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思蕙 《神州》2013,(32):207-210
日本本身是一种"受容文化",以一种"非二元论"精神接受了亚洲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文化。自此形成了一种善于吸收外民族精华,将之融汇于本民族内核,不断改造与创新的日本民族精神。而在绘画艺术方面,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民族优秀的技巧与样式,融入多种元素来融炼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从中,有意识地吸收其中的样式作为"器",融汇日本民族独特的气质和审美为"神",整体表现手法上带着日本民族装饰美与写意式的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当19世纪明治维新后,西方油画随先进技术一道进入日本国门,给素来以中华艺术文化为尊的日本艺术界带来新的启发。通过吸收补进并加以自我创造,这个时期的日本艺术呈现一种"和洋折衷"的艺术特色。本文以近代日本油画艺术为主题,通过同时期西方艺术的横向比较与日本艺术史上传统艺术的纵向比较,研究其中日本近代油画家们如何将本土的东方艺术内涵与西方油画技法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加工,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结合物,实现日本油画的民族化。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锁国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状况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日本“锁国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状况的历史分析冯玮在我国史学界,迄今为止仍未摒弃对日本"锁国时代"的因袭理解。例如,近年出版的"建国以来由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日本通史",就是如此解释"锁国时代"的:"从1639年颁布最后一次锁国令到1853年美国叩开锁...  相似文献   

3.
终江户一代,日本实施了锁国政策,但这种锁国并非常规理解的紧闭国门,拒绝与外界进行一切交流的锁国。事实上,日本不仅保持着与中国、荷兰、朝鲜等国的联系,而且通过中国人与荷兰人获得外部情报,并通过推广兰学接触西方科学成果。正是这种非常规的锁国,一方面维护了日本国内两百多年的和平与稳定,有效地阻止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维护了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将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4.
戴宇 《日本学论坛》2003,41(4):23-28
《今日之日本》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在明治19(1886)年的南洋巡航中用英文所写下的一篇向西方世界展示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状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志贺重昂期望通过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之状况,向西方世界表明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同西方国家一样的近代文明国家、国民国家,以取得西方国家对日本近代文明国家身份之认同,进而谋求在西方列强势力不断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情况下,维护与追求日本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明治时期,在吸收了近世日本町人的经营私利正当之观念的基础上,受西方思想影响,私有财产权观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启蒙思想家和民权理论家们冲破了千年以来以私利为"恶"的传统观念,充分阐述人民获取私人利益和拥有私人财产的正当性,并对私有财产权的特征进行了论证。他们主张对这种私有权利,政府不仅不应当干涉,而且应当给予法律保护。这种新的思想对日本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国策作了理论诠释,并对新宪法和法律法规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利条款的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日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日本知识阶层在唐宋时期远渡重洋,深入中国社会,以多种途径学习吸收中华文化。在此时期,有大量唐宋典籍流入日本,为日本文化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同时,日本返传典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本文试从唐宋典籍流日后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日本返流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影响两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跻身殖民列强行列的日本为了获取更加可观的殖民利益,积极向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逐步将势力渗透到南沙群岛,从而引发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根据自身以及南海地区大国实力发展状况,日本南沙侵略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由最初的经济扩张逐渐过渡到武装占领,日本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也由“平和”转向强硬。在南沙群岛的利益争夺中,西方列强企图利用国际法遏制日本的扩张,而日本则依靠大规模、长时段的殖民开发活动将西方势力逐渐排挤出南沙。日本在南沙群岛的侵略活动从根本上服务于其“南进”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9.
论中日近代化中的“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大致在相同时间和相似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成为近代化的楷模,中国却在近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除了两国面对的外部压力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的决心和对西方先进文化吸收的不同。同时通过对两国的比较分析得出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以期能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幕末和明治初期日本"洋学"的基本动向冯玮日本近代前后吸收西方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三期加以考察:(1)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一个世纪。(2)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两个世纪,即"锁国时代"。(3)19世纪后半的二三十年,即幕末·维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植木枝盛的自由民权思想与儒学王家骅植木枝盛(1857—1892)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与活动家。他的自由民权思想不仅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民主思想,而且批判性地继承、融入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本文试图考察在植木枝盛的自由民权思想体系中,融入了哪些儒家思...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早期,思想界呈现相对活跃的局面。思想家们吸收了西方政治学说中的近代化理论,针对日本长期流行的有关国家、政府性质和职能的传统政治思想,提出了非传统的近代化国家观。对国家起源的论证摆脱了传统的君主是"神"或君权神授、国家权力天然形成的观念,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寻求原因。对于国家的性质、国家与政府的职能等问题也进行了不同于传统的深入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近代化理念。这为日本创建一种相对近代性的政治体制奠定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都将中国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文化母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尽其可能地吸收。尽管幕末以来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但是并没有阻止部分日本人对"洋学"的吸收学习,相反却使得日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西力东渐"风气下积极学习西学,而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发生的变化更明确了日本人的这一目标。本文以幕末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为中心,分析日本幕末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和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引进和吸收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刺激,就不会产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学。从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文化学理论开始逐渐被引介到中国,并很快应用到历史学领域。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对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吸收过程更加频繁起来,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也愈加凸显,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领域。但此前的研究大多为个案研究,至今没有学人对这个问题从宏观上加以阐述,本文将就中国历史学对文化学理论的吸收过程与运用作一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和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引进和吸收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刺激,就不会产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学.从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文化学理论开始逐渐被引介到中国,并很快应用到历史学领域.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对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吸收过程更加频繁起来,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也愈加凸显,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领域.但此前的研究大多为个案研究,至今没有学人对这个问题从宏观上加以阐述,本文将就中国历史学对文化学理论的吸收过程与运用作一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日本政府一直奉行"富国强兵"政策,把扩军备战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使日本军事实力在20世纪初达到西方强国的水平,并能直接挑战西方国家的霸权.但日本的军备扩充受国内外因素的制约,并不是简单地沿着直线上升.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裁军运动,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内和平反战力量的兴起、日本经济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和美、英等国在远东寻求新的力量均衡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开始形成的日本现代历史编纂学是模仿西方实证主义历史学建构的,但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深厚的历史哲学基础,在思维层面对历史编纂学构成重要影响的是各种各样的历史观念。尝试梳理,可见有亚洲主义、东洋史观、皇国史观、现代化论、自由主义历史观等前后贯通,皆对日本历史编纂学产生重要影响,其程度足以提示对日本现代历史学在亚洲各国处于"领先"地位说以及日本实证主义历史学所能实践的客观性程度重新考量。亚洲现代历史编纂学皆在西方殖民主义东来大背景下以对本民族和国家的重新体认与重塑作为核心关照而展开。日本历史编纂学推演中的特殊张力,在于其在发展早期融入建立日本殖民帝国的语境之中,后来又在重述殖民帝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关系之间纠结,其对亚洲邻国历史叙述的基调和方式,也应在这一视角下加以透视。  相似文献   

18.
徐炳三  吴娜 《民国档案》2020,(3):107-115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官方针对在华外国宗教展开调查,其中日本领事馆扮演了重要角色。领事馆除了在调研机构和外务省之间传递情报外,还通过下属警察体系直接开展调查活动。在华日侨和在华西人宗教均被其视为外国宗教,其中日侨也涵盖了朝鲜侨民。日侨宗教调查反映出日本对日侨宗教团体的管控和利用,是日本国内宗教政策和政教关系的海外移植。西人宗教调查则反映出日本对西方政治势力与排日运动相结合的隐忧,日本在防范和打压西人宗教的同时,也试图对其加以怀柔和笼络,最终利用日本宗教人士彻底控制了西方宗教。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最早的史学会——湖北史学会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受到西方和日本史学的影响。在考察中国近代最早的史学会问题时,粗略地了解一下西方和日本史学会的有关情况,将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考据学的兴衰与中日史学近代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学术传统的变迁出发,考察考据在明清两代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在德川日本的影响,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中日两国近代史学的传统资源及其不同之影响。考据的方法作为一学术思潮在明清交替之后盛行,则与明代王学之泛滥和清代的统治有关。这一思潮到了19世纪,在中国已呈衰颓之势时传入日本,逐渐主导了日本儒学和整个学术风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史学开始迈入近代化,其特征是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史学”,另一方面又因考据学的兴趣而对德国的兰克史学情有独钟。考据学在清末的衰落和今文经派的兴盛,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由于考据学兴衰在中日两国的“时间差”,使得两国的近代学术呈现出重要之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