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事记,就是记述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大事、要事、新事,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事记能够勾勒出某一地区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与主流,它形成贯穿全志的一条纵线.使读者通过大事记对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纵贯的了解。从宏观上获得全面的认识。因此,编写好志书大事记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志书概述位于志书之首,其功用一是从总体上记述一地基本概况和志书基本内容,二是引导读者阅读志书,提高阅读效率。"述"的记述内容和撰写手法却认识不一,难有定论。对此,笔者以首轮宁波市八部志书总述(概述)为例,探析志书总述撰写体式,提出第二轮修志当以史纲体为主,吸收门类体和特色体的优点,方能撰写出具有全局性、典型性、特色性等特征的高质量的总述。  相似文献   

3.
概述是新编地方志中的创新之作,在志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概述纵述一地历史,横及百科,需对全书进行高度提炼,它不能面面顾及、事事悉列,要从宏观角度,居高俯览,求全、求特、求因果,既能为广大读展示一个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和总体印象,为通读全志或查阅具体资料提供要领,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的一个重要体例是横排竖写,即横排门类,纵述历史。纵述历史是志书的经,是志书的主体。志书纵述得好不好,关系到志书能否实现其资治的主要功能。纵述历史不是将历史资料简单地排列,而应该反映事物兴衰起伏、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否则读者、后人从中看不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即达不到资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志书选材的根本标准是存史,从宏观到微观上都应以此为依据,凡能够准确地、具体地反映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的有用的资料,就应该设法保留下来。在选材时要对同时期的同类材料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只有坚守入志标准编纂的志书才有可信度和权威性。志书最大的长处只能在提供地情资料的准确、充实上,以此吸引读者、服务读者、扩大读者面,同时巩固与提高自身地位。  相似文献   

6.
大事记一般排列于概述之后,和《概述》、《政区图》构成志书的编首部分,被多数人视之为志书的总纲。 大事记就是概括记述本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从而勾勒出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轮廓和线索,同时也把横排的各专业志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读完大事记后,就可以对该地区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宏观上获得全局性的认识。因此,我们编写新方志,要努力写好大事记。  相似文献   

7.
<正>概述,或称总述、综述、导述,是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志的内容,置于一部志书之首的纲要。它是一部志书的灵魂和精华,起着总揽大势大要、统观全局的作用。它从全局、宏观着眼,纵览古今,横连  相似文献   

8.
詹跃华 《黑龙江史志》2011,(4):10-11,35
<正>1986年10月,全国18个省(市、区)志体例篇目座谈会上提出:为加强宏观记述,志首应设概述(总述),经济部类之首设综述,各篇、章下设无标题引言等。此后,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志书篇目中增设了经济综述,作为志书进行宏观记述的尝试。二轮志书是否有必要设置经济综述,如需设置,又如  相似文献   

9.
在地方志编纂工作中,志书的可读性往往被忽视,有的编纂人员将可读性与趣味性、宣传性、文学艺术性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志书的可读性会影响志书的客观性、记述性、权威性乃至志书的质量。这是对志书可读性认识上的误区。志书的可读性有着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它的可读性是指志书对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立体记载、生动再现,是指志书方便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志书文约事丰,信息丰富、生动、翔实,二是记述内容体现地方特色、行业特色、  相似文献   

10.
历史化名城底蕴丰厚,利用名城志书及修志过程中积累的丰富资料,编写名城地情书,有助于认识、宣传、建设、保护名城。由于志书受篇幅所限,名城志对历史化内容的记述具有局限性,恰为编写地情书提供了空间。名城地情书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开发利用要抓住几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桂林市志》编者十分重视宏观、中观资料的运用和著述。全书写有总述23500多字。大事记首有特记,专写“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桂林”,共51条,约9000多字,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内容,首列特记也是《桂林市志》的创新。73个分志,除1个外,72篇之首均写有概述。人物志首亦有概述。这充分说明中观资料运用的好。特别是全书写事、状物、录诗,尤其是层层注重写人的活动,以事系人,因而微观资料好。这本志书除有人物志,以人系事,写人物的活动外,总述和各分志从概述到条目,层层注重记人,全书内容是处处见物又见人。志书微观资料好,但不繁琐,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在新编志书中运用口述历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介绍口述历史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基础上,结合《深圳市志》指出新编志书应重视运用口述历史,理由在于:首先,口述史料可提供一种"民间观察",可复原许多历史细节,以与正史相对照;可填补档案、文献资料中的缺失,以复原历史的完整性;可保留较多的原生态,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甚至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纠正"死无对证"的档案、文献中的重大谬误。其次,新编志书运用口述历史是快速反映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指出口述历史在新编志书中设置方法有:精选口述片断载入,丰富正文记述的细节;精选口述事件载入,补充正文记述的情况;精选个体口述资料,与综合记述相互印证;篇幅较长、比较宏观的口述史料收入全书附录。还指出将口述历史纳入志书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准确性,二是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一部志书荟集着翔实而又珍贵的资料,好比是一座富有的宝藏。宝藏中的矿物只有开发出来才能实现它的经济价值。同样道理,志书中的资料资源,只有用不同形式开发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实际上,在修志过程中以及志书出版后,地方志部门已在零星开发利用志书中的一些资料资源。但就总体看,认识还处在非自觉的状态,行动也比较盲目,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很不够的。因此,我们研究用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开发志书丰富的资料资源。本文试对开发志书资料资源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学者同仁。…  相似文献   

14.
大事记是一种依时叙史、编年纪事的史书体裁。续修志书的大事记则是按年月日顺序,对现行行政区划内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重大事件的简要记述。志书的“大事记”自成一体,并作为独立篇章常与“总述”或“概述”同为志书卷首(也有一些志书是将“大事记”殿后的),  相似文献   

15.
志书内容选材的根本标准就是存史,从宏观到微观上都以此为依据,凡能够准确地、具体地反映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的有用的资料,就应该设法保留下来。初稿资料的征集标准要在拟定的采用资料标准上低一个层次,以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和可供选择的广泛性;在浩如烟海般的资料中确定一个较高的入选素材的标准,标准的选取要以能够足以反映整个行业或者社会全貌为基本准则;要求在选材时对同时期的同类材料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只有坚守入志标准而写出来的志书才有可信度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对区志运用“述”的思考李德林新编志书所用体裁繁多,如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这是因为内容需用相适应的形式才能充分表述出来。本届修志已经出版的各类志书中毫无例外的都设置了"总述"或"概述",这足以说明"概述"在新编地方志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是全...  相似文献   

17.
方志理论     
《沧桑》2012,(4):156
志书大事记编写浅议张华玲在《安徽地方志》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一部高质量的大事记,就是一条贯穿志书始终的大动脉,既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地方历史的概况,又能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线索与脉络。大事记提纲挈领,通贯古今,在志书中一般置于卷首,所占地位举足轻重。编写大事记,要选准"大事"。"大事"  相似文献   

18.
承蒙大同市志办和《沧桑》编辑部同志的盛情,寄来新出版的新编《大同市志》三巨册,使我得以读到大同地区的新志书,得以了解我久就向往的大同的过去和现在,可以说是大慰平生的事。新编《大同市志》是从80年代开始的全国第一轮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中出版较晚的一部。或许正是因为出版较晚,可以吸取前期出版诸多志书的经验教训,所以编得颇具特色。与大同历史上的旧志书相比,固不必说,就是与本届所修的志书比较而言,也有诸多值得肯定的特点。在此,笔者仅提出最突出的,也是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三点加以略介。首先是总述编写得有特色。这个总述包括文…  相似文献   

19.
编写当代地方史虽然要取材各种资料,但是应主要取材于地方史断代时限所对应的各种志书资料,这是必然的.一、史书与志书的共性,决定了地方史必然主要取材于志书资料从古至今,对史书与志书的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综观各论,都首肯史书与志书有其共性.首先,各家所论均不超出史和志均属史性这个范畴,这已成共识.志书和史书是同源异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近代史学家和思想家梁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实际上,从古迄今的地方志书就是地方的详史.在学科的宏观分类上方志当属历史学科.在编纂实践中志书离不开史的叙述,特别是当代志书都设置“大事记”这个志书宏观结构的单元.“大事记”就是地方史的史纲,甚至可以直接作为地方史编写的大纲.  相似文献   

20.
地方志书是反映一地情况的综合文献,因反映现实,必然述及历史,因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形成。志书从历史的发展看现实的形成,从历史的根源看现实的渊源,故不少人认为地方志书就是史书。但是细想一下,志书并不是纯粹的史书,因为志书的最终目标还是反映现实。这样,志书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似乎就有一种说不清的关系,如何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