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北魏国家为军队作战规定了保证军粮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军粮的征集、军粮的储备与管理以及军粮的转运。北魏国家征集军粮,主要依赖田租的征收。但也以“和籴”法获得军粮,并且,还推广屯田,以增加所需军粮。北魏国家在首都设置太仓,在地方州、军镇、郡都设置通用的仓廪储备军粮。这些仓廪储备的粮食都设专门官员管理。北魏国家通过陆路、水路转运军粮。转运军粮的人力,开始使用归顺北魏的少数民族部落民。从太武帝以后,主要为服徭役的编户民。转运的畜力,则是为国家掌握的马、牛、驴等牲畜。至于转运军粮需要的车辆、舟船,主要由官营手工作场制造。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就使军队需要的军粮获得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姜涛 《中国现代史》2022,(10):135-146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近代化军事理念的后勤体制。战前军队军粮通常就地征发,战时则由后方办理,向前方部队补给。与此同时,军粮配拨权力逐渐收归中央,更便于统筹与调剂。理论上,各级兵站与军粮局设立后,军队可专心练兵、作战,不必参与军粮的配拔、征集、移交、补给诸环节。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地方粮政部门、军粮局、兵站以及各部队间难以协调,在体现军事近代化的后勤体制下,国民党军军粮补给反陷入困境。国民党军队后勤补给运作的失灵,使前线部队士兵温饱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严重影响国民党军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军粮在战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42年初的叶集军粮案,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国民政府的军粮征购如何在乡镇层级落地。考察叶集军粮案的意义,在于从个案入手,探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粮征购之经纬。更为重要的是,叶集军粮案给我们以深入历史细节的认知机会。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叶集军粮的主要承担者,还是镇上有资本、有土地的商家。这一案件提醒我们:国民政府向富裕大户征粮的初衷或遭到抵制与转嫁,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执行或有偏差,但军粮征购欲收持久、稳定之成效,需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方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相似文献   

4.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方面编成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3月第一次入缅对日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由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无论前方作战或后勤保障均无向例可查。在粮食补给方面,为了给远征军提供充足的保障,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调动国内各方面资源,一方面积极联络英缅当局予以协助,利用陆运、空运运送补给,基本满足了该时期中国远征军的军粮供给。本组史料选取了中缅运输总局、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为军粮购办事宜与粮食部等来往函件,及中国远征军军粮筹办补给经过节略,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该时期军粮筹办与补给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其措施主要是田赋征实、军公民粮定量供应和限制粮价等。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耿军 《民国档案》2004,(4):17-2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政府行政院经济会议记录较为完整,但为学界利用不多。这里选辑刊出一部分,内容以有关机关报告、讨论战时军粮征购、物价平抑等事项为主,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大后方粮物工价飞涨以及重庆国民政府采取措施力保军粮、稳定市场以利抗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杨玮燕 《文博》2010,(5):56-59
北宋对辽战争中的军粮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遍布主战场河北路的水系。本文对河北路的地理条件、河流状况、宋初三朝在水运方面的具体开发进行分析,以考察北宋在对辽战争中的军粮运输条件。  相似文献   

8.
蒙哥即位后,将灭亡南宋的任务交给了忽必烈。由于南宋政府在淮河沿线实行坚壁清野,忽必烈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远征云南。忽必烈平定云南后,对南宋实现了战略包围,但他获取军粮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蒙哥对忽必烈产生了怀疑,解除了他的兵权。  相似文献   

9.
灭亡南宋(1279年)之后,元朝在西南地区用兵不断。西南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得军粮供给困难。再加上军官侵渔,元军经常发生缺粮现象。为筹措军粮,元朝政府主要采取了四种措施:一,征用百姓将粮食调运至西南地区;二,在西南地区开展屯田缓解供应压力;三,通过赋税的转移与增收来增加西南地区税粮收入和购买粮食的本钱;四,采用入中法解决边粮的运输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沦陷时期日军对吴江的粮食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派驻作战兵员多达百万,其军粮全赖沦陷区供应,以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吴江县处于太湖之滨,盛产稻米,被日伪当局划为苏浙皖28个“米粮丰沛县”之一,成为侵略的军粮之源而予取予夺。日军始而将田赋中之绝大多数充作军粮,继而低价压级强制收购稻米,最后甚至派军警宪特下乡抢粮,致使农民工人城乡百姓食不果腹,遍受饥饿之苦。“清乡”期问,日伪当局在加紧掠夺、无情榨取的同时,还实施粮食禁运和“缉私”,切断抗日部队的粮源。本综合吴江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及其他有关献资料撰成,以揭露日军在吴江地区掠夺米粮的罪行。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在对准噶尔用兵的过程中,为减轻军粮转输负担,下令在新疆实行兵屯。1715—1755年间的新疆兵屯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哈密、巴里坤,且受西北政治局势的影响很大。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奏折可知:雍正三年至雍正七年间(1725—1729),清政府仍在吐鲁番实行兵屯;《清世宗实录》中有关巴里坤屯田的收成记载,存在多处问题;乾隆七年(1742),清政府并未完全裁撤哈密的兵屯。1715—1755年的新疆兵屯,有效地支援了前线官兵,减轻了军粮转输负担,同时也为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37年杭嘉湖等重要产粮区相继沦陷后,浙江大后方各县面临粮荒。为了确保军粮、公粮和民食的基本供应,省政府利用保甲组织在大后方实施粮食管制,积极开展扩大粮食生产和粮食节约运动,并对田赋制度加以改革,加大征粮、借粮和购粮的力度。粮食增产运动使后方各县的粮食耕种面积扩大,粮食种类和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一定程度确保了战时军粮和公粮的供应。在粮食增产、粮食征收中,保甲组织与乡镇保甲人员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战时粮食生产与管制的重要力量。然而,过度的征粮、借粮和购粮则侵占了民众的基本口粮,造成了饥荒,使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乡镇保甲人员的身上。  相似文献   

13.
顺治一朝,为了保障清军在陕、川、黔、滇的征讨与平定,陕西长期成为军饷筹措的主要源地。为了供应四川镇道及驻汉中之吴三桂、李国翰大军,大量军粮的征收与转运,成为秦饷筹集的重中之重,并因此形成了由巩昌陆运至略阳再水运至保宁的"川运"、以及自凤翔经连云栈道至汉中的"汉运"两条特殊的军粮转运路线。就具体的征集方式而言,二者均通过派运正赋与召买于民间两种途径来实现。此外,受战事的影响,清初陕西的田赋征收大都改折征本,以应对军队对本色粮米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称帝之前,就立有民兵万府户,“寓兵于民”,实行军屯,用以解决军粮。即帝位之后,全面推行卫所军队屯田,战耕结合。  相似文献   

15.
“君不见,梅花十八峒旁,古蛟地名彰,均田立役法商鞅,积谷献军粮。丁壮心齐固国防,荷枪自动赴战场,里仁安谧匪类亡,管弦声扬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西出土简牍材料为核心,围绕屯戍系统的日常粮食事务,主要从量具运用的规范化、纳入支出的程序化、严防漏洞的律令化、管理实践的会计化以及各类审核的制度化等方面,对军粮的日常管理措施进行了述论,以期在传世史料对此极为缺载的情况下对此历史细节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 ,山西省晋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个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心地带 ,这就是汾 (汾城 )襄(襄陵 )乡 (乡宁 )边区。边区人民积极参军参战 ,捐军粮、出物资 ;人民军队保护人民 ,军爱民 ,民拥军 ,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谱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大蒙古国时期不存在统一的盐引制度。从忽必烈即位开始,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国家的建立,户部集中管理、盐运司分区发卖的统一的盐引制度才逐渐形成,并于至元后期定型。盐引是元代食盐管制的核心票证,无论商贩还是官运都遵守"引盐不相离"的原则。由于有价值稳定的商品盐作为支撑,盐引又衍生出了支付功能,被元代官府和皇室广泛运用于军粮和籴、分例赏赐等。元代的盐引制度代表了北宋以来食盐"官控商销"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覆盖范围空前,而且盐利高度向中央集中。元中期以后,一方面盐运司发卖盐引演变为计口摊派,另一方面西北地区以盐引和买军粮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明初户口食盐和引盐开中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红子,又称救军粮。相传蜀汉时期,诸葛亮率兵伐南中,先锋关索性急,领兵突进到现贵州境内,以至粮草一时接济不上。关索军被困在一片大山之中,又饥又渴,进退维谷。而这山上,长满了红彤彤的红子,一山放映得火烧一样红。有那胆大而又饿急了的士兵,什么也顾不得了,摘下红子就吃。于是,奇迹出现了,这红子不仅清香可口,吃下之后,还顿觉神清气爽,全身是劲。诸葛亮得知,亲尝红子之后,惊叹道:“此乃救军粮也!”——乌蒙传说一、引子红子,这是属于贵州人的一个专有名词,因此,你在任何一部工具书中恐怕都是找不到的。而称作红子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供应与配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雷 《安徽史学》2010,(6):71-76
抗战时期,为了支持抗战,维持军心民心,确保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国民政府在实施田赋征实的基础上对全国军公民粮实行定量供应和配给。这一战时特殊粮食统制措施的实施,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成效较为明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