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清朝的帝王陵寝就其建筑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三个陵区。清初三陵,又称关外三陵,建有永陵、福陵、昭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清室祖陵。清朝入关后,顺治年间开始建筑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附近。陵园内建有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惠陵(同治)。雍正年间又建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建有泰陵(雍正)、昌陵(嘉庆)、  相似文献   

2.
东陵和西陵是清朝定都北京后历代皇帝陵寝所在地。东陵在北京东部偏北约250里的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昌瑞山,西陵在北京西南240余里的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二陵以北京  相似文献   

3.
清世宗在昌瑞山陵区范围之外另卜陵址,泰陵的特异性在神道和陵区总体布局上表现明显;之后,宣宗重建寿陵于龙泉峪,在整体上改变了陵宫的平面结构,后来的昌西、慕东两座皇太后陵也受慕陵影响而别具特色。清西陵自肇建开始,前后130年间不断凸显出个性张扬的色彩,与同时的东陵陵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曾有三次受贿的经历,接受的不是一般财物,而是罕见的奇珍异宝。 第一次受贿是在1928年,行贿者是第十二军军长、土匪军阀孙殿英。 孙殿英当时驻守在河北省蓟县马伸桥一带,距离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不远。1928年6月,他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秘密挖掘了慈禧墓和乾隆墓,得到了大批的宝物。 孙殿英东陵盗宝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报纸纷纷揭露,末代皇帝溥仪和一批清朝遗老联名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诉,各社会团体也纷纷发表通电,要求严办盗陵者。阎锡山命令河北省主席商震严查此事,蒋介石  相似文献   

5.
2000年7月,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抢救清理了辽庆陵中永兴陵区的一座多次遭盗掘现已无法保护的辽代晚期皇族墓葬. 辽庆陵位于巴林右旗大板镇北100公里处的索博日嘎苏木境内,在苏木政府所在地北14公里的瓦仁乌仁山南麓,当地人把这块地叫王坟沟.因为这里是辽代中晚期的三个皇帝陵所在地,即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永庆陵、兴宗耶律宗真的永兴陵和道宗耶律弘基的永福陵.这三座陵也叫中陵、东陵、西陵.这次清理的陪葬墓是在东陵区主陵的西南300米处.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帝王陵寝中,地宫作为安奉已故帝、后、妃、嫔灵柩的宓宫,对防盗、防水、防潮等问题,均有慎重细致的考虑和处理。清陵地宫龙须沟的设置,就是地宫防水、防潮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所谓龙须沟,就是由地宫内部引向地宫以外的排水暗沟,用以排除因为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难干完全防止的地宫内渗水。清朝前期各陵寝龙须沟设置情况,迄今未发现文献载述。在实物方面,除景陵、孝东陵外,其它前期各陵寝外部以及已开放的裕陵地宫、裕陵妃园寝中纯惠皇贵妃,容妃地宫内部均未发现龙须沟的设置。但从道光朝开始,各帝、后、妃陵寝地宫均设置了龙须沟。  相似文献   

7.
清西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墓群之一,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这里自1730年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首建泰陵,至1915年第九代皇帝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修建了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  相似文献   

8.
历时十余载,十三陵最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即将完工。尚未对外开放的陵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抢险、修缮、遗址保护和复建后,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为此,我们专程走访了参与修缮工程的几个专家和技师,最终发现,看似相仿的陵区建筑。其实背后大有玄机……  相似文献   

9.
1984年5月建。位于北京市东125公里,清东陵陵区内,距遵化县城35公里,西邻天津市蓟县,北与河北省兴隆县接壤。总面积50.4平方公里。辖23个自然村,2959户,人口11133。其中满族46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1.3%。该乡满族系自康熙二年(1663)清廷始建东陵起,由东北等地陆续迁居此地。由裕陵、定陵等命名的裕大村、定大村等五个村为“圈内”,属八旗内务府人居住,清朝时食国  相似文献   

10.
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皇宫各大殿和紫禁城城墙用砖,以及明代修建的北京十三陵和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等皇帝陵寝用的砖,绝大部分是山东省临清砖。临清砖官窑建于“明永乐初”,清代延续使用,至清代末年才停烧。临清砖官窑在明代“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工部营缮分司,以山东巡抚领之,监办官为东昌府同知,承办官为临清州知州,分管官为临清州吏目:税课局大使、临清仓大使、夏津县巡检、清平县巡检。”乾隆五十年(1785年),“专归临清州管理。”  相似文献   

11.
位于北京东面一百二十五公里的清东陵,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首建清世祖的孝陵,到光绪五年(1879年)清穆宗的惠陵全工告竣,历经二百一十八年,先后建起了帝后妃陵寝十四座,並在陵区周围建起了太子、公主、王爷、保姆等园寝十几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东陵陵区分前圈和后龙两部分。昌瑞山是诸陵的后靠山,东西走向,原名丰台岭,康熙二年二月赐名凤台山,后来又封为昌瑞山。昌瑞山以南叫前圈,以北叫后龙。前圈  相似文献   

12.
封面故事     
<正>图片上的建筑是江孜宗堡,它是西藏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宗堡建筑,坐落在日喀则江孜城西错落有致的宗山上,见证了江孜古城的历史变迁。吐蕃王朝覆灭后,江孜一带被吐蕃王室后裔贝考赞占领并修建新的王宫,整个建筑群始建于公元967年,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14世纪时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王宫旧址上修建城堡。清朝时,设置江孜宗政府于该城堡内。宗堡现存大小房屋193间,总建筑面积为七千余平方米。  相似文献   

13.
李寅 《文物春秋》2009,(2):42-46,F0002
在清初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中轴线上建有神道碑亭一座,开创了清代后陵建筑碑亭的特例。其原因是考虑到孝庄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有别于其他后妃;又因远离昭陵,故另建碑楼以示区别。晚清的慈安、慈禧之定东陵也修建了神道碑亭,但其只是一种穷奢极侈和妄自尊大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秦东陵勘查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 1983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秦芷阳遗址试掘工作①的同时,为了搞清秦芷阳与秦东陵的关系,曾对韩峪乡以东地区作了一些调查,此后笔者又多次涉足其地。《史记》记载:秦宣太后、悼太子、昭襄王、庄襄王皆葬芷阳。《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故宣太后、昭襄王等四人葬芷阳的陵地,应为秦东陵。之所以称东陵,盖指陵园在秦都咸阳以东,如此,则雍地陵园应称秦西陵。芷阳周围秦代瓦片遍地都是,分布很广,秦东陵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教育到了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朝入主中原后,对教育特别重视,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各级、各类的学校,有一套对教师考核和对学生考查的制度。北京是清朝的都城,我们试从北京学校的设置、演变,来了解学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徐广源 《纵横》2013,(5):40-45
慈禧是晚清政权的实际统治者,掌权将近半个世纪。她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以下简称慈禧陵)雕刻之精美,装修之豪华,为清陵之冠。她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她的地宫是怎样打开的?她的遗体又是怎样的?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原主任、紫禁城学会理事徐广源先生为我们揭开以上谜题。 作者徐广源,从事清朝陵寝研究和清朝后妃研究40余年,先后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容妃(香妃)地官和纯惠皇贵妃地官的清理工作,曾亲手找到了容妃(香妃)的头颅骨,整理过慈禧的遗体,并探视过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等人的多座地宫。著有《清东陵史话》、《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正说清朝十二后妃》、《大清皇陵秘史》、《清皇陵地宫亲探记》等16部专著。  相似文献   

17.
绍兴印山越王陵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座越国王陵,其规模、墓室、防腐填筑及外围设置的防御保护设施隍壕均是浙江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不但有助于今人全面了解认识越国的埋葬制度,同时也使对越国王陵陵园制度的研究探索成为了可能。本文从绍兴印山越国王陵陵区的选择、陵园的布局和形制、陵园的防御设施和门、陵墓形制,墓上封土、陵园建筑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越国王陵的陵园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李蒙  汤菁 《风景名胜》2011,(2):23-23
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是世界著名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名胜,风景区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从2004年开始,陵区禁止商业开发。但是在中山陵园的核心风景区,有人在大兴土木,扩建别墅群,时间已经持续了一年。  相似文献   

19.
秦公帝王陵园是秦都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帝王在驾崩后一般都葬在都城的附近,因而在建都城时,都要事先考虑规划陵区所在,秦也不例外.按照“秦公陵园建筑,随国都面转移”的规律,秦先后有四大陵区,即天水附近陵区、雍城陵区、栋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秦公帝王陵区成系列化,自西而东延伸,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完整的,为研究秦公帝王陵园奠定了基础.秦的都城前文已讲过,是由西而东逐步护大的,从甘肃的陇东,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而进军关中,并以关中为根据地,发展壮大,逐步统一了全国.因而其陵园也是由西而东,由天水附近的秦、西垂到关中的雍  相似文献   

20.
伊犁惠远故城曾长期是清朝封疆大吏伊犁将军的治所,系清代新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实地踏勘,对惠远城的修建经过,以及该城在清朝新疆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整体考索,并从诸多方面对其嬗变兴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