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过云楼旧藏《宋宗室持节随州诸军事、随州剌史、充随州管内观察使、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实封一千四百户,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崇国公,再赠司空,谥孝恭墓志铭》。撰者为郑居中,米芾小行楷书,署云:“承议郎、权知淮阳军、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飞骑尉、赐绯鱼袋、借紫臣米芾并题盖”,今题盖已无存。据墓志知崇国公名世恬,是宋太祖的玄孙,燕王德昭的曾孙,书中“玄”书作“元”,是避所谓宋始祖的讳而改。世恬名见《宋史》卷二一八《宗室世系表》第四“燕王房”。志中云:“崇宁元年五月十一日,以疾终于睦亲第,享年六十”。“大观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在我国山明水秀的湘江之滨,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康熙十四年以后)住在衡阳金兰乡石船山南二里湘西草堂(今地名曲兰,在蒸水北岸),著书终老,学者称船山先生。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明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1,(8)
正上海博物馆藏《道祖帖》为米芾中年所书,受信人为北宋著名书家、鉴藏家薛绍彭,二人交谊深受,世人称二人为"米薛"。米芾尝作诗戏云:"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与兄弟。"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曾著录,该帖原与《章侯帖》、苏轼《刘锡敕》《功甫帖》同装一卷。是书神采奕奕,有龙跳虎卧之势,为其成熟期佳构。  相似文献   

4.
记米芾行书大字七言律诗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博物馆通过新的鉴定、编目工作,在原藏的法书中鉴別出一件米芾行书大字《七言律诗卷》。  相似文献   

5.
辛勤 《中国土族》2005,(1):11-12
当碧绿的青海湖、彪悍勇猛的吐谷浑勇士映入眼帘,上海的京剧观众在瞬间就感受到了来自青海高原的气息。  相似文献   

6.
曹宝麟 《收藏家》2002,(10):40-45
一《研山铭》是米芾今存大字行书真迹四件之一。十年前,我在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时,把《吴江舟中诗》系于元丰五年(1082年),元章时年32岁,因属早期作品,个人艺术风格尚未成熟,自可勿论。而其他3件——《虹县诗》、《多景楼诗》和《研山铭》,我皆系于晚年。距今跨三十个年头的197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印行《米芾墨迹三种》,即以上述次序排列。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能看到以前纯属“横扫”的古物已是万幸,更遑论探究流传、藏所等等书迹以外的内容了。直到  相似文献   

7.
露筋村,在江都市北昭关境(原渌洋乡)。关于露筋村的来历颇富传奇。唐朝,这里是水乡泽国,与高邮接壤。某年夏日,有姑嫂二人行至此地。姑子名萧荷花。因天色渐晚,嫂对姑说:“天热蚊盛,何不投宿他宅?“姑对嫂说:“吾愿宿野外,宁死不可失节。”姑执意未行,宿于荒郊,以至被百鸟咕嘬,血滴竭筋露而亡。次日晨,人见之无不感慨,肃然起敬,赞曰:“贞节露筋女。”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7,(3)
《珊瑚帖》诗、文、书、画合一,是北宋米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于该帖书法与绘画的艺术特色与风格等方面的解析已多,然其创作年代,至今说法不一,主要有元祐三年(1088)以后和建中靖国元年(1101)两种意见。本文指出:《珊瑚帖》准确系年的关键在于对该帖题诗中"当日蒙恩预名表"一句的理解。"名表"实际上指代礼部郎官,"蒙恩预名表"即是蒙君主拔擢,得预礼部郎官之列的意思。《珊瑚帖》在刻石过程中"预名表"被妄改为"题名表",正是昧于官制之故。从米芾任礼部郎官这一线索,结合米芾晚期其他作品,可考知《珊瑚帖》的创作年代当在大观元年(1107)。  相似文献   

9.
米芾     
米芾,初作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别号溪堂,鹿门居士,襄阳漫仕等。“世居太原,后徙襄阳”,又居镇江,故或称吴人。工书画、文词。“尤善临摹古法书,至能乱真”,画创泼墨云山一派。曾官太常,出知无为军,召为书学(或曰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罢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岁。生于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小传详见蔡肇撰《故宋礼部员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铭》。著有《山林集》一百卷,早散佚,其孙米宪多方收集遗文,辑为《宝晋山林集拾遗》四卷。又有《书史》、《画史》等著作传于世。  相似文献   

10.
米芾     
米芾字元章,宋襄阳人,又称米襄陽,別号海嶽外史。工書法,善画山水,淋漓湿潤,世称米家山。書法得王献之笔意,沉著飞动,行草尤为精妙。芾性情瀟洒,不受拘束,喜穿唐代人服裝,每出游,路人都群聚来观看。一天戴高(?)帽坐轎,轎低,轎頂  相似文献   

11.
12.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王粲聊暇日销忧,登楼而赋,先从搂之方位写起,用“挟”、“倚”、“背”、“临”四句,描绘楼之左右前后的“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四景。因皆属眼底之物。故一览无余。接着写了“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两句,从近观转向远望,赋的感情也渐由平和趋向波动。东、南、西、北四方,王粲只选择西、北两方,弃东、南不顾。从赋的传统结构方式看,是一种反常。登高临远,瞩目四望,  相似文献   

13.
清代翁方纲在所著《米海岳年谱》中说:“米海岳廿余岁与潘景纯同游桂林伏波岩.有手题字崖间,有米老画像及其子友仁书赞,下有方信孺记.”这里所谓“米老画像”,我们一般通称为米芾《自画像》(后文均简称《自画像》),为摩崖石刻,在今桂林市伏波山还殊洞内(伏波岩).现保存尚属完好,唯米友仁等人所书赞记,因石刻濒临水滨,受风雨浸蚀,自明代以来,便已漫漶渐至不能卒读.(见图)伏波岩《自画像》石高1.2、宽0.45、像心高0.41米,据《广西通志·金石》(谢志)著录:(画像)面微向左.右手舒二指,如有所指,然足是右行之势.首有冠,衣有缘.彷佛有刺绣文,履头乔(翘)起.略可考见当时制度.惟(?)(眉)目不甚分明,只见鼻观隆起而已.《年谱》所谓“其子友仁书赞”,为米友仁题字,行书,径2厘米.作一行,在像左外廓.文为: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御府.友仁书.在《自画像》上方外廊,又有宋高宗赵构所作像赞,行书,径2厘米.四行,行8字.前有乾卦圆玺,径2.6厘米;后上方有“绍兴”连珠小方玺,各径1.7厘米;后下方有“御书”方玺,径4.2厘米.像赞全文为: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  相似文献   

14.
《敦煌赋汇》赋为诗之流。赋从诗体中独立出来后,就受到骚人词客的喜爱,其本身又演变成赋作者充分展示才华的文学样式而风靡久远。汉魏以降,赋体文学产生的许多鸿篇巨制作为汉语文学史中的瑰宝放射出照耀千秋的光彩。自敦煌残卷公诸于世后,敦煌赋便受到中外学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鲁琢所编《赋学正体》从文体特点入手将赋分为四体(骚赋、古赋、文赋、律赋),并追本溯源,为它们找到了共同的根源——屈骚,四体之赋分别继承了屈骚中不同的特点,从而蔚成大国。《赋学正体》产生于古、律各体赋之创作及具有新创的赋学理论皆十分兴盛的乾隆朝,其将四体之赋渊源归于一处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因时代高下"与"祖骚宗汉"的赋学批评观的反拨,将各体之赋置于平等的地位,更为客观地考察并揭示其文体特点。而他在"韵语杂体"一卷中将十四种韵文文体与赋画境,显示出其所持的狭义的赋体观,仅有导源于屈骚,以赋命名,文体特点合于其所分四体之赋的韵文才能被称作是赋。而从他"间採名篇"的选赋标准及赋后之论中可见他于古厚醇雅的赋作的推崇。而鲁琢对历史发展中各体之赋的变化缺乏关注,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6.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墨迹手卷(图版壹—图版叁)(以下简称"二赋"卷),是1982年12月吉林市第五中学刘刚同志所捐献的。"二赋"卷系《三希堂法帖》第十一册苏轼"二赋"法书的原本,是一件具有很高价值的国宝。此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一 "二赋"卷现况是卷白麻纸本,凡七接。纵28、横300厘米。行书,计七十七行,其中《洞庭春色赋》三十二行,《中山松醪赋》三十五行,  相似文献   

17.
地处淮河下游的盱眙,蕴藏着深厚的淮河文化精神。2000年7月19日,龙年盱眙龙虾节开幕,将盱眙特有的淮河文化以及美食文化推向全省、全国、全球。在龙虾节开幕式上,著名诗人赵恺代表嘉宾作了题为“水鸟翩跹”的发言,博得在场千余名各界人士的热烈掌声。他说,走进龙虾城,我首先想到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龙虾筑营扎寨,且盔甲闪烁,铁螯开合,厉兵秣马,拥兵自重,仿佛军事史增加了一个崭新的兵种。筑营扎寨,还和人类一样过节———这就是一个发现,色彩的发现,活力的发现,灵性的发现,品德的发现。发现者是谁?盱…  相似文献   

18.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篇《盐井赋》,系清朝乾隆年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人李芝所撰。作者选择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的井盐业为创作题材,描绘了明清两代川盐生产的情况,写出盐工的苦难生活。在古代辞赋中,这样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明清川盐业概况与《盐井赋》的作者《盐井赋》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写作的: 四川是我国主要的井盐产地。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19.
《丑妇赋》中"足律"当读为"崒嵂",山高貌;"馋苑"当读为"馋",意谓贪吃;"耽眠嗜睡"之"耽"为"躭",当属上读,"眠嗜睡"依原卷本当校读为"眼暙嗜",意谓眼睛大喜眨眼;"爱父增薪"当校读为"忧釜憎薪",意谓不愿从事炊薪之事;"犊速"当读为"速独","速独"即"",指缺前雍的胡履;"屈焠"读为"臎",指屁股。  相似文献   

20.
1982年,河南中州书画社影印出版了署名黄庭坚的《幽兰赋》行书拓片,共十二帧,系采自河南叶县刻石。原石置于叶县城北卧羊山之黄公祠内(黄庭坚曾官叶县尉,当地人建祠以作纪念)。刻石高丈余,字大径六、七寸,总约四百字,整体看,颇为壮观。出版简介说:《幽兰赋》系"黄庭坚奉皇帝旨意,把它写于绩熙殿中,经后人双钩副本保存"。接着高度称赞此帖"全篇气势雄浑,用笔腾跃跌宕,逸趣横生,横笔奇倔而富有弹力,竖画遒劲而深藏豪放,充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