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则金文考     
俞绍宏 《江汉考古》2006,(4):85-85,54
从字形分析入手,重新隶释出战国王命虎符铭文中的“虎”字以及九年戈铭文中的“■”字。  相似文献   

2.
秦简牍所见内史非郡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秦墓木牍文曰:“二年(即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已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口口更修为田律。”有的同志认为“秦的内史掌治京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只是因为设在首都,“因而首都的中央一级机构也要受内史节制。”云梦秦简中亦多次出现内史一职,整理小组注释其职为“掌治京师。”今按,此两说并误。秦简牍所见内史应为中央机构之一,其职主要为总理全国财政,并兼其它多种职分。今辨说如下。  相似文献   

3.
肃卣铭文中的"■"当为"肃"字异体。"■"当为"择"字。"竞谏"的"竞"为"争言"之义。"静"当读为"诤"。"非命"义为"违命"。"称命"以为"用命"。"■汝"当为"償汝"。肃卣铭文的大意是:肃之兄伯氏赐肃仆六家,其行为违反王命。被赐之仆发动邑人向上谏诤,抗议伯氏之行为。王命■叔、爯父、父重新付给肃仆以补偿之。铭文反映出西周政治中有"正义"的观念,庶人有向上谏诤,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1979年春,四川省博物馆在青川县清理一批战国墓时,于第50号墓出土了一件书有秦律令的木牍。这件木牍的年代,据《文物》1982年第一期发表的《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以下简称《简报》)和李昭和同志的文章的考证和推定,是在秦武王二年。 《简报》和李昭和同志将青川秦牍的年代推定在秦武王二年,是以牍文中记载的“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取臂更修《为田律》”的时间为根据的。牍文中记载的“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取臂更修《为田律》”的时间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一种是“二年十一月乙酉朔朔日”。由于“王命丞相戊(茂)”更修《为田律》的时间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读法,而“丞  相似文献   

5.
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3年 1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中出土器物 2 7件 ,均有铭文 ,绝大多数属宣王时期 ,其中宣王四十三年 (佐 )鼎铭文可与北宋时发现的牧簋铭文对读。牧簋器主任司士 ,受王命检察朝臣枉法的行为。四十三年佐鼎记宣王命佐“官司历人” ,参照《尚书·梓材》 ,职能也是对朝臣的监督检察 ,应即司士一系官职。这对研究当时法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秦青铜戈一件,戈援狭窄微弯,中长胡三穿。内上有铭文3行14字,援近穿处有记号“三”字。铭“王八年”是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内史”是京师行政长官,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操”之名见于《史记·六国年表》,曾以庶长的身份平定义渠内乱。惠文王更元四年(前321年)操已任内史。“内史操左之造”极可能是内史操佐助丞相监造。此戈反映了秦兵器铸造制度的重大变化,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7.
作册封鬲铭文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历史博物馆新藏作册封鬲铭文进行考释,并说明该器作者与伊簋记载的“命册尹封”为一人,两器都是周厉王时器。  相似文献   

8.
金文中的“敬夙夕”与早期道德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敬夙夕”与天命观念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蔡簋》:敬夙夕,勿法朕命。《师簋》:敬夙夜,勿法朕命。《师虎簋》:敬夙夜,勿法朕命。“夙夕”与“夙夜”同义。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又有:《师酉簋》:虔夙夜,勿法朕命。虔、敬同义。法,读为废,《诗经·韩奕》云:“无废朕命,夙夜匪懈,虔共尔位,朕命不易。”“夙夜”或“夙夕”即早晚,是一日之命,又称“小命”;“朕命”是周天子所受之天命,又称“大命”。“大命”由“小命”累积而成,《逸周书·命训》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  相似文献   

9.
<正> 元《河南志》卷三载:“阜涧宫,别名甘泉宫。迁都未成,命内史舍人封德彝于此营造,周十余里,宫北通西苑。”《通鉴》卷一八○大业元年三月载封德彝营建宫室事云:“敕宇文恺与内史舍人封德彝等营显仁宫,  相似文献   

10.
内史亳丰同的初步研究本文介绍了新发现的一件西周早期内史亳丰铸造的青铜"觚",自铭为"同"。铭文记述了成王赏赐给内史毫丰祼酒,毫丰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祼祭用的酒器——同。该器铸造于康王时期,其铭文可与《尚书·顾命》"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的记载相印证,冰释了千年以来关于《尚书·顾命》"同瑁"的纷争。  相似文献   

11.
正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有《摄命》一篇,凡32简,简长约45、宽0.6厘米。简3、25、29略有残缺,其他基本完整,简背有序号,为编联提供了基本保证。全篇主体部分为周天子册命"摄"之命辞,文句与《周书》、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1]多可比照,具有重要价值。本篇册命对象名"摄",李学勤将之与《书序》中之《冏命》相联系[2]。《书序》云"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作《冏命》"[3],伯冏,《尚书大传》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发现西周金文中的“眉敖”就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微”,曾参加周武王领导的牧野之战,是著名的“牧誓八国”之一。西周青铜器《归芻簋》铭文云:唯五九月甲寅,王命益公征眉敖。益公至,  相似文献   

13.
回鹘文钱币目前发现有两种,一种为双面回鹘文钱币,其面文被译为:“厥、毗伽圣天回鹘可汗”或“有名望的、圣智的仆固回鹘天可汗”或“圣明的回鹘卜古可汗”。背文被译为:“奉王命准予流通”或“奉神赐王命颁行”。另一种为单面回鹘文钱币,回鹘文铸于钱币正面,背面无文字,面文译为:“奉亦都护之命准予流通”或“圣命准予通行”。  相似文献   

14.
燕侯克罍盉铭文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侯克罍与盉同出于北京琉璃河周墓。二器同铭,记载了周王大封太保和命燕侯克的事,是西周早期大封诸侯的原始档案资料。研究者多有考释,但意见分歧,今试作简释,以就教于方家。 罍、盉铭文载:“王曰:‘太保!隹(唯)乃明乃心,(享)于乃辟。余大封乃(享),令(命)克侯于(燕)。事(使)羌、页、(与)驭(御)。’克(来)(燕),入(纳)土又(有)(司)。用乍(作)宝。” 全文共43字。其中周王命辞长达30字,占全铭的三分之二。知其主要是铭记王命。这对了解西周燕国开国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60年八、九两期合刊,发表了流火同志"铜龙节"一文,读后对释文和考证,感到尚有值得商榷的必要,现将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仅供参考和研究。 "龙节"在很多有关古器物的书籍中,如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識,冯云鹏金石索,方濬(?)缀遗斋彝器考释,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端方陶斋吉金续录,鄒安周金文存,黄濬衡斋金石识小录,尊古斋所见吉金图等均有记载。其形制略有大小,字体亦微有不同,可知出土龙节非止一器。它的铭文虽仅有九字,但诸家对其考证,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阮元释为"王命命传賃,一(?)飤之"。刘心源释为"王命疐赁,一棓飤之"。冯云鹏则竟释为"王命道宝,一棓载之"。李学勤同志在文物1959年9期"战国题铭概述"一文中释为"王命,命传,赁一棓,飤之"。唐兰先生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六卷第四号上曾著"王命传"一文专门来考证  相似文献   

16.
■簋是西周中期的器物,其铭文内容是周王对■的册命。■是穆王晚期至懿王初期周王身边卿一级的执政大臣。由■簋等册命铭文可了解当时册命礼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谈“阳信家”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5月,在汉武帝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的一号从葬坑中,出土一批西汉铜器。这批铜器中有十八件器物上刻有铭文。现就其中部分铭文作初步考释,并对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铜器铭文的考释竹节铜熏炉器盖与器座铭文均镌"内者",它和"内史","内府"相同,是汉宫廷内的官职。"内者"疑为皇宫中的女官。关于"内  相似文献   

18.
虎簋盖铭座谈纪要●本刊编辑部李自智:今天,本刊编辑部邀请西安地区几位青铜器、古文字学者就丹凤县新近出土的虎簋盖铭文开个座谈会。该铭有161字,记周王对虎的册命赏赐,在陕西近年出土铜器铭文中比较重要。铭有“三十年四月初吉甲戌”,年、月、月相、干支四个记...  相似文献   

19.
铜龙节     
流火 《文物》1960,(Z1)
铜龙节,是解放前1946年9月在长沙市东郊黄泥坑出土.据当时挖掘者谈,系出土于一小型土坑墓中,墓室宽1.2米左右,同出的有素面铜镜和双耳陶壶等.龙节出于墓室腰部,出土后辗转于古董商人及恶霸手中.解放后,归湖南省博物馆保存.龙节为长条形,头端较大,尾端较小,一端铸有龙头,其余为长方形.正面有铭文"王命命?赁"五字,反面有"一棓飤之"四字,共九字.其中"命"字为重文,通长21、头端宽3、尾端宽1.9厘米.铭文留有明显的刀凿痕迹,为鑴刻无疑.周礼秋官载:"小行掌达天下之六节.山国有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阙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相似文献   

20.
2019年,随州枣树林曾国贵族墓地M190出土的曾公(田求)编钟与同墓地出土曾侯與编钟、嬭加编钟铭文可以互相印证,内容非常重要。本文对该编钟铭文进行释读和初步的注释,考订出编钟年代在公元前646年。文章指出曾国的爵称为侯,但是因为曾公(田求)重新得到了周王室的册命,取得了"公"的爵命。文章还利用铭文资料重新探讨了曾国疆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