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分析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战国晚期铁器的锈蚀产物类型,采用X射线衍射和金相显微观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郑韩故城遗址内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13件样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样品间的锈蚀程度,发现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复杂,成分多样;一些锈蚀产物中出现明显的分层,锈蚀不均;部分铁器中还存在着活性锈蚀物,其保存状态与金相组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在郑韩故城发现的陶作坊遗址 ,主要遗迹有窑址群。作坊建筑。陶洗池。捶泥池。囤泥池。陶排水管道等。发掘与钻探证明 ,这里是一处战国晚期韩国的大型作坊遗址 ,属郑城司工衙门管辖 ,废弃后此地成为零星民窑区 ,沿用至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4.
《华夏考古》2021,(2):15-22
2017年9~11月,为配合新郑市万佳商业总部项目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探沟的方式对项目用地范围内的郑韩故城南墙进行了解剖。南城墙挖有城墙基槽,夯土呈斜坡状,由城内向城外逐次夯筑。南城墙废弃的时间应晚于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5.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配合新郑市二中的基建工程,抢救性发掘了两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砖室墓,出土了一批较为珍贵的文物,其中一号墓除出土了铜、瓷、陶等不同质料的文物外,还出土了一合石质墓誌。墓誌中清楚地记录了墓主人的身份,并有明确的纪年——至德二载,从而为墓葬的断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两座唐墓的发现,对我们研究郑韩故城的历史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郑韩故城热电厂墓地出土的l5件青铜器进行了分析,发现15件铜器的材质为铅锡青铜、锡青铜;制作工艺为铸造和热锻。热电厂墓地为东周时期郑韩故城贵族墓地,青铜器的初步分析研究为研究郑韩故城冶铸技术状况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6~2018年,我们对位于郑韩故城北城墙与隔城墙交汇处东侧的缺口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判断此处为文献记载的郑国渠门。春秋时期其北部为护城壕,水渠和道路穿过城墙缺口处应为一陆门和一水门;战国时期修筑大型夯土建筑,并与同时期修筑的北城墙突出部分共同构成瓮城城墙,并增设两条道路。北城门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的城门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84年前后.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新发现一批商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址。其中“郑韩故城”曾获得一批陶文。《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蔡全法先生在《近年来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陶文简释》一文中。对所出土的陶文进  相似文献   

9.
2003年-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为配合基本建设在郑韩故城内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古文化遗迹,其中清理的三座唐代墓葬出土有瓷器、三彩器、铁器、铜器等,器物造型精美,特别是出土的青瓷背壶和铁质鐎斗及支架在河南省内非常少见,为我们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郑韩故城溯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新郑市的郑韩古城,为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都城。都城始建于郑国,韩国灭郑,即迁都于其地。前后五百余年,为史家所称道。古城一段城墙迄今犹高耸地上,遗址亦颇具规模。考古工作者从事发掘,多有所获,俱见当时设置的概况,且能确定若干旧迹的称谓。惟与文献记载相核实,尚间有不尽相符之处。本文因略为论次,以明其间的曲折究竞。  相似文献   

11.
《郑韩故城兴弘花园与热电厂墓地》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有正文190页,文后有彩色图版16版,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利用热释光法对9件青铜器中的陶范进行了间接青铜器年代测定,揭示了这些青铜器的真实年代,并为青铜器定代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中大型的青铜器中都存有陶范,并在取样过程中一般不会对器物造成伤害而为文物界所接受,使得这一方法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目前青铜器真伪鉴定中最有效的科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北省易县燕下都战国遗址出土陶范的宏观、微观观察及对化学成分、含泥量、粒度、耐火度、热膨胀系数等物化性能的测试,发现该组陶范具有良好的可雕性、可塑性、复印性、干强度、热稳定性、足够的耐火度和低的线膨胀率。制范工艺过程中根据各陶范对耐火度和结构强度的需要已应用了粒度分级手段以及练泥和陈腐工序,浇注前陶范经过高温烘焙,对使用性能要求较高的陶范的面层与背层采用了不同粒度的结构。分析认为燕下都陶范可以用于生产形状复杂尺寸较大的铜铸件或铁铸件。  相似文献   

14.
杨勇  白云翔 《中原文物》2020,(1):102-115
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性,从而便于工匠对其进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补和改制。镜范结构设计亦较科学、合理,不仅可铸造出好的产品,而且有利于保护镜范,以达到多次反复使用的目的。另外,镜范成形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刻纹技术的普遍采用,既保证了镜范的质量,也使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进步,造就了汉代临淄镜范优异的铸造性能,同时还使其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当时的铜镜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与汉代铸钱相关的遗物中,铸钱夹砂陶背范出土数量最多,是由泥质面层与夹砂背层组成。为了揭示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工艺并探讨陶范多次使用的可能性及夹砂层的作用,对陕西西安窝头寨汉代铸钱遗址出土的铸钱夹砂陶背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质面层采用细泥料制作,其作用是保证所铸造的金属钱币具有优良的表面质量;夹砂背层是在制范泥料中掺杂了较多的肉眼可见的砂砾,其作用是提高陶范的机械性能,减小陶范受热后的变形,有利于它与金属范合范铸钱。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夹砂层,然后在夹砂层上制作细泥层,在细泥层上印制钱币的背郭型腔,与金属范组成铸型铸造钱币。证实夹砂层可以重复使用,当泥质面层损坏后可以除掉表面的细泥层或直接在原型腔面上另加一层细泥重新制作背郭型腔,再次进行钱币的铸造,夹砂层可以一直使用到被损坏为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铸钱效率。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武帝萧衍当政初年铸有轮和无轮二种五铢钱币,无外郭的五铢钱称为女钱。公元523年,又铸造铁五铢,背文四出,因铁贱易得民间私铸成风,短期内迅速贬值,交易时车载斗量,堆积如山。梁元帝又铸有二柱五铢、钱文“五铢”,面的穿上及穿下各铸有一星点,初一当十用。梁末敬帝时,又铸四柱五铢,面和背各有二星而得名。初以一当二十。这些币一般轻薄,重在2g左右,是明显的不足值货币。四柱钱币通行了半个月,就改为当十,又过五天,复改为当一。  相似文献   

17.
《江汉考古》2021,(3):84-89
汉代是铜镜繁荣兴盛时期,但由于此前铸镜相关遗迹发现较少,汉镜铸造技术的相关研究受到很大影响。20世纪末以来,临淄齐国故城大量汉代镜范及铸镜作坊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镜铸造技术打开了新局面。本文拟以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为例,对汉代镜范的材质与制法、浇铸技术、铸件加工等问题进行梳理,希望对汉代铜镜铸造技术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高昌故城土遗址破坏的主要因素,墙体的结构坍塌是土遗址破坏的重要体现。为了保护和继承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笔者在对高昌故城土遗址病害细致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故城土遗址破坏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为以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结构的加固、保护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文化遗产的虚拟三维实时浏览成为文化遗产展示与宣传的重要手段与主要途径.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用以表达文化遗产的几何、纹理数据呈几何倍数增长,数据的管理与绘制的调度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本研究主要介绍数据的分块技术、空间索引技术与绘制加速技术在交河故城三维模型实时绘制中的应用,通过有效地组织交河故城遗址的三维数据,并在浏览系统中应用绘制加速技术实现在整个范围内的实时高效浏览.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为修高速公路,在黄冈地区的浠水县窑家湾村发现了范铸遗址。经过调查发现,窑家湾遗址面积,约有2万平方米。在周围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调查发现了同时代、同性质的铸造作坊遗址3处,有的地方文化层的堆积厚度达10米多。发掘9个方后,取回各种陶范1万多件。从文化层的属性及共存物看,该遗址的时代应为北宋至明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