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永虎  李晔 《史学集刊》2005,9(4):75-81
1949至1969年间美国中央情报局向西藏分裂势力提供了一系列准军事援助。该援助行动的实质是为美国远东战略利益服务,其目标是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遏制与分裂中国,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情报和准军事训练技术;在西藏实施公路袭扰和破坏行动;为达赖集团提供军事物资和活动经费;与印度情报机构开展针对中国的情报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2.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寻求制定一项促进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前期的"解放"政策都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随着新的国际局势的发展,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确立了.演变"政策,该政策与以前的"解放"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并成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在冷战期间对东欧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3.
顾宁 《史学月刊》2005,14(12):77-83
1949~1990年间的中美教育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冷战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教育交流可分为前期准备、建交前的民间交流和建交后的交流三个阶段。中美教育交流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疏通两国关系的润滑剂作用;在建立外交关系后,当两国关系出现问题时,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缓和紧张关系、保持渠道畅通的作用。冷战年代中美两国关系间的教育交流使中美双方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领域都有所受益。在冷战结束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顾冷战时期中美教育交流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1949~196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从事了一系列准军事行动,其实质是为美国远东战略利益服务,目标是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遏制与分裂中国。其具体内容包括: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情报和准军事训练技术;在西藏实施公路袭扰和破坏行动;为达赖集团提供军事物资和活动经费;开展针对中国的情报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5.
胡腾蛟 《安徽史学》2018,(1):116-126
20世纪50年代,鉴于苏联密集的和平举动与世界舆论对核试验的强烈谴责,美国政府将"和平"确定为一项重大宣传主题。为此,美国官方几乎同时启动了"和平的机遇"、"和平的原子"与"开放领空"三大全球性宣传活动,力图全方位塑造美国海外"和平"形象,以向世界证实美国和平意图的真实性及其作为"世界领袖"的正当性,藉此维系"自由世界"的团结与战胜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富有技巧的政治战手段,这些活动并不能够带来真正的和平。  相似文献   

6.
7.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同时期内,国民政府中承担对美广播的电台不同,播音管理部门及其职权也多有变动,但最终在1940年夏季形成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掌管技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掌管内容的分工,这加强了对美广播宣传的专业性与隐蔽性。地处中美间的电台之转播是对美传音成功的必要条件,1940年5月后,马尼拉的美国电台与美国人斯图尔特的转接构成了对美传音的稳定新渠道。为增强对美广播宣传效果,中方增加节目时长,调整节目时段,因时制宜地制定宣传重点,但核心诉求始终是推动美国制日援华。得益于中美相关人士的默契合作,国民政府对美广播塑造了与美国在理想、利益层面均有相似性的国家形象,这有助于中国争取美援、坚持抗战。  相似文献   

8.
冷战与拉美游击运动的兴衰(1961-196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安徽史学》2010,(5):49-53
20世纪60年代,古巴革命的成功及共产主义势力在拉美地区的不断增强打破了美国主导的泛美体系的国际格局,拉美游击运动登上了冷战的历史舞台,并成为当时第三世界最强劲的地区势力,但最终在双方冷战战略的调整和竞争地位的转换中以失败谢幕.因此,这一时期拉美游击运动的兴衰是冷战对第三世界地区势力发展影响的典型案例,对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设立了专门负责在战时进行对内和对外宣传的战争信息署,并在中国设立了分部和地方办事处。战争信息署的中国分部旨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和心理战行动,推动美国的战争目标和战时对华政策,在短期内达到鼓舞中国民众士气、促进中关军事合作的效果,在长期内实现推进中国民主化改革和培育中国大国责任意识的目标。战争信息署的在华宣传活动得到了美国国务院、军方和驻华使馆的支持与配合,其运行机制和政策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10.
冷战初期,为了填补战后日本的"精神真空",将日本控制在美国的遏制战略轨道上,美国发起了针对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战。美国国务院和美国新闻署等官方机构在加大对日文化与宣传活动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利用洛克菲勒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对日本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渗透。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理战在促进日本对美国的了解和认识、培养日本人的亲美倾向方面取得了成功。然而,美国政府企图在短时间内削弱甚至清除马克思主义对日本知识分子影响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睿恒 《历史研究》2016,(4):80-97,190,19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使双方走到了战争的边缘,美国方面对中苏冲突的反应是一个从倾向于中国“好战”和“挑衅”到看清苏联意图的认识过程。美国一直想利用中苏分歧,使其在与苏联争夺霸权的较量中获利。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客观上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尼克松政府也抓住了这个机会。中苏边界冲突造成的中苏关系空前紧张的形势,使尼克松、基辛格感到美国有可能在处理美、苏、中三角关系中处于优越地位。所以,中苏冲突客观上是促进美国加速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美国承认新中国问题是战后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7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政府有关外交档案的陆续解密和越南战争失败引起的反思,美国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众多的有关论著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即美化杜鲁门政府的政策,把中美对立和隔绝主要归咎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或归咎于美国国会内的亲蒋势力和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公正,但也多少受到美国同行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并且回避或淡化了某些重要事件。本文将依据可运用的大量中外史料,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承认问题进行论述,力求说明历史真实,辨明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1973年,富布莱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开始在苏联实施,80年代初,由于美苏关系紧张,富布莱特项目趋于停滞。1985年,通过维也纳峰会,美苏双方的富布莱特项目恢复正常。通过富布莱特项目,美国在苏联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于苏联的知识分子思想解放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49-1986年,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经历了由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演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发展尖端技术的主要目的 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从70年代开始,在国家安全环境显著改善的背景下,中国尖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开始有所调整.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世界各国相继制定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诞生.从尖端技术到新技术再到高技术,党和政府选择的重点研发领域不断调整,在追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6.
南海问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涉及七方六国,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和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分产生的争端,主要包括领土归属和管辖两方面的内容。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具有影响力的区外国家。自冷战以来,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南海的政策,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不断插手南海事务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原因,还有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分析美国自冷战以来,根据世界政治格局与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南海政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 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 :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决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 ,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 ;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共 ,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援助的层次和力度 ,而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 ,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 ;中苏关系刚出现一丝分歧的迹象 ,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19.
美国大多数州曾规定,新迁入者须住满一年才有资格申请福利救济.在1969年的“夏皮罗诉汤普森”案中,此类规定被判违宪.在此之后,各州为避免成为吸引穷人的“福利磁铁”而展开竞争.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底竞赛,二是争取差别对待新迁入者.国会允许各州经批准后进行相关改革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协调法》,增加州政府实施福利项目的灵活性和自主权.这使得福利救济领域的州际竞争更趋激烈.随之而起的差别对待新迁入者的风潮被1999年“萨恩斯诉罗”案的判决止住,但各州为进一步降低本州福利的吸引力而进行的探底竞赛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