡"之名似为"屯军"与"堡兵"各取一字的简  相似文献   

7.
刘琪  崔丽丽 《神州》2013,(24):20-20
波德莱尔和司空图的文论都或隐或显地表现出追求“象外之象”的倾向。本文采用平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从思想文化角度入手,探究两种文论出现差异的文化根源,基督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分别对两位文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知音之交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知心朋友又称为"知音"。知音是人生的至宝,人生能够得一知音,至乐也。有的人苦于一生无法遇到知音;有的人把酒肉朋友当成暂时的知音;也有的人因为臭味相投,成为不正的知音。知音之交,要能相互勉励,相互体谅,相互了解。只是这样的知音,只能说"可遇不可求"。兹将知音的种类,略述如下:一、思想共同的知音:酒肉朋友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真正的知音  相似文献   

9.
正"三不朽"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道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渤海传>记渤海"俗所贵者"总计十四项.其中的"太白山之菟",唐晏、黄维翰和金毓黻诸先生皆主张应改为"太白山之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这种传统的观点受到了不断的挑战,相继出现"东北虎"说和"茯苓"说两种观点,对于这些新观点的提出与发表,在进一步寻求根据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到新说仍难持立,旧说尚难率而易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明起源于文字,而文字的起源与我国早期的祭祀密不可分。《说文》的示部字共同体现了古代祭祀神袛的宗教行为,通过对《说文·示部》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古人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及得到神的赐福的目的,以此,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一词的真正含义:即神与人相契的"联系之物",古人就是通过对宗教的实践来获得超越生命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2.
飘行。似乎只能用飘行来定义一个游者的内心感受,在慢慢地品味其中滋味的时候,却无法真正驻足。一样的天空,一样的城市表情,也许不一样的是惬意的心境和真实生动的面容……  相似文献   

13.
王敏 《黑龙江史志》2012,(22):92-93
马克思主义要做到大众化,必须做到"通俗化"、"民间化"、"生活化",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为广大人民充分接受,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并解决人民现实生活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并长久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清嘉庆以来广东及东莞地方志中有关于东莞南汉经幢的多种录文,近来又有旧拓公布。通过比对现有资料并对该经幢石刻第一面铭文重新录文,对与该经幢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其一,这一石刻并不是塔,而是经幢,当时除建有这一经幢外,另建有五层砖塔(或石塔);其二,此幢建造之目的,是为了超度被杀之象,而非镇象。  相似文献   

15.
正曲显功是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的,在台湾教过国文。他是一位很努力的学者,研究了很多历史上被人忽略的问题,譬如古代之诅詈语。什么叫诅詈语?诅是诅咒,詈是骂人。中国古代经常用的一句诅詈语叫"无后",翻成白话文就是断子绝孙。譬如《孟子·梁惠王上》里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说,最早发明用人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不得好死,因为太缺德  相似文献   

16.
Iris 《世界遗产》2016,(4):124-131,10
正没有哪一个地方象以色列这样,如此具有戏剧性:狭小的土地上征战不断,伴随着圣光的耶路撒冷城更是被无数次摧毁又重建;从这里流离失所的犹太人,遭受重重磨难后,饮着信念之水在几千年后重归故土;他们又靠着信念书写了建国神话,并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种下财富之树;如今的圣城,不仅是上帝恩赐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还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圣地,三大宗教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形成多维度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即"、"既"是殷墟甲骨文中一对常见的字。一般情况下,"即"从"皀"从"卩",像跽坐之人就食之状。"既"从"皀"从"旡",像人食毕口转向身后之形,二者区别明显,很早就被考释出来。但甲骨文又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同一个字有多种异构存在。过去或因对文字构形认识不准确,或甲骨图版模糊不清等原因,常有把"即"误释作"既",也有把"既"误释作"即"的情况。本文从"即"、"既"最常见的形体出发,结合相关甲骨卜辞辞例,对"即"、"既"二字的构形加以辨析,并对与"即"、"既"相关的文字做出新的考释。  相似文献   

18.
殷卜辞习见之舌方,从工从口,读为西夷之邛。卜辞记址■伐巴方之事特夥,以是推知沚地必近蜀境。沚从止声,可读为■,即徙字。徙即《司马相如传》之斯榆的合音,是川北一大邦,为汉代对外交通要道。■从示声,可读为氐羌之氐。沚■犹言沚氐,即徙地之氐。《北史·氐传》云:“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  相似文献   

19.
刘洁 《丝绸之路》2013,(16):43-44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道德修养为后世所称赞。《论语》较详细地反映了孔子的修身之道,既包含人际交往中的处世哲学,也涵盖个人自我修身的内容与方法。修身之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具体表现,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最悠久的优良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历代史家念兹在兹的立身、立学之本,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持续繁荣的源泉和动力。经世致用饱含着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体现着史学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还原历史和经世致用,构成史学的两个基本功能,它们相辅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