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半世纪前,诗人龚自珍面对死气沉沉的封建统治,仰天长叹,呼吁“不拘一格”的人才出现。所谓不拘一格,就是破除因循守旧的积习,高扬创造精神。项南同志正是这样一位不拘一格的富有创造精神的难得的人才。我认识项南是在1952年。他从安徽调到上海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东团委第二副书记,主管宣传。我当时任华东团委主办的《青年报》总编辑。项南同志是我的领导,他给我许多帮助,印象最深的是修改社论。有一篇社论,我自认为立意明确、文字流畅。项南看过却删掉…  相似文献   

2.
欧阳詹与韩愈同榜进士登第,但英年早逝,韩愈为其作《欧阳生哀辞》和《题哀辞后》。他有《欧阳行周文集》八卷本和十卷本行世,八卷本比十卷本多《秋月赋》外内容无异,但编次体例不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欧阳行周文集》善本18种,作者对其中十卷本系统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3.
项南同志是我所熟悉和敬仰的一位老领导.1982年6月30日,我作为胡宏同志的机要秘书随胡乘飞机飞往北京.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同志接待我们住进了中南海西八所,就在毛主席故居丰泽园附近.住下来不久,项南过来看望,说这次我们是为调整福建的领导班子来北京的.与他一起来京的还有时任福建省省长的马兴元.  相似文献   

4.
《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刊有吴培德同志写的《〈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称《质疑》)。《诗经全译》是由袁愈荌同志译诗,由笔者注释。吴培德同志对这本书详细阅读,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他对这本书的热心关注,笔者表示感谢。《诗经全译》是由袁愈荌同志和笔者两部《诗经》译注稿合并而成,译诗以袁愈荌同志书稿为主,注释以笔者的书稿为主。(见《诗经全译·出版说明》)在综合整理中,由于两稿裁并,不免各有取舍。虽旨在取二者之长,以臻完美,但两稿所采各家之说未尽一致,裁并中对差异之处,有的又疏于统一理顺,致注释上有注文与译诗前后照应不严、注文与译诗不调之处。就注释言,成书后笔者发现有的注文不符我的原意,曾寄望于今后的修订。这方面,应向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5.
汪东林 《纵横》2012,(11):61-62
因赵朴老的诗而与孙家正结成的墨缘之交 孙家正同志是在我退休之后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因此我始终无机缘同他相识。2011年6月,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卢昌华在政协机关碰到我,同我讲:“我正要找您呢。第一,您寄给我的新作《江山儒商王寿昌》收到了,谢谢。第二,最近我随孙家正副主席到国外访问,  相似文献   

6.
潘潮玄 《世纪》2022,(5):20-24
<正>2016年凤凰卫视曾播出《我们一起走过——项南传》,片首插图,左边是项南与胡耀邦,右边竟是项南与我。惶恐过后静心思忖,不禁勾起一段几十年前随他一起经历的那些往事的回忆。项南是解放思想的旗手项南调福建省工作后,1981年初首次亮相省党代会,讲话的题目就是“论思想解放”。他以王维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作引言,让福建老百姓有贴心感,也隐示他对乡情已心中有数。接着进入他讲话的主题,那就是突破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桎梏,提出因地因时制宜的“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的具体治闽方略。  相似文献   

7.
季音 《炎黄春秋》2016,(4):64-66
正一我与项南同志工作上最早接触是1981年11月。他的坦诚和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候,全国农村改革方兴未艾,亿万农民开始挣脱"左"的束缚,探索新的生活道路。但是保守势力层层围堵,受到农民热烈欢迎的包产到户,安徽、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大力推广,但全国有一些地区依然阻力重重,举步维艰。我当时是《人民日报》农村部负责人,支持农村改革是我们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1984年2月底,我从卫生部直属中日友好医院调到泉州,担任晋江地委书记。胡宏同志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是项南同志的好助手,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深受福建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我赴泉州报到前,项南同志要求我做好三件工作:一是抓好华侨工作;二要发挥山海优势;三要解决交通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把晋江地区的经济搞上去。胡宏同志也和我谈了话,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注释限于篇幅,并没有让读者完全了解这篇文章历史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陈子善 《世纪》2020,(3):88-89
王仰晨先生(1921—2005)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出版家,先后主持《鲁迅全集》《茅盾全集》《瞿秋白全集》(文学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实在了不起。1986年离休后,他又与巴金先生密切合作10余年,共同完成了《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当年参加《鲁迅全集》书信卷注释时,我随人文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和参加注释的各地同仁,尊称他为"王仰",因此,此文仍以王仰称呼他老人家。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赵朴老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这一年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2.
《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所载刘河同志的《对<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注释的意见》一文。有一些意见是较为可取的,但也有一些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对谢眺北楼及“两水”、“双桥”的地理位置的理解。刘河同志说:“谢眺北  相似文献   

13.
周西成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战死后,省内外各界人士寄来的各类哀辞极多,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这些哀辞经追悼大会整理,由贵阳交通书局代印出版,书名《周公西成荣哀录》(以下简称《荣哀录》)题名者是王家烈。在书的首页“编者谨识”中有如下的说明:“周公西成之丧,国中贤达君子及本省人士赠锡像赞、哀诔、祭文与哀挽诗歌词曲联轴碑铭等诸多珍墨,经由本省追悼大会汇钞送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丁则良同志生前的学术报告,保留在苏金源同志手里。1957年丁同志含冤逝世后,遗作未得机会发表。现值《史学集刊》复刊,为纪念本刊的创办者,特发此文。 本文由苏金源同志作了技术性处理,并增补了全部注释。  相似文献   

15.
吴立平  许集美  张明俊 《纵横》2008,(10):40-44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这场始于1978年的历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的纪念,而项南的名字也一再被提及。1981年,项南被中央派到福建工作,一年之后,他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福建的掌门人,担任省委第一书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福建从一个边防前哨,逐渐成为了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大省。有人说,如果把福建比喻成在改革开放中的一艘航船的话,那么项南无疑就是一位优秀的船长。  相似文献   

16.
高放 《炎黄春秋》2006,(9):75-75
贵刊第7期《陆定一党是国是漫谈录》实录了陆定一、李锐和项南三们老领导于1988年10月5日在北京医院聚谈的内容,读后深受教益。只是有一段话不符合实际,请予更正。  相似文献   

17.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项南同志,因心脏病突发,于1997年11月10日不幸逝世。他一生刚直不阿,注重实际,敢说真话,去世前不久,还有一次同友人探讨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大事的赤诚谈话。这里发表的就是他的这次谈话的摘要。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8.
谈志传     
注又称注释、注解、注脚等。注释有两种,即自注、他注。他注是注他人之书,自注是作者对自撰之书进行注解。史书注释称为史注,志书注释称为志注。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志书的自注问题。历史学界历来重视史注问题。关于史注问题的零散论述,历代皆有,不胜枚举。就史学专著而言,唐刘知几《史通》一书设有《补注》专章,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一书设有《史注》专章。相比较而言,方志学界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对于志注问题都关注不足。有鉴于此,有必要重提志注这个老问题,加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高婷  吴才兴 《文史精华》2010,(10):28-32
<正>在《毛泽东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1991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20.
朱正 《炎黄春秋》2009,(9):11-15
回忆起来,我和龚育之同志,有整整二十年的交往。只是在记忆中,许多往事都已经模糊了。交往的开始,很有一点意外。那是1987年《光明日报》图书评论版征文,我写了一篇《关于〈毛泽东著作选读)的注释》寄去,8月27日的报纸就登出来。谈的全是技术问题,既谈到了它比旧版注释的进步,也提出了一些还可以改善之处。而我这篇议论别人长短的文章,本身就有可议之处。我批评《选读》没有注明汪精卫的《夹攻中之奋斗》的出处,以为它是出自陈独秀在《布尔塞维克》杂志上的一则“寸铁”。刊出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