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婷 《东方收藏》2024,(1):56-60
考古纪念类展览作为历史类展览中独特的分支,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自身的策展方式,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考古纪念类展览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另一种是以叙事为主体的展览。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突出展示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文物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导致展览传播方式为散点式,逻辑性不强。而以叙事为主体的展览则具有很强的逻辑叙事性,通过事件和文物的配合佐证,使得整个展览呈现紧密的连续性。文章以“回望抚琴台·纪念永陵考古发掘八十周年特展”为例,系统阐述如何在考古纪念展中做好叙事策划和展品观赏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
赵婕  唐淼 《东南文化》2023,(2):183-190
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博物馆叙事展览的创作和叙事领域得到极大的延伸与拓展。“长春往事·净水虚拟漫游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借用叙事学理论,采用双重线索叙事布局、时空叙事权重偏移、反复叙事强化体验、切换观众叙事身份等方式,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倾向。未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下的博物馆叙事展览,在素材选取上宜多元化,在虚拟手段的介入上需纵深化,在效果呈现上应精准化,从而为公众提供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  相似文献   

3.
为发展考古学的语境化阐释,考古主题展览的策划不断创新,“空间”概念或为此提供多元路径。以复旦大学博物馆“御街行——考古发现中的南宋临安”展览为例,该展览作为高校博物馆的“教学型”策展成果,在策展过程中对考古主题展览的空间构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通过物的空间叙事、地的空间再现以及人的空间体验,策展团队从内容策划、展示设计和阐释规划等方面切入对空间的构建考量。将空间的概念思路融入考古主题展览策划,或可完善人、地、物关系在展览中的传播,以兼具专业水准和公众响应为目标,优化拓展考古学视野下的展览语境化阐释。  相似文献   

4.
杨兵 《东南文化》2023,(6):147-153
展览资金不足,不仅是市县级博物馆、也是省级博物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低成本展览办出高品质,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刻图化民——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作为低成本展,发挥策展人统一管理的优势,重点在展览核心价值、展陈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和提升。通过实践,总结出发掘文物特质、升华展览主题,运用跨界思维、创新叙事方式,依托学术成果、准确铺陈展览,以人性化辅展、激发观展热情等强化展览核心价值的多重手段;以及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观展体验,合理选择展材、重塑简约之风,提炼图像标识、强化展览形象等优化展陈方式的多条路径,为博物馆利用有限资金策划出高品质展览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侯苏洋 《文博》2024,(1):78-82
历史类主题展览的叙事设计,要建立在明确的叙事主题和完整的叙事结构上。“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改变以往以时间为序的内容叙事逻辑,在充分解读秦汉文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采用平行式逻辑架构和多线索并行的叙事方式,配以原创多媒体装置和多媒体交互触摸屏,为观众立体呈现了秦汉文明的突出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其仁 《东方收藏》2023,(1):101-103
优秀的内容策划是办好一个展览的前提与基础,而高质量的临时展览越来越被观众所期待和青睐。本文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临展“向海而兴——15—19世纪世界航海文物展”为例,探讨临展内容策划过程,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在举办展览时存在思路保守、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化的问题,难以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办好展览,激发展览活力,是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调动观众积极性、谋求长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议题。通过分析沧州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其于2021年初推出的《乾坤方圆——沧州博物馆馆藏钱币精品展》的策划过程可知,针对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在策展时所面临的展品匮乏、展览缺乏新意、策展过程封闭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打破只展珍贵文物的展览观念,拓宽展品资源选择面;优化展览结构,策划贴近现实生活的展览;开放展览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展览策划;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博物馆策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娉  张俊龙 《文物天地》2022,(S1):111-114
山东博物馆举办的“让党旗永远飘扬——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从省域整体性视角出发,在策展思路中采用“宏观党史与人民视域”双线叙事,紧密融合展览实践的环节要素,专班联动和科技赋能双向融合创新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实现线上线下多元宣传和面向青少年的重点培育,实现在“双线叙事”下赋形与赋能相结合、体验与体悟相结合,实现多维自由灵变的红色展览艺术实践结构,为目前国内党史题材展览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困境探索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卫东 《收藏家》2005,(9):3-10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举办的“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于8月19日至11月20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是良渚文化文物首次在首都大规模集中亮相,浙江方面为此特意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博物馆等单位精选了213件套质料各异、造型丰富的精品文物,意图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良渚文化卓越的发展水平、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乃至中华文明起源上的独特地位。展品中,  相似文献   

10.
商阳子 《东南文化》2023,(1):182-189
博物馆举办文物出境展览是实现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方式之一。经过多年探寻,我国通过文物出境展览持续地提升中国文物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国文物出境展览经历了从“初探期”到“探索期”再到“磨合期”三个阶段。当下,文物出境展览不能仅局限于文物展出的效果与形式,应逐步掌握展览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尤其在文物阐释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熟悉中国文化的策展人参与,提高“中国声音”在展览中的声量,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削弱多元文化带来的偏见,把讲好中国故事和办好文物出境展览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21世纪的文物出境展览应该从“让世界认识中国文物”迈入“让中国文物融入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11.
曾攀 《文物天地》2023,(9):37-42
中国博物馆海外交流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湖北省博物馆成立70年来,特别是曾侯乙墓发现45年以来,以展览为主要动力,通过推出、引进优秀展览,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组织和学术活动,从展览互动走向文明互鉴,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童思思  尹恒 《文物天地》2022,(S2):52-57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萌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观照历史与文化、文本与现实为基本立场[1],引入“文化诗学(The Poetics of Culture)”文本体系,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叙事建构提供了新的视野。2021年3月30日至10月7日,“大三国志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展览运用复合叙事策略,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等多维度切入,通过“英雄的时代”“永远的三国”两大板块,全面展示三国历史与三国文化源流。从“记忆重启”“叙事接受”“情感认同”“审美建构”“创想激发”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大三国志展”在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展览叙事建构。  相似文献   

13.
魏敏 《东南文化》2021,(1):168-173
博物馆展览从器物描述、文物解读到主题阐释的发展和转变,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而阐释理念的发展并不是“淘汰”或“取代”,描述、解读和主题阐释并不相互排斥.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类型,综合应用阐释手段,合理处理各个阐释层次之间的主次关系,以更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才是展览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博...  相似文献   

14.
钱玲 《东南文化》2021,(5):149-155
近二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举办的书画展览数量大幅增加、观众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关注热度持续升温,引发参观热潮的现象级书画大展频频出现,多家博物馆联合办展成为主流模式.天津博物馆利用馆藏明清时期书画优势,以真实性、代表性为原则遴选展品,对内系统梳理馆藏、以项目促青年人才成长,对外普及古代书画知识,体现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书画展览.优秀的书画展览离不开"人"与"物"的支撑,即策展团队的学术科研力量、策展能力和藏品的数量、质量至关重要.学术科研成果的支撑是书画展览成功的关键,同时展览也要着力解决展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展览选题角度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所选展品对主题支撑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彭文 《文物天地》2022,(S1):28-34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连接公众最主要的方式。近年,展览的叙事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但如何在展览中采用恰当的叙事方式以串联展览的“故事线”,使展览的逻辑合理、完整,也使展览所表达的内容更丰富、生动,亦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以原创展览“平天下——秦的统一”为例,阐述当代历史类展览在内容表达上的叙事方式和方法,希冀抛砖引玉,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林留根 《东南文化》2021,(3):136-141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全流域、全时空、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的风采的专题博物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展览以宏观叙事方式,结合数字技术和现代展示手段,通过反映大运河历史、运河价值、运河文化的各类文物、文献、展品,向公众讲述大运河的中国故事,展现大运河的魅力和文化风采.策展团队挖掘、选择合适的文物展品并根据展品和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以此来实现展览目的 .科学、直观地揭示历史,同时生动、形象地解读运河文化,这样的策展理念和实现路径,可为我国大型线性遗产的展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赵莉 《东南文化》2021,(4):164-170
近十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成为热点.2018年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体现出鲜明的跨文化诠释叙事策略.该展以"海丝"文化的两端中国和意大利作为叙事共同主体,形成双向叙事维度,通过还原跨文化生成的过程,凸显了展览的叙事动态节奏,实现展览主题与结构的内在统一,带来了跨学科视野下的叙事方法论创新.这是博物馆语境下聚焦"海丝"文化命题作出的有意义探索,为解决当下"海丝"展览同质化现象提供了启示性经验,对引领"海丝"主题展览叙事的多元走向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霄旭 《文物天地》2022,(S1):81-86
策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参与主体更加多元,而对于围绕展览所开展的各类经营活动的规划与评估,特别是融入经营的理念与策略,将有助于展览产出更大的综合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穿越丝绸之路”数字艺术展在策展过程中有效联动了宣传教育、文化创意及展览交流等专项工作,将经营的思维和理念贯穿于展览策划与设计之中,让策展为博物馆的教育、文创、交流和推广等领域,预留出延伸与拓展的“端口”。  相似文献   

19.
茹实 《文物天地》2023,(S1):55-60
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大道攸归:五凉文化展”在甘肃省博物馆正式展出。展览从筹划到成展历经两年多,集7省22家文博机构精品文物237件(组),全方位深度阐释了五凉文化的历史成因、历史脉络、各类表现及深远影响。展览聚焦十六国时期的西北地区,通过文物诠释当时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在国内“丝绸之路”主题展览中可谓另辟蹊径,填补空白。从策展角度对展览进行回顾,就展览亮点与特色以及启示与思考作总结,对日后博物馆展览的策划及推进陈列、文物等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调性是指呈现在外、能被感知到的风格与个性。故宫博物院的“何以中国”展和观复博物馆的“好奇·Miao—观复猫钻进古画说起居”展的展线、展项和文案均采用了与其自身特点相符的具有一致性的调性,取得了良好的展览效果。这两种不同的展览调性值得我们在策展时依据博物馆和展览的具体情况进行借鉴。在策展实践中,作者根据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调性,独立策划了“与子同袍—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展”,实践经验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