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城"特征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目前学界研究满城的情况,指出学者们对满城的理解存有异议,然后扼要分析了满城的概念内涵、数量以及大致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满城的特征,确定只有具备军事性质、经过规划、与其他城市有特定位置关系且筑有界墙的驻防空间才能被称为满城;本文亦揭示出满城与驻防城、满营的一些异同,澄清了学界存在的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2.
清末,清政府决定以十年为期,裁撤驻防.被裁之前,需妥筹八旗生计.清末军事改革,旗人作为国民的一部分参与进来,成败参半,原因不一.但它毕竟以新式军队标准要求旗人,为旗人鳊入新军打下基础,解决了部分旗人生计,也弥补了军事改革过程中财力人力的不足,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是镶白旗满族人,属于所谓“满洲八大族”之一的伊尔根觉罗氏。“赵”是辛亥革命后的汉姓。清代的八旗制度,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地位较高。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为下五旗,地位较低。我家不仅是下五旗,而且是京外驻防旗人。满族入关后,为了镇压、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在京畿和江宁(今南京)、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成都、绥远等地驻有八旗劲旅。这些编入军事编制的旗人,就叫做“驻防旗人”,在旗人中地位较低。其中在京外驻防的称“外驻防”,地位就更低。我就出生在一个驻防在荆州的“外驻防”旗人家中。  相似文献   

4.
1644年满族人关后,在统一中国南下作战的过程中.于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派驻其精锐部队——八旗兵.从而形成了八旗驻防制度。处于江防要地的杭州,是清朝最先派驻八旗驻防的三个城市之一。本介绍了杭州满城在设立、营制、变迁、军事编制、行政管理及满汉交往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5.
张威 《满族研究》2017,(1):89-94
沿袭诸多明制的有清一代,创建了用少数兵力控制辽阔疆土的八旗驻防制度,不同时期建立的"满城"即是这一制度的重要载体.直省驻防满城是清廷设置在各行省的驻防城,其意在弹压地方、节制绿营.直省驻防满城的选址有其注重因素及遵从原则,这些因素及原则不仅反映出清廷掌控国家的战略思路,同时也暗含着清廷从早期在各行省设置驻防满城的犹豫,到平定三藩后对全国设置驻防满城的重视,再到通过兴建满城来缓解旗人生计的直省驻防发展过程.分析清代直省驻防满城选址的注重因素及遵从原则,有利于从多角度看待直省驻防,从而为与直省驻防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宽巷子:那些记忆与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墨怀  刘沛 《中华遗产》2007,(11):114-129
宽巷子,一条百十米的小巷,清朝年间曾经是旗人聚居的少城所在地,有着许多的四合院。解放后,这里住进了普通的居民,并被保存至今。2005年开始的大兴土木,时尚的城市新天地将取代宽巷子的位置。如今,宽巷子已成为成都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张玉梅 《西夏研究》2020,(2):110-114
乾隆三年(1738),清政府在宁夏府城西十五里重建因地震坍塌的新满城。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档案看,其规划、布局都遵循严格的程式、规则。作为军事驻防地的新满城,修建规划、布局及城内建筑设施体现出鲜明的军事特征,同时也是五行学说、儒佛道等多元思想、多元文化与宗教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清朝为调整畿辅驻防体系,加强长城沿线的八旗驻防,于乾隆八年,改山海关总管为山海关副都统.至此,山海关副都统成为山海关八旗驻防的最高军事将领,负责管理山海关地区的事务及其辖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巩固清朝的统治.清代山海关副都统皆由旗人出任,历任山海关副都统的旗人一共66人,其民族成分、旗属、任期久暂、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山海关副都统人事嬗定情况.  相似文献   

9.
八旗既是清代重要的军事组织,也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它既以旗统兵,又以旗统人,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也称为"旗下人"。在清代,旗籍对于旗人来说极为重要,取消旗籍也就意味着旗人身份的豁出。  相似文献   

10.
郝园林 《清史研究》2020,119(3):42-53
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古城地图,"伊犁九城"的建置始末可以得到详细的考证。"伊犁九城"包括了满城、汉城、回城等不同类型城市,在选址、城市形制、城内建筑等方面,各城存在诸多共性,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满城建置的考察,可以将满城形制追溯到明代卫所城,这可在古城形制及内部建筑上得到印证。明清之际北疆城址形制的延续性,是由古城均由绿营兵建造这一事实直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从皇太极建立汉军八旗伊始,汉军旗武职官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之上。他们经历了入关前在军事活动中的重用,清前期在地方治理中受统治者的倚重。到了清中期,在统治者鼓励旗人以军功显达,为了旗人生计不断扩充汉军旗编制的背景下,汉军旗武职官员却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越来越多的汉军旗人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文职出仕而非武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军旗人的汉人特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文物》2021,(4):85-94
2016年,在成都市区的十一街、羊市街先后出土了一批南宋时期的铭文城砖,通过释读铭文内容可知,它们是在宋宁宗嘉定十年至十一年(1217—1218年),受四川制置使司具体办事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由修城所负责,摊派于成都府下辖的新繁县、郫县、广都县等地砖瓦窑场烧制,并交付成都府城使用的。其动因或与当时金军在西线边境发动的大规模军事入侵有关,是紧急形势下采取的城防措施之一。北宋初年以来,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对地方州县的城墙修筑多持消极态度,但自北宋中期开始,这一情况有了明显改观。文献记录宋代成都的筑城活动共有六次,多集中于北宋至南宋初年,这批铭文城砖的发现,弥补了史料之阙漏,对于探索南宋中晚期成都的城市面貌和政治、军事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宁夏是清代八旗驻防重地,宁夏旗人从雍正三年开始正式出现.银川满城作为一座军城,特别是新满城其建筑形制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和八旗驻防军地特点,对银川古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宁夏的满族文化也为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构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汪禹  陈力 《满族研究》2016,(4):64-72
八旗研究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以近代荆州驻防为中心,以地方史文献资料为依托,对荆州驻防旗人社会的变迁以及清朝灭亡后的荆州旗人社会发展与瓦解的过程进行探究,对荆州驻防八旗在近代冲击下旗人社会变迁进行梳理,主要从教育、军事等方面入手,对荆州驻防近代教育发展,选派留学生、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上进行梳理,在军事方面,对新军的建设与军队组成进行探讨,力求对晚清八旗军队的转型进行研究,同时文章还涉及到辛亥革命时期荆州驻防八旗的种种反应,以研究驻防八旗对清政府维护地方统治的意义进行探讨,并且文章重点论述了清朝崩溃以后荆州旗人的生计问题,对民国政府的努力与旗人社会自我救助进行复原,对荆州驻防的善后进行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5.
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以引见官员、鼎甲、翰林为例冯尔康在清朝的不同时期,活跃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舞台上的各省籍、各旗籍的人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开始是出身于辽、吉的旗人驰骋于政治、军事领域;后期则是湘、淮系统的人执掌军事、政治牛耳;两广人稍...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八旗各驻防点中,山东青州的满城建立时间较晚,但却是距京最近、交通也比较便利的将军级驻防地之一,而且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基本保存完好,所以颇受研究满族史的学者瞩目。本文根据笔者2002年和2003年两次赴青州采访旗人后裔的经历,讨论青州满族通过“农民化“措施导致的边缘化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意识,又是以何等样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清代新疆八旗驻防满城时间上的发展特征和空间的分布特点,阐明了满城的形制及结构,并对比分析了满城衙署、兵房及教育、祠庙等相关设施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差异,揭示出清代新疆满城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8.
李英 《巴蜀史志》2004,(4):43-45
清代,成都除了大城外,还有一座清语骑射的满城。满城为满蒙八旗居住之地,以今长顺街为主轴,像一条蜈蚣向两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六份满文档案为核心史料,辅以乾隆朝宫中档、实录等档案文献,考察乾隆二十八年京口离驻汉军旗人的安置、江宁蒙古旗人移驻京口以及汉军出缺与新疆驻防关系等,揭示京口汉军出旗拨补的推动力为伊犁驻防兵力调配,从而成为全国军事部署调整中的一环,同时使旗人生计这一久悬的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慕雪婷 《风景名胜》2021,(7):0223-0223,0225
成都是一个时尚的城市,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的城市。提到成都,人们就会想到成都的悠闲、安逸和悠久的历史。成都的人和成都本身一样,给人一种随和、悠闲的感觉。他们喜欢打麻将、去茶馆喝茶,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太古里作为成都高端的商圈,代表了成都的未来,也包含了成都的过去。是成都的代表商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都人的生活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