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舅的安排     
姥姥生养了7个孩子,母亲是老大,大舅是老二。 大舅两岁时,算命先生说,母亲和大舅八字相赳,不能一起养。于是姥爷决定把大舅过继给舅爷。为什么不留下男孩呢?一是母亲当时已经满5岁,马上可以帮家里做事了,姥姥还年轻,继续生养是没问题的;二是舅奶身体弱生不了孩子,已经收养下一个女儿,独缺一儿子。  相似文献   

2.
安徽医科大学专家日前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儿童的智力在遗传和后天开发两个方面,母亲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全方位的,母亲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孩子的心理、道德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未来的希望掌握在母亲手中。实际上,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影响了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提高母亲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据北京市崇文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对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母亲已经认识到自身在培养、教育子女中的责任,而且母亲们以其特有的温柔、细心、体贴和忘我付出,使其在家庭教育中更具亲和力和推动力。但是,母亲在家庭教  相似文献   

3.
爱的伤害     
有一个孩子,他的母亲特别爱他,生怕他受到任何委屈,对他无比溺爱。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这位母亲都会为孩子办到。孩子要吃糖,就是半夜,她也会出去为孩子买回来;孩子随口说声要钱,她就会给孩子;孩子十天半月就要一套新衣服,她也会满足孩子;孩子说她做的菜不好吃,让她重做,她就会去重做。孩子的要求除了要太阳月亮星星她办不到以外,其余的都会竭尽全力地去办到。孩子的父亲看不过去,就对孩子的母亲说,你别这样对待孩子,他要什么你都满足,他要你的命你也满足他?母亲说,孩子怎么可能会要我的命呢?你是不是看到我爱孩子,对孩子好,没关心到你,你就…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母亲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大姐姓李;二姐姓陈;我是老三,姓谢;老四姓石。四个姊妹四个姓,就是因为我家穷,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溺水去世了。我大姐因为年龄大,可以帮我母亲,就留下了。我二姐就给人了,所以跟人家姓陈。后来,母亲去梧州给一个烧锅的老板填房,这家人姓石,她在那生了个女儿,就姓石。妹妹出生后,我就没办法再跟着母亲了,她  相似文献   

5.
许多家长认为,夫妻间的争论会破坏孩子幼小心灵中和谐美满的印象,使其反感,久而久之,将不利于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孩子逐渐疏远父母。然而,事实上家庭争论在所难免。比如父母在家庭理财方面的意见不一;或对子女教育方式上产生分歧;抑或对某种社会现象各持己见等。由此引发的争论会对孩子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年轻的父母们,下一次当你与爱人争论时,不妨让孩子在一旁观看,也许他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这是一所加拿大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他们为了研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力,特别对  相似文献   

6.
当代苏联年轻人家庭的主要问题是其离婚率不断升高,据统计,有时已达2/3。离婚率的升高,不仅给年轻人本人,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影响了社会的人口增长。苏联的人口政策是鼓励早生多生,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近年来为帮助有孩子的家庭,奖励年轻母亲,为年轻家庭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完整的爱呢?年轻的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完整的吗?冷漠、隔离、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忽略孩子的进步、损伤孩子自尊、迁怒于孩子、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都是爱的瑕疵。对孩子的精神发展非常不利。冷漠爱的剥夺对孩子的心灵伤害至深。有的父母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拥抱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把孩子扔给保姆或爷爷奶奶。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没意义,对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坏欲强。而一个贫庭出身的孩子,如果有温暖的家庭,却不会造成心上的不健康。隔离现在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外出不安全,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在…  相似文献   

8.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长到两三岁,便有了强烈要求"我自己"的独立愿望,然而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家园携手,让孩子主动学习,增强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盛仙 《文史天地》2004,(11):53-53
俗话说,生一个孩子容易,养一个孩子难,教育好一个孩子更难。这是很有见地的。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写过一些很值得一读的“示儿诗”。  相似文献   

10.
孔屏 《南京史志》2010,(8):11-13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发展的好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处得都相当紧张,儿童期相对好一些,到了青春期简直就是剑拨弩张。  相似文献   

11.
200年10月,刘成菊28岁,生下了女儿,因为正值悉尼奥运会,孩子的姥姥觉得这是个“好月份”,便给小女孩起名“才金月”。金月的父母都是运动员,但都没有参加过奥运会,母亲更是连参加亚运会的资格都被安排让给了“年轻运动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实验研究表现: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4-5岁是儿童通过朗诵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4岁以内是儿童形成观感知觉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情绪和感性为主,以后才是以知识为主。因此父母对孩子应以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为主,不要过分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更忌急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讲究科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然而,对孩子的启发,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带领孩子上公园、进大自然游玩时,可运用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中丰富有趣的知识,如昆虫、植物、名胜古迹等,采用边游…  相似文献   

13.
郭颖颖 《神州》2014,(9):241-241
儿童发展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重视俄狄浦斯情结对于3~5岁孩子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理解能极大地帮助孩子成功解决在这个年龄段遇到的冲突。让我们接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环节,让他们平静而又健康的往正确方向发展,这是每个父母都必须不断学习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一位法国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上街,过马路时,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就在这时,一辆小汽车突然飞驰而来,虽然司机紧急刹车,没有撞到孩子,但是孩子吓得惊慌失措地倒在地上。这时,孩子的母亲急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即拉开车门向孩子及其母亲道歉。然而,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严厉地责怪孩子:“过马路不看前后左右,太莽撞了,是你自己的错。”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位母亲讨厌孩子的二叔。因为他常常表现出一些粗野、放肆的行为。所以,她给儿子京明做了详细规定,诸如不准在人前“翘二郎腿”等,希望自己的孩子与粗野无缘。但是,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个周末,孩子的叔伯一起过来做客,二叔正好做出妈妈禁止孩子的事情——他把穿着鞋的脚放到了茶几上。京明马上大声说:“在我们家里,是不准把脚放在桌子上的!”这句话,是母亲常对孩子使用的。二叔听到训斥声,非常生气,但他没有说话。这时,孩子的母亲能够想象到二叔的不快,就转过头对儿子说:“京明,你要规矩点儿,不许对你二叔说那种话!”  相似文献   

16.
我班学生小腾是个很沉默的孩子,他的成绩不太好,经常为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我要求我们班孩子在家庭联系本上写每日心得,小腾的心得总是“今天我很烦”,虽然我反复找他谈心,疏导他,但收效不大。终于有一天小腾压抑已久的狂躁爆发了,他拿起刀子在屋子里追打母亲!差一点发生了另一起“中学生弑母”的家庭悲剧。小腾的父母都是高知。他父亲经常出国工作,母亲患游走性关节炎长期在家休养。在我接手这个班的第一天,小腾的父亲就搀着他母亲走进我的办公室。她告诉我她对孩子要求很严,每天研究教材,孩子作业做完后她都会另外布置大量习题。这一次,小…  相似文献   

17.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苗头时,家长必须及时对孩子提出适当的批评,但由于孩子小,承受批评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对孩子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家长究竟应该如何批评教育孩子呢? 首先,在批评孩子前,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切忌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对孩子一阵狂风骤雨,这样做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探询孩子犯错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一、对孩子冷酷父亲有个习惯,喜欢在朋友面前揭露批判自己的孩子。不只是对我,对哥哥姐姐也都这样。他总爱向外人介绍自己孩子的各种毛病,好像要特别表现一下他不溺爱娇惯孩子。在农村老家,大家都呵护我,没挨过打。可在父亲身边却屡屡挨打。母亲1951年5月3日的日记里也记载:说我顽皮粗野,姑姑把我惯得很不像话,于是她和父亲  相似文献   

19.
艰难母亲     
母亲生了七个孩子,五男二女,二女夭折。剩下的五个儿子,大哥二哥生于老家海城,三哥、我和弟弟生在树基沟。树基沟是一个矿山,招工时父亲从老家赶来,几年后,母亲也带着大哥二哥投奔到这里。  相似文献   

20.
世上的母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各有各的爱护方式。我们可以将她们分成以下几类: 对手型:她们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与子女一争高低。喜欢与孩子的朋友交往,甚至与花季女儿争相卖俏。这样的母亲有时让人感到有趣,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样是危险的,虽然女儿知道自己比妈妈年轻,但内心深处还是会对母亲的张狂行为感到嫉妒,怀疑其可靠度,感受到威胁,并对母亲产生厌恶情绪。敏感型:她们对孩子们总是很挑剔,要求很多。她们的口头禅是:别走远,呆在这儿!对于孩子们做的事情,她永远不会感到满意。如果母亲总是把子女当做不能自立的小孩的话,那么孩子就很难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