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和文献计量方法,以1992—2021年的1932篇以旅游流为主题的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根据发表基本情况、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并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对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评述。研究发现:(1)我国旅游流的研究依次经历筑基期、发展期、成熟期,作者之间合作紧密,各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2)旅游流的网络结构、入境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因素、数字足迹、时空特征、网络游记等为当前的研究热点;(3)高铁对旅游流的影响以及旅游大数据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新兴的人工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革宗 《人文地理》1994,9(4):95-100
以1958年美国兴建洛杉矶迪尼斯乐园为标帜,国际上人工旅游资源正迅速崛起。近十年来我国新兴的人工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主要有:(1)微缩景观公园;(2)影视拍摄基地;(3)游乐园及野生动物园;(4)仿古街及仿古园林;(5)专题博物馆与碑林;(6)旅游节日等。我国新兴的人工旅游资源在地理分布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求知、求新、求乐、求奇的时代特征,意味着我国旅游形式从单纯的游览观光开始向游客参与和消遣型转变。一些人工旅游资源如深圳"锦绣中华"公园,无锡"唐城"、北京世界公园、哈尔滨冰灯艺术节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后对人工旅游资源的发展应保持宏观控制与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皖南地区是我国著名旅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以安徽皖南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可持续策略。结果表明:(1)总体上,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还不成熟;(2)根据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开发现状,总结出非遗博物馆、非遗节庆活动、非遗舞台化表演和非遗产体验式展销4种开发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非遗资源整合、全域旅游开发和旅游纪念品等视角上,优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3)最后从传承人培养、适度开发及加强政府保护等方面,提出未来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卢松  陆林  徐茗 《人文地理》2005,20(5):70-73,36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村镇旅游进行研究和探讨,涌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镇旅游资源特点和价值,传统村镇旅游开发,传统村镇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对传统村镇的影响,传统村镇旅游流和客源市场,传统村镇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同时,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辉  聂文凯 《旅游纵览》2023,(19):182-184
为促进潇贺古道区域的族群旅游发展,需要探讨其旅游发展策略。发展潇贺古道区域族群旅游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1)重视族群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资源吸引游客;(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设施,以提供便利的旅游条件;(3)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潇贺古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4)注重培训和提升当地民众的服务意识和技能,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5)加强管理和监管,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潇贺古道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视角,研究了中国12个重点城市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的节点结构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并提出了旅游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相关策略。结果发现:(1)重点城市入境旅游网络节点间共有46对旅游流联系,每个节点平均与其它3.83个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和扩散联系,且充当旅游网络中介者角色的平均次数为8.25次;(2)北京和上海在入境旅游空间网络中居核心地位,西安、广州和杭州居次核心,其余城市的网络地位较低;(3)重点城市入境旅游的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不均衡性较明显。最后,提出优化重点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构建了旅游动机、旅游体验、游客满意度及游客重游意愿的关系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游客的旅游动机对游客的满意度和游客旅游体验存在显著影响;(2)游客间的旅游体验对游客的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3)游客的满意度对游客的重游意愿存在显著影响;(4)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旅客旅游动机和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本文探讨旅游动机,通过旅游体验的中介效应,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游客满意度对游客重游意向的影响,扩展了游客满意度理论,并提出石雕景区建设文化体验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旅游方式偏好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郴  张树夫  陶卓民 《人文地理》2010,25(1):155-160
从人口特征和个人价值两方面探讨引起旅游方式偏好差异的关键因素。首次采用新型机器学习算法C4.5-RulePANE对以南京市民为样本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模,从中获取反映偏好团队游或自助游的典型人群特征的预测规则。研究表明:(1)在人口特征变量中,收入、家庭生命周期、学历对旅游方式偏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2)个人价值变量对旅游方式偏好亦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3)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多维因素到目标概念的非线性映射模型,比仅对一维因素分析更准确、全面;(4)通过建模能够获取反映人们旅游方式偏好的预测规则,该规则从多个角度对偏好团队游或自助游的典型人群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高艳丽 《神州》2012,(23):48-48
本文试图从分析吉林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入手,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资源,对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这些遗产资源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力途径,故本文试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宏观战略制定、旅游项目设计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和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原则否定、概不参与,改革开放后至冷战结束前的区另I对待、有限参与,冷战结束至今的积极支持、扩大参与三个阶段。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的调整与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世界观念的变革和中国外交行为方式的转型。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责任意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2.
莫自才 《攀登》2010,29(3):106-108
由于青海省经济相对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青海报业尚未进入产业化运作,无论是管理体制方面,还是经营机制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市场化运作是青海报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报业要发展,就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开扩眼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多种经营范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陈永进 《攀登》2009,28(6):96-99
信访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信访制度的设立对于维护青海藏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发挥信访制度在党和政府沟通藏族群众方面的历史作用,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上海外汇市场发展述略(1843-193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外汇市场是随着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其发展亦随着贸易的渐趋发达而日益成熟.从上海开埠到抗战爆发,上海外汇市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经历了长达近一个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末,外汇市场的交易以及运作仍主要是由外商洋行、银行操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华资银行开始涉及外汇业务,外商银行独霸的局面始得改观.30年代初,政府更多介入金融业的管理,随之而来的金贵银贱、白银风潮等金融动荡,使得国民政府通过中中交三行,颁行禁止外汇投机等法令,直接间接介入上海汇市的管理.而法币改革后,中国的货币制度改为外汇汇兑本位,控制汇市达到货币政策的正常运行,变得格外重要,这一时期,政府逐渐施行外汇市场的直接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大型城市为了解决巨量散客出游的问题,由上海率先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散客旅游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被证明适用于中国现行体制下的特大型城市,符合城市旅游发展之需。国内其它许多城市也跟着建设了名为“旅游集散中心”的机构,但是仔细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机构虽然表面名称一致,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运行效果也很是不同。文章比较分析了上海、杭州、成都、北京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在体制、机制与运行效果上的异同点,并探讨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本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强调了它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相似文献   

16.
旅游企业国际化及其运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斌 《旅游科学》2000,(3):18-21
随着WTO的到来和中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将会有更多的国际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直接投资等方式进入中国旅游市场,民族旅游企业将面临着更趋激烈的国内竞争及国际化的问题。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渐成规模和民族旅游企业的强大,我国的旅游企业也将会走出国门,向国际化运作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的背景、特征与运作方式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民族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寻求竞争优势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贾博群 《神州》2013,(35):28-29
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且竞争已经渗透过表层,深入至企业内核。市场不仅要求企业在价格、服务方面拿出相应的实力去竞争,更要求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使得他们可以从哲学角度深入企业管理运作,形成自有的企业伦理文化。〈br〉 本文将从企业伦理的新时期演绎出发,对于我国现代企业伦理文化的出现和发展进行分析。由此探讨出企业伦理文化的发展轨迹,并尝试给出企业伦理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作用和发展前景评估。  相似文献   

18.
Lake Sevan, the largest lake in the Caucasus, with an area of about 540 square miles, underwent a rapid drop of its water level after its discharge was artificially expand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ries of hydroelectric stations on the Razdan River, its outlet. The drop of the lake level wa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and led to a decision to transfer water from the nearby Arpa River to the lake to help maintain its level. The diversion tunnel from the Arpa River is under construction. New findings on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income and outgo of water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adjust the water balance of Lake Sevan and to predict the balance after the Arpa-Sevan diversion tunnel goes into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9.
石德生 《攀登》2009,28(4):32-36
“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一种宏观分析框架,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由于研究者对“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中“社会”一端的不同理解,使得“国家与社会”理论的中国研究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依据社会转型期前后中国“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及其关系变革,梳理了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与社会”理论所呈现的不同面相。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cent green turn in China by investigating a large-scale urban greenway project.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ecological fix, we demonstrate that multi-scalar states strive to upgrad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pecifically, the local state seizes the opportunity for ‘ecological civilisation’ envisioned by the central state to carry out gree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We reveal complex motivations to incorporate ecological changes into entrepreneurial urban governance instead of encroaching greenspace for economic growth. Our state-centred analysis reveals that such an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he making of Chinese green urbanism, is promoted like a political mission, despite its operation by th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We argue that, while the socio-ecological fix facilitates capital accumulation, its deployment must be understood through state politics and 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