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黔南事变"时在深河桥畔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军的部队正是"七七事变"时在芦沟桥边打响抗日第一枪的29军。提起抗日战争,在贵州黔南之南的独山,父老乡亲们总爱将这场战争和两座桥联系在一起,说抗日战争是起于卢沟桥,止于深河桥。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发生了三次事变。第一次是日本拉开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第二次是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七七事变”:第三次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结束——“黔南事变”。  相似文献   

3.
日本于1937年7月发动的侵华战争,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为后方的贵州,同样受到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在日寇最后快投降时,困兽犹斗,发动豫、湘、桂战役,于1944年11月侵入贵州黔南,尽管时间不长,却是贵州整个抗战史上最惨痛的一幕。“黔南事变”的发生,给当地群众和大批难民带来重大的伤亡和损失。本文拟探讨豫湘桂战役的历史背景及其与黔南事变的关系,并分析总结这一事变的经验教训。一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召开莫斯科会议,通过了关于普遍安全宣言。11月,中、英、美三国政府首脑蒋介石、…  相似文献   

4.
60年前的1944年11月25日,日本侵略军中路的铁蹄敲破荔波南大门的黎明关,揭开了“黔南事变”的序幕。在“黔南事变”发生60周年的一个寒冬的雨夜,我在水族聚居的三都县征集抢救水书,偶然征集到一  相似文献   

5.
今年“十一”期间,被泥沙掩埋了一千多年的灞河桥,在洪水的冲刷下,突然显露了出来,并迅速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1944年的11月26日到12月10日,短短半月时间,黔南遭受了空前的灾难,这一历史事件被人们称之为"黔南事变"。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使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而王立荣的经历可以说是万千难民的一个缩影。1944年9、10月间,侵华日军为了打通湘、桂到越南的交通线,把侵华战场和东南亚战场联成一片,因此用重兵攻陷衡阳后,即向广西进犯。接着分出一部分兵力,沿黔桂铁路直逼黔境。自11月26日起到12月10日止,短短半月时间,黔南遭受了空前的灾难,这一历史事件被人们称之为"黔南事变"。  相似文献   

7.
潘庆平 《古今谈》2009,(4):41-44
1992年版《临安县志》“大事记”栏目第16页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五月二十六日午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2军36师106团2营,配合浙西支队一个中队,歼灭在河桥的国民党192师残部。五月二十八日下午,解放军进驻昌化县城。  相似文献   

8.
60年前的1944年11月25日,日本侵略军中路的铁蹄敲破荔波南大门的黎明关,揭开了“黔南事变”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宋德星 《世界历史》2000,2(5):25-33
朝鲜战争后,在中美处于准战争的状态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采取极端的“战争边缘”(brinkmanship)政策。一时间,战争的阴霾笼罩在东亚上空。本主要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对华“战争边缘”政策的背景,指出在艾森豪威尔“大平衡”思想和杜勒斯“不对称反应”(asymmetrical response)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对华最大限度的威慑和防止东亚小国与中国联盟进而破坏远东力量均势这两大战略目标,“战争边缘”政策包括了“边缘  相似文献   

10.
河桥柳     
洪英 《神州》2013,(31):1-1
河桥柳 河桥柳 行到中秋 依然含烟拂路 我与你 在此相遇 隔着历史的雨雾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发生在非洲南端的英布战争是英国殖民者旨在南非扩张殖民地,掠夺当地财富资源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学术界对战争的另一方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次战争对于布尔人来说是正义的,是“捍卫自己独立的战争”,“保全国家独立”的“解放战争”,“使布尔人的独立得到确认”,“是民族自卫战争”。另一种意见认为,布尔人参加这次战争也是非正义的,“是为再分割南非领地而进行的分赃战争”,“殖民掠夺战争”。笔者赞同前几种见解,不赞同后两种见解。本文试就前几种观点进行论述,希望得到史学界同行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12.
着重写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在如何描写战争的问题上,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人与战争的关系问题。“人与战争”的问题,是战争题材文学的总主题。它包括“人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战争在人的命运中的作用”这两个相互联系着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贵阳的地名中,称“关”者众多,但最为著名的只有两处,一为“鸦关”位于贵阳北面,是古代贵阳通往四川必经之道,地势险要,素有“北门锁钥”之称;一为地处城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人称“黔南首关”的图云关。若从二者拔冠,当以图云关为首。  相似文献   

14.
周钢 《史学月刊》2005,(9):108-116
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的“林肯县战争”,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牧区战争。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这次长达5个月的流血冲突,是圣菲集团支持下的墨菲派与竞争对手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争夺对林肯县经济和政治控制权的必然结果。战争结局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分赃,确保了墨菲家族在林肯县的垄断地位。“比利小子”在这场流血冲突中只不过是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雇用的一名枪手,但在后来的许多传说中,他却成了“林肯县战争”的主角。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比利小子”的历史著作、小说、电影、歌曲和传说不计其数。“圣徒比利”取代了“魔鬼比利”,“林肯县战争”却被人淡忘了,即或有人偶尔记得它,也是从“比利小子”的出场背景中得知的,“林肯县战争”的真相则完全被“比利小子”的传说湮没或扭曲了。  相似文献   

15.
贵州佛教第一丛林──黔灵山弘福寺弘福寺座落在市内西北黔灵公园之黔灵山中峰半腰,又名黔灵山寺。寺前依象王岭,后枕宝塔峰,掩映在山间古木浓荫之中,雄伟典雅。是贵州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弘福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当时四川僧人赤松云游来筑,结茅庵于山中,斩草开石,在山上创建弘福寺。清人陈奕榜题“黔南胜境”四字于石壁。以后多次拓建,规模逐渐扩大,成为黔中第一禅林。弘福寺三面环山,座西朝东,整个布局犹如一个巨大的“甲”字,高大的山门为一古典三叠式石牌坊。门额“黔南第一山”五个驻金大字系董必武手迹放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在五代时期就发明了利用热空气升空的“孔明灯”来进行军事联络。18世纪末,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俩在“孔明灯”的启发下,成功研制了载人热气球。此后气球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及1894年意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到十二月十八日,为时二十二天,日本侵略军侵入贵州南部独山、荔波、三都、及丹寨(当时名八寨)、等县,使贵州人民直接遭受深重的灾难。通称此次事件为“黔南事变”。在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把关于黔南事变的资料整理成文,帮助读者回忆或了解。一、日军发动湘桂战役之目的及其过程日军指挥部称湘桂战役为“特号”战役。日军统帅部处心积虑的要发动此次战役,根据各种资料归纳,其战略意图有二:1)打通从东北至华北、华中、湘桂而达越南的大陆交通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的思想舆论界,甲午战争的性质被普遍认为是“开化对保守的战争”、“文明对野蛮的战争”,日本方面将这场获得加入帝国主义阵营的通行证的侵略战争美化成为“圣战”、“义战”,在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争结束之后,一些思想家如内村鉴三转向了和平论,而大多数则如德富苏峰那样走向了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文史》2014,(1):43-43
解放战争胜利距今已过去60多年。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主要理由为:这是一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战争”;“三民主义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这场战争则是“共产主义战胜了三民主义”。其所谓的“悲剧”根源在于,“中华文化中缺少一种现代民主政治的元素”。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关于农村战争动员的研究从“天皇制法西斯论”出发,重视法西斯主义与传统村落社会秩序的内在关系,不但从农村运动和村落传统的角度分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也从村落共同体及其机能组织方面揭示农村战争动员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经历了战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由于对战争批判的减少和战争责任意识的淡化,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肯定战时动员政策的“总体战体制论”。虽然这种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严厉批评,但其影响不容忽视。从学术史角度讲,“总体战体制论”虽然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与“战后历史学”存在着巨大隔阂,但是在方法论上,将“战前”特别是“战时”与“战后”联系起来考虑,重视战时动员体制及其所引起的社会深层变动与战后历史发展的关联,这给其后的农村战争动员研究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