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静农( 1902年- 1990年), 安徽霍丘人。他曾是以鲁迅为首的未名社的重要小说家,鲁迅对他的小说评论道:“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文学史家杨义对台氏小说评论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将他定位为乡土写实作家。他是鲁迅的重要朋友之一,可以互谈心曲。中国第一部评论鲁迅的论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他问世的第一本书。他1925年结识鲁迅,直到鲁迅逝世,有11年交往,彼此通信六七十封。 台静农与陈独秀交往时间很短,只3年多,陈独秀就去逝了,其情景很长…  相似文献   

2.
林辰先生是一位从事鲁迅著作出版的编辑,也是鲁迅研究界的老前辈。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他就开始阅读鲁迅的著作,几十年来,他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早在四十年代就已经出版的专著《鲁迅事迹考》,一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好评,成为从事鲁迅研究不可缺少的参考书。此外,从1951年至1958年,1977年至1981年,2000年至今,他曾先后三次参加了  相似文献   

3.
一位朋友,最近从日本寄来一封信,内中写道:近日闲时,翻看周作人的作品,他的字自然流畅,但缺少鲁迅那样的风骨。他属于长寿,作品也可谓丰厚,他的全集是厚厚的12册,比鲁迅多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两的比较非常明显。有时看着书架上排列的书,心里就想笑:这个购书的日本人也太不够意思了,周作人和胡兰成的书是精装的,而鲁迅的书是平装的。  相似文献   

4.
去年,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著作,“再说几句”透露了罗稷南问“鲁迅如果活着会如何”以及毛泽东对此的回答。周海婴心中十分忐忑,“由于这段对话属于‘孤证’,又事关重大,我撰写之后又抽掉”。幸而有王元化先生的鼓励,“再说几句”才成为《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的一部分。此书出版后,一石激起千重浪。谢泳先生在《文史精华》2002年第6期发表文章认为,在1957年那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身份,说出罗稷南所讲那样的话,在逻辑上不合理。事已至此,“孤证”也几乎无据了,似乎“再说几句”也该成多余的几句了。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探寻研究始终秉持着一颗由衷地热爱之心.他著作和翻译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因此,要全面了解、认识鲁迅,那么,鲁迅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是不能忽略的.在新时期初期,涌现出近十篇关于鲁迅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论文.这一阶段对鲁迅与自然科学的研究重心主要表现在对鲁迅关于科学论述的初步整理;对鲁迅单篇科学论文的分析解读;对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作整体上的探讨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孔昭琪 《百年潮》2011,(9):68-74
鲁迅的一生与辛亥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深厚的辛亥情结。这种辛亥情结除贯穿于他一生的行为之外,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从他的丰富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早在上世纪初日本留学时,鲁迅就积极参加反清的革命活动,大造革命舆论;回国后,很快就赶上辛亥革命爆发,即积极参加革命行动。辛亥革命后,他更加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笔做武器,以大量丰富、精湛的创作和论著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捍卫革命成果,评价历史人物,揭露反革命,痛击反革命复辟,团结辛亥名人等等。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逝世30年了,那时候他才56岁。早在30年代,他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位有名的青年哲学家了。27岁那一年(1937),他从上海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慕其名,经常约他到自己住处谈话,有时也到他住的窑洞看望。毛泽东说过:“艾思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50年代,一股“左”风在中国大地吹起的时候,艾思奇受到多次的打击。直到他去世和“文革”结束以后,还有人用恶语伤害他,不仅在国内的书刊上流传,而且影响到国外的一些著作。我和他相识、相处10多年,对他的为人,对他的学问和品德,是深…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横眉冷对”的战士,其实不尽然,真实的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许广平,是一对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爱侣。但是,在他们相爱之前,鲁迅已经有了一个名义上的妻子,许广平也曾经有过一段恋爱经历。1906年6月,25岁的鲁迅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有时一天之内会收到两封这样的来信,信里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族人不愿肥水落了别人田,于是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新娘朱安是鲁迅…  相似文献   

10.
大致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同步的“五四”反封建新文化运动,高高举起了“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鲁迅是这一运动当之无愧的主力。可是不能不承认,鲁迅“五四”前后的著作中,“科学”一词使用频率不算高,“民主”二字连在一起更少见。但鲁迅当时是主张“人道”,而反对“兽道”和“鬼道”的。他在1918年3月10日致许寿裳信中,把上海《时报》的报道为徐班侯“灵魂照相”一事,称为“人事不修,群趋鬼道。”同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中,则把当时教育部某人售妻妓院事,称为“极人间之奇观,达兽道之极致。”何谓“兽道”?封建道德也…  相似文献   

11.
吴念鲁 《百年潮》2012,(2):63-69
正父亲吴朗西曾在美术生活画报社做编辑工作,此后创办了漫画生活画报社、文化生活出版社。他自从开始编辑生涯后就结识了鲁迅,并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鲁迅日记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两年时间里,他是与鲁迅密切接触的年轻人之一,也是鲁迅晚年最信任的出版家。这个时期是鲁迅写作、翻译、编辑画册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父亲编辑出版事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长逾14年,这段经历被其对头、批评家陈西滢等人称作是他的“污迹”。即使鲁迅为此同陈西滢论战,针锋相对,但仍解脱不了身后的非议。鲁迅经历的一段官场岁月,也成为研究者有意无意回避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4.
凭心灵选择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自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一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我感慨于陈寅恪坚强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  相似文献   

15.
“一名而立,旬月踟蹰”。文章的署名,是文章的标识,比题目还要重要,所以文人在署笔名的问题上,一般是很重视且有时是很费周折的。在中外文学史上,鲁迅的笔名是一道奇妙的“艺苑风景线”。据统计,鲁迅使用的笔名总共有140多个。这些笔名,大都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兹摘取其中一小部分,道出原委,以飨读者。凸鲁迅。在他抛岁以前,是没有鲁迅速个名字的。这一笔名,是他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尉首次用的,后来就成了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以致于逐渐代替了他的原名了。据统计他共用这个笔名写作和翻译过500多…  相似文献   

16.
魯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数十年的战斗生活,可以說是著作等身,而且影响深巨。魯迅先生的手稿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創作发展过程,并且充分地表达出他的严謹認真的治学态度。通过手稿,使我們得以更清楚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当时的活动,对于学习魯迅先生的精神和研究他的著作都是有帮助的。現在将他在1912年以前的手稿墨迹介紹一下。魯迅先生是喜欢抄清稿的,他頗有不保存初稿的习慣,从現存的一些初稿来看,很少有大片勾勒涂改的地方,足見魯迅先生文章落笔时多是在构思成熟以后。他的手稿几乎那是用毛笔书写,也还保存了一些鋼笔的手迹,但那是为数很少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儿童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回忆他的父亲鲁迅时,曾经写道:“在我上学以后,有一次父亲因我赖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鲁迅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谈到打儿子时,也说:“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鲁迅在病中,看到他的好友姚蓬子的儿子,也要慈爱地摸摸他的头,这个小孩就是“文革”时期“大名鼎鼎”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18.
陈子善 《世纪》2020,(3):88-89
王仰晨先生(1921—2005)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出版家,先后主持《鲁迅全集》《茅盾全集》《瞿秋白全集》(文学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实在了不起。1986年离休后,他又与巴金先生密切合作10余年,共同完成了《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当年参加《鲁迅全集》书信卷注释时,我随人文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和参加注释的各地同仁,尊称他为"王仰",因此,此文仍以王仰称呼他老人家。  相似文献   

19.
翻开吴琦幸先生的《王元化晚年谈话录》不几页,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西方18世纪的启蒙著作。在王元化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当他重新谈及年轻时代的自己,谈及中国的启蒙运动“五四”,谈及鲁迅,谈及卢梭,这位沉静、深厚并极具反思精神的老者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暮年歌德执手相望:历经生命的苦难,他们在耄鬃之年都进入了一种和谐及平静。  相似文献   

20.
把握最佳期鲁迅从医治民族劣根性的目的出发,曾为孩子说过许多话。他也曾痛心地指出过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孩子相”:“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然而,鲁迅决不认为天生便是如此的,健康、活泼是孩子们的共同的天性,鲁迅指斥的是使孩子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