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史籍载西汉有龙渊宫,其位置有二说:一说在汉长安城西,茂陵东;一说在河南濮阳西平界,曹魏如淳注《汉书·武帝纪》时曰:"《三辅黄图》云:‘有龙渊宫,今长安城西有其处’。《沟洫志》:‘救决河,亦起龙渊宫其旁’"。考诸史籍,西汉龙渊宫当在汉长安城西,茂陵东,河南濮阳西平界说为后人对史料的误读。《汉书·武帝纪》载:"(元光)三年(前132年)春……。河水决濮阳(此事《沟洫志》:载:‘河决于瓠子’。泛郡十六,发卒十万救决河。起龙渊宫。""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丞相田蚡又"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顺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堵  相似文献   

2.
李久昌 《文博》2007,(5):11-15
一、我国古代史籍有关市起源的记载市是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说文》云:"市,买卖所也。"《太平御览》卷引此句时,原文作:"市,买卖之所也。"《管子·之一九一  相似文献   

3.
纣和武王,是历史上一个时期两个相对立的人物,用孟轲的话说,前者是“至不仁”,而后者是“至仁”(参《孟子·尽心下》)。关于他们,史籍中有许多记载,有人却对某些记载表示怀疑。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其甚也”(《论语·子张》)。孟轲则怀疑《尚书·武成》说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孟子·尽心下》)。如此说来,正像明人叶盛所说:“信史诚有未足信者矣”)《水东日记·史官以心术为本》)。而怀疑一般都是有所见的。苏轼说:“子贡言此者,盖  相似文献   

4.
漫话贾鲁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鲁河发源于郑州西部的荥阳 ,流经河南东南部 ,最后在商水县注入淮河的支流颍河。历史上的贾鲁河曾经是一条重要的漕运河道 ,对中原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贾鲁河的名称由来贾鲁河 ,因元朝末年治河名臣贾鲁的疏治而得名。清光绪《祥符县志》记载 :元末 ,贾鲁“南自郑州疏汴 ,历中牟、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镇 ,经吕蒙潭至周家口 ,会沙、涡、汝、颍诸水 ,以达于淮 ,其河即汴、蔡之分派也。因贾鲁治之 ,遂以名河。”清宋继郊《东京志略·河陂》也说 :“元至元年间 ,(黄 )河决 ,夺汴故道 ,汴遂湮 ,……贾鲁者 ,元臣也。鲁浚汴自…  相似文献   

5.
元代河南江北行省的屯田,《元义类·经世大典序录·屯田》、《元史·兵志三·屯田》所载极为简略。本文再就《元史》本纪、列传、志,元人文集,以及《元典章》等史籍的记载,对有元一代河南江北行省的屯田,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樊文礼 《文献》1999,(4):85-94
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11月,宋金签订"绍兴和约".宋人编纂的史籍诸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会编》)、熊克《中兴小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等,以及主要根据宋朝《国史》修纂的《宋史》对合约的内容虽也作了比较客观的记载,但对其中几处对南宋王朝最具屈辱色彩的情节,如南宋向金的"奉表称臣"和金"册宋康王为宋帝"①两事,却也都多方为之回避.本文拟主要根据《金史》的记载,对宋方史籍在上述两事上的讳避以及一些记载模糊或错误之处予以揭示,或许有助于对这次"和议"事件的更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存在秦汉至隋的河阴(平阴)与唐至清代的河阴,因地域相近,时代相接,地方志记载中多有讹误。通过对方志史料的详细剖析,可以发现二县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在地域上有分属之别,其行政建置并无承继关系。方志记载混淆的原因,一是未能正确的参照历代地理志书的记载,二是康熙《河阴县志》对墓志资料的误用。  相似文献   

8.
史籍记载,今武威城最早为匈奴族所筑的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姑臧故城在什么地方呢?《甘肃建置志》说:“姑臧旧城远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姑臧废县”条下说:“(凉州卫城)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说:“姑臧,(武威)县东北二里”。《嘉庆重修一统志》引《明统志》说:“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由于这些记载,姑臧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留心县城东北二里处究竟有无故城遗址,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什么迹象。  相似文献   

9.
我省新郑县城关附近双洎河(古称洧水)与黄水河交汇地带,有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郑韩故城,是郑国和韩国先后建都的地方。据《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等有关历史文献记载,郑国原在今  相似文献   

10.
翰林天文考     
正"翰林天文"一职始见于后唐清泰年间,为五代、两宋翰林院中天文官的一种官称。由于现存史籍中相关记载较为混乱,甚至有抵牾之处,因而今人解读多有歧见。就现有史籍来看,"翰林天文"最早出现于清泰二年(935)。据《资治通鉴》记载,清泰二年六月,后唐末帝李从珂"好咨访外事,常命端明殿学士李专美、翰林学士李崧、知制诰吕琦、薛文遇、翰林天文赵延乂等更直于中兴殿庭,与语或至夜分"【注文1】。对此,《册府元龟》亦有类似记载:"废帝在位,尤好咨询,乃诏  相似文献   

11.
<正> 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古有一条商河,其名始见于《水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河水),唐李吉甫以为“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滥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元和郡县志》卷十七河北道),其后,《大明一统志》、(嘉庆)《大清一统志》及府县各志皆承其说。其实,这是应该进一步考证的。首先,史无许商开河之说。《汉书·沟洫志》记鸿嘉四年河决,许商与孙禁共行视图方略,禁以为应开新河分水入海,遭许  相似文献   

12.
兵圣孙武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吴越春秋》中仅记载 :“孙子武者 ,齐人也。”而包括两书在内的汉代其他史籍文献也不见孙武家世里籍记载 ,但对孙膑、吴起、王翦、蒙恬等战国以后兵家的里籍却载之甚详。这可能是文献不足所致。因为司马迁所见主要是汉代国家的藏书及其个人游历各地所得传闻 ,加之处于秦火之后不久 ,史料阙如是不足为怪的。此后 ,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由于社会动荡 ,又因崇尚门胄的门阀制度兴起 ,过去长期不为人知的私家谱牒纷呈于世 ,《风俗通》、《族姓记》、《三辅决录》、《百家谱》、《英…  相似文献   

13.
聂崇正 《收藏家》2004,(6):18-22
较早记载袁江姓名和简单情况的史籍有张庚的《国朝画微录》(包括续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以及无名氏的《画人补遗》。以上几种史籍均成书于清朝中期, 约在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其年代与画家生活的时期相距不远。下面分别抄录相关原始资料:“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遂  相似文献   

14.
宁德长溪考     
<正>宁德境内名为"长溪"见诸史籍记载的溪河共有3条,按首次记载时间次序,分别为唐元和八年(813年)《元和郡县志》所记载的在长溪县县南四十五里流入大海的长溪(以下简称唐长溪)、明弘治三年(1490年)《八闽通志》所记载的福宁州西门外的长溪和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宁州志》所记载的长溪(以下简称交溪或福安长溪)。可以明确的是,福宁州西门外的长溪与唐长溪无  相似文献   

15.
陈荣 《中国土族》2002,(4):33-34
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史籍中,对长城的记载用的是不同的名称。如:《史记》中有“长城”、“长城亭障”、“塞”,《后汉书》中有“塞垣”,《金史》中有“界壕”等名称。在明代的官方公文、史籍中则称其为“边墙”,另外也有“墙堑”、“边垣”等别称。大通县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一段明长城。  相似文献   

16.
澎湖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自清代乾隆年间起,澎湖始编纂志书,先后有《澎湖志略》、《澎湖纪略》、《澎湖厅志稿》、《澎湖厅志》、《澎湖县志》5部志书。这些志书记载详明,各具特色,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体制渐趋完备。澎湖修志的事实也印证了编修方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自清代以来,官私所修的史籍,诸如《满洲实录》、《清史稿·太祖本纪》、《皇清开国方略》、《东华录》、《满洲源流考》等,在讲到清朝的先世时,都要提到《满文老档》中所记载的清始祖,为天女浴后吞朱果而生的神话传话。根据这一传说,清朝先世原起于长白山东(或东北)布库里山下的一个名叫布勒瑚里泊的地方。有三个仙女,长名恩古  相似文献   

18.
<正> “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设过两次。《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北魏也曾设绵诸县,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互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括地志》:“绵诸城(在)秦州秦岭县北五十里”;(2)《读史方舆纪要》:绵诸城在西和县“东北五十里”;(3)民国《甘肃省通志稿》:“汉绵诸道在县(天水县)东四十五里之邽山下,有古城遗址,即绵诸城”。谭其  相似文献   

19.
说唐代原州的木峡关和石门关苏润千有唐一代,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设置关隘最多。见于史籍最早的当推木峡关和石门关。《周书》记宇文泰由原州进军讨候莫陈悦事,谓军出木峡关,降水洛城,进趋略阳,以临悦军①。是为木峡关见于记载之始。《隋书》也说:...  相似文献   

20.
第一枪有划时代的意义。刨根就底,也就理所当然。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究竟是谁?据《中国近代史大辞典》《近代中国百年史大辞典》《历代名人大辞典》《历代爱国名人大辞典》等史籍记载,一致公认:"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总代表熊秉坤(1885—1969)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9日,汉口机关被破坏,武昌戒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