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精神病院工作了27年的护士安学蓉,另一个身份是写作了29年的诗人小安,1980年代著名的“非非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这一次,她终于把两个身份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2.
松尾芭蕉的俳句,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熔融的自然观,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东方式的生命意识。庞德的意象诗,继承了19世纪象征主义的“感应论”,寻求与万物生命的对话;同时与20世纪象征诗人的“客观对应物”也有共同之处,都努力使生命的本真呈现出来。但是,庞德意象诗的主要灵感来自于东方的生命意识。中国诗歌的生命融合观,日本俳句的生命瞬间呈现的意识,使庞德最大限度地走出西方理性主义观念,捕捉生命瞬间本真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甘肃──诗的土地程士荣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国家,素称诗国。中国文学史的基石就是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会议、一个刊物、一个人,前边冠以一个“诗”字,就是“诗的国家”,“诗的民族”,“诗的会议”,“诗刊”,“诗人”,即得到了最崇高的赞誉。我是一...  相似文献   

4.
方李莉  毛薇娜 《民俗研究》2024,(1):5-14+15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身份认同的参照物,也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树立中华民族形象的根本,因此“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就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怎样回答这一时代命题,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关于文化符号的内涵”的辨析出发,提出“有关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定义”,探讨“中华文化符号背后共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回答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一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5.
马在渊 《丝绸之路》2010,(14):49-51
丁鹤年是元代著名的回族诗人,他的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诗风高古,清绝去俗,在元、明两代的士林文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他作为回族人的这一特殊身份来看,他的诗恰好是考查元代回族人华化的一条佐证,从中可以看出回族在融人中华民族时的复杂心理和曲折进程,也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包容。  相似文献   

6.
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全球化呼唤着全球史。但是,就如同不存在“文化全球化”一样,也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全球史的多样性,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历史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基本功能是保存和传承自己的历史记忆。全球化和“全球史”并没有中断每一个民族自己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任何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既包括对本民族历史.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及整个世界历史——全球史的认知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多彩的大唐盛世出了若干位女诗人。其中两位名妓、两位道士被人誉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便是其一。薛涛在成都长大、生活直至去世,曾与白居易等大唐顶尖的诗人唱和对诗,她的交往圈子中亦不乏朝廷宰辅。从她“门前车马半诸侯”的传奇一生中,我们约略可以触摸到唐代妓女、才女的精神与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8.
黄敏 《神州》2013,(32):23-23
作为当代著名的藏族女性作家,梅卓的文化身份角色是多重的,这些文化身份的交织,带来了其创作中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梅卓独特的想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表现,其一是在生死爱欲中反思历史;其二是通过话语转换,在城市写作、女性写作中融入藏文化传统。她的作品在较广的领域审视和反思民族的精神文化,从文学的视角为民族文化记忆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论文聚焦于华人移民在bilibili网站上发布的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视频,以及中国民众发表的弹幕点评,对它们进行话语分析与“过程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祖籍国网络媒体成为散居者进行族群身份展演、向祖籍国民众寻求情感支持的媒介之一。华人移民在自制视频中运用话语型构,展示自身在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与见证、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祖籍国民众在观看展演后与移民展开话语互动,对移民所主张的族群身份进行表态,进而深化了自身对民族国家文化与经济的自觉意识。华人移民的这种族群身份展演不仅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策略,更反映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与身份意识,为我们理解网络化时代散居者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虽是行武出身,却非常酷爱文艺.特别是他所谓的“匠八诗”.更为大众皆知。他曾以“丘八诗人”身份加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被选为“文协总会”理事。他一生共写有1400多首诗,为我国文学史上留下独具一格的一页。1938年10月,“文协”从武汉搬到重庆张家花园36号。在那里,冯玉祥经常同老舍、以群等人谈诗论画,孜孜不倦地向作家们学习新诗、短诗、白话诗等,并将其新作拿来请教修改。可以说,在重庆、江津期间,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丘八诗”风格。这些诗作,大都具有他自己生活经历和抒发…  相似文献   

11.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09,(3):143-152
读者中知道张香华的人不多,她在家中戏称先生为虎。如扯虎皮作大旗,亮出她的夫君柏杨,大概就无人不晓了。我如此对比,对张香华似乎有欠公允。她在台港本就是位有相当知名度的诗人。她出版过《不眠的青青草》、《张香华诗选》和《秋水无尘》等作品集,有的被译成多种文字在美、英、韩等国出版,曾享有“国际桂冠诗人”之誉。有人喻她为“独立橡树身边的木棉,是一颗在诗的天空中自己发光的星辰”,这比喻倒颇为贴切、生动。  相似文献   

13.
吴锦瑶 《神州》2011,(9X):35-35
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是诗人的创作历程中又矗立起一个新的纪念碑,是1929年诗坛的一大盛事。诗人对这首诗的偏爱远远的胜过《雨巷》。本文通过对《我的记忆》一文的分析探寻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许穆夫人本姬姓 ,为卫文公的胞妹 ,宣姜 (卫宣公夫人 ,卫惠公之母 )的次女 ,实为宣姜和昭伯公子顽 (卫宣公子之子 ,惠公庶兄 )的私生女。因嫁与许国穆公 ,史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爱国女诗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留有她的《竹竿》、《泉水》、《载驰》三首诗。《竹竿》、《泉水》两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美丽河山的眷恋和对儿时生活的追忆。在《泉水》中 ,诗人吟道 :“毖彼泉水 ,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 ,靡月不思。”故国的涟涟清泉 ,令她日思夜想 ,因此她在想象中神游故国 ,“出宿于干 (地名 )” ,“我思肥泉 ,兹…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他的流传到现在的一千多首诗词中,有50多首诗中写到芙蓉(即荷花),这在李白诗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他在这些诗中或直写其态.或以之喻人,或以之状物,或以之喻山,都十分生动贴切自然.意趣高洁,充分表现了他喜爱芙蓉的高尚志趣。李白在诗中所咏的芙蓉,他有时又作“红美”。“莲花”。“苗苦”、“薛”、“青莲”等,视诗中的具体环境交替变换用,但无论哪一种叫法.一旦出现在李白的诗中即“点花成金”,形象鲜明,给人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他所咏的芙蓉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首…  相似文献   

16.
包世臣认为,为文除要严守文法,做到“其言有序”外,还要做到“其言有物”,而且就“其言有序”和“其言有物”比较而言,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字之教”的基本功能是“成其俗”。因此,他主张文学家要介入社会,关心国计民生。与此相联系,他主张为文要“崇实”而反对“致饰”。包世臣诗论的核心,是儒家的诗教原则。当然,作为嘉道年间的重要诗人,包世臣也特别重视诗的艺术性。首先,他认为写诗要直抒胸臆,“言为心声”;其次,他主张华实结合,朴质得宜,反对华而不实,尤其反对“侈于声色”;第三,他虽然反对“侈于声色”,但不反对韵律,认为写诗要讲求平仄。基于上述见解,包世臣将诗分成上、次、下三类。包世臣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二是诗。尤其是他的诗,无论形式的多样性,还是题材的广泛性,以及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嘉道年间的诗人中都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17.
这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画家、诗人,被1937年7月27日《救亡日报》赞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的何香凝,于1935年10月在她画一幅《梅花》画作上题的一首诗。这首诗,正是何香凝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的生动、形象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三家村”冤案真相》一书写完最后一节,我们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邓拓夫人丁一岚生前交给我们的这个任务,总算有点眉目了,可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大约是1996年初春,“北京市三家村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张丽娜受丁一岚之托,约我们到丁一岚家。丁一岚说,收到广东诗人熊鉴写的纪念“三家村”的一首诗,其中有“三家当年本无村,留在人间却有痕”两句,她认为很好。大约受这首诗启发,丁一岚觉得有必要写一本书,把“三家当年本无村”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诗学作为其诗学的根本。在他之前与同时,有明清之际的诗人、清圣祖和清高宗三种不同的“温柔敦厚”诗说。沈氏之说与这三者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考察沈德潜诗学的“生成语境”,可以发现,沈氏一生以诗人自命,其大半生的关注点只是集中在吴地诗坛与诗风,与政治诗学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他并非传统认为的希望恢复诗教,其本意是要借经的权威以尊诗,而非还诗於经、藉诗行教。在此基础上分析沈德潜“温柔敦厚”诗说,可以认为它包含了总纲、题材、创作方法与诗歌风格四方面的内容。这既是对“温柔敦厚”诗学集成式的总结,同时又不乏诗心独运的新见。  相似文献   

20.
隆昌石牌坊     
牌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建筑,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它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的门。《诗经》中《陈风·衡门》一诗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