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天禄、辟邪”刻字分别见于宗资和州辅墓前石兽。依据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汝帖》“天禄、辟邪”刻字是以宗资墓前石兽膊间拓本为底本,又摭拾了州辅墓碑间残剩十字摹刻入帖,因此《汝帖》辑存了古碑书法善之善者。  相似文献   

2.
一尊毛泽东不锈钢胸像 1966年9月,在文化大革命如日方升的时候,上海长宁区刻字社金属雕刻小组的十五位员工联名向中共上海市委倡议:塑造一尊巨型不锈钢毛主席像,安放在天安门广场。在一片革命的喧嚣中,这类倡议很快就泡沫化了(以至后来因市委“迟迟不予答复”,竞成为上海最大的当权派“仇视伟大领袖”的佐证)。“一月革命”中,长宁区刻字社的代表跑到北京,在出席全国工艺美术造反派大会时,再次向参与接见的周恩来、陈伯达提议,并当即得到周、陈的认可。第二天(即1967年1月13日),国务院第二轻工业部便致函上海市手工业局,表示热烈支持这一“革命行动”,同意筹建“九米毛主席不锈钢像”工程,并提议由市委宣传部负责定稿,先试制小样,备齐资料,上报审批。经费开支则暂由刻字社垫付,待后拨款。由此可见,上海的塑像工程在启动阶段就上下通达了,且打上了“组织委托”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刘夏 《百年潮》2013,(12):78-79
在今天的北京琉璃厂,有一家图章墨盒刻字店,名叫“同古堂”,其创始人是著名篆刻家,有“铁笔圣手”之誉的张樾丞先生。1949年,张樾丞奉命篆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开国大印”。  相似文献   

4.
王平 《东南文化》2005,(1):52-55
“米氏云山”由宋代名书画家米氏父子所创,其以水墨“米点”表现山川自然是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开中国“人画”之先河。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精神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马君武先生(1881-1940),曾留学德、日等国,所学均是化学工业,曾获德国柏林大学工学博士。但其国学有深厚的根底,他又是名诗人、翻译家,楹联对他来说,可说是“游刃有余”的余事了。  相似文献   

6.
胡寄樵 《安徽史学》2002,(3):39-39,10
太平天国占领区街市没有刻字铺,所有刻字匠人都编入镌刻营,“朝勋詹记”一印应为太平天国镌刻营所出。但它不属于太平天国礼部统一制发的印章。太平天国私人便章实物从无发现,“朝勋詹记”一印的发现,弥足珍贵,它为研究太平天国用印情况及制度提供了第一手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哲学家张起钧教授著有《烹调原理》一书。在此书序言中,他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我们中国圣贤设法把人生的倾泄导向于饮食,因此在这方面形成高度的发展。”中国饮食风俗极其耀眼夺目,这固然与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诸多的人文条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8,(6)
穆大展是清中叶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刻工之一,却因地位卑微而极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事实上,穆氏不仅刻字技艺精湛,而且还利用刻书之便广交乾嘉名流,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献与实物材料。其中最称典型的,是由名画家陆灿为其所作之肖像画《摄山玩松图》,上有沈德潜、袁枚、王昶、钱大昕、王鸣盛等八十馀位乾嘉名流的亲笔题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本文从此图入手,捃摭其他相关文献,详尽考订了穆大展的生平与交游。通过这一典型个案,也可以审视刻工群体与上流文人阶层之间的微妙互动。  相似文献   

9.
针对铭文中出现的反书、倒书等特殊形式的书写现象,本工作采用泥条贴范法,从铭文制作的工艺角度对反书和倒书进行了讨论,并搭建了一套以树叶刻字为基础的推论模型,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地阐述了在此模型下反书和倒书的产生的可能性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邓里 《南方文物》2023,(2):298-300+297+2+301
<正>中国的陶瓷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不同时代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各具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将诗、书、画、印,与陶瓷工艺完美结合,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大量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新的顶峰。“珠山八友”,最初指的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八位陶瓷艺人。他们先后组成“景德镇陶瓷研究社”“月圆社”,借此抒发胸志,以瓷会友,以“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的创作手法,制作生产的瓷器作品受到当时社会的追捧。  相似文献   

11.
“唐卡”艺术堪称藏族文化艺术的百科全 书。《宗喀巴大师讲经说法图》具体描绘了格鲁派的创立 经过。本文通过对该幅唐卡的解释和赏析阐明了其反映 的历史背景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志书的“体”与“例”一切有关记载地情的书(期刊性的书除外),不论内容是综合性的还是专题性的,均属方志,但以前者为志书的主体,且其“体”与“例”关系的处理也难度较大。曾经有人离开“体”而求“例”,汲汲于或偏主纵述,或偏主横陈,这种离开历史内容的纵横之争...  相似文献   

13.
张志生 《百年潮》2007,(2):80-80
权希军1926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刻字研究会会长、中国书协第一届顾问,现为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顾问、北京国艺轩书画院名誉院长。权希军先生在艺术上涉猎较广,主攻书法。擅长行草,风格劲健潇洒、神韵流宕、朴茂典雅。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其业绩被收入《中华百年》、《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当代文化名人大典》等书。2002年作为中国书画代表团团长出访俄罗斯并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中央电视台《翰墨飘香》栏目对其做了专题介绍。2004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建立了权希军艺术馆。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及海内外一些国家的艺术馆和企业家收藏。  相似文献   

14.
峻冰 《巴蜀史志》2022,(3):124-127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认为“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其标识任何艺术都是创作主体按照审美的规律和形式法则对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合情合理的把握。若不限于视觉艺术,而是扩及所有艺术形式(包括文学),也不啻注目于形式——因形式与内容往往是不可分的(形式常内孕为内容,内容也常外化于形式),那即可把这一许是艺术(尤其是优秀的艺术品)共有的“有意味”的观念,援用于对苗勇所著《晏阳初》的审视上:注目其文体、思想,抑或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刘成纪 《收藏家》2022,(9):91-98
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相似文献   

16.
刘娜 《文物天地》2023,(6):11-13
高凤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印、砚五绝,其艺术综合表现力突出,题画诗意境高远、秀异绝俗又不乏生活的真味,诗意画境兼善,既补充了绘画的叙事性功能,又体现了文学的图像化功能。《博古图》是其代表作品,但《博古图》的艺术价值远没有其与三里河遗址的发现渊源为人所津津乐道。一幅古画揭开胶州三里河遗址的面纱,将胶州古代文明展现于世,不仅是艺术史,也是考古学史上的佳话。  相似文献   

17.
学书心悟     
书法艺术的本体,可用“书肇自然”、“书为心画”两语概括。前者谓书与天,重在其形态;后者谓书与人,重在其内涵。即是说,书法是华夏民族以自己独特的文字为依托所创造的一门沟通天人、  相似文献   

18.
民国教授群里,有意思的人物很多,几乎成了一种现象,姑且谓之民国风流。其人数众多,特立独行,与魏晋风流可以一比。傅斯年又算是其中翘楚,但他与其他名士不太相同的是,其他名士多在玩自己的名士风度,可称为“个性秀”,而傅斯年玩的,很大程度上可说是“政治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的流传大大便利了.但刻版先要写好底本才能登木,所以写是第一道工序.宋版书之所以被后人视为奇珍,第一,年代久远;第二,刻字精工;第三,写手虽不出于名家,但起码是当时书写的能手,笔划俨有欧虞遗范;第四,校勘比较仔细.传世古籍之可珍,大都不出此四项.遗憾的是这四项优点越到后来越不能保证,首先校勘方面出的问题较大,“校书如扫落叶,愈扫愈多”被提出来了,到了明代晚期,一种纵粗横细的字体出现(如今天的铅字),号称仿宋,实则“数典忘祖,名存实亡”.欧风东渐以后,传来石印影印,在技术上为印刷业增添异彩,比起木版刷印又省时,省费多多了.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20,(4)
现今所能见到宋时较全面的刻书价格史料,主要有《小畜集》等七种,但这些史料的解读因角度、计算方式、视野等不同而呈现差异。从镂版的一些关键信息——刻书史料的性质、纸张价格、刻字工价等,可以推知这一时期刻版的利润,至少能维持在40%的高位。与此相连的是刻工的生活:开禧北伐之前,除维持一家四五口人的温饱问题,还能有不少结馀;之后,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下降,但仍能维持一家的温饱。横向比较,刻字仍旧是一项待遇很不错的技术工作。这一结论能改变传统一些不无模糊的刻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