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宋初年,政府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亳州(今安徽亳县)及河朔地区推行踏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国内宋史及农具史研究者所注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仅就管见所及,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从十六国时期成(汉)李寿铸“汉兴”钱(338—343年)开始,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出现了以年号命名的钱币,古钱学家称它为“年号钱”。唐朝曾铸过“乾封”,“乾元”等年号钱,但就总体来看,通唐之世,主要的流通货币是“开元通宝”钱,但“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所以年号钱的真正盛行是在宋朝。北宋的第一种钱——“宋元通宝”钱(《宋史·食货志》读作“宋通元宝”。图1),始铸于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是沿袭唐朝“开元通宝”的制作,还不是年号钱。到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以后,年号钱才风行起来。太宗以下,两宋计有十七帝,五十四个年号,每个皇帝往往更改几次年号,如北宋仁宗改元九次,南宋理宗改元八次,而且,几乎每改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或称“通宝”,  相似文献   

3.
我们学习原始社会的历史时,常常遇到什么是“新石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等问题。简要地说。“新石器”就是指古时人类制造、使用的石质磨光生产工具;“新石器对代”即人类使用这种磨光石器进行生产、谋生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类双手所创造的种种精神与物质文明,就是“新石器文化”或“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一切,是和在它前面的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旧石器(即远古人类用石块打制而未曾磨光的石质工具)时代相对而言,虽然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发明并使用磨研、钻孔生产技术.但并未实用于制造生产工具方面,只是在制作装饰、艺术品上应用而已。直到今天,考古、历史学家还把古时人类开始制造并使用磨光石器视为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  相似文献   

4.
一、唐代前期的请田制度从历史渊源上探究,“请田”并非始自唐朝,南宋人叶适说: 王翦(秦将)为大将,请美田宅甚众,又请善田者,可以见其时田虽在民,官未尝有授田之法,而权贵之人亦可以以势取之。可见早在“未尝有授田之法”的秦时便已有“请田”。当时是官吏将相享有的特权。后至南北朝时期,北齐政府规定:“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永业田”,表明此时一般百姓也具有了请田的资格。但在实行中“肥饶之处悉是豪势或借或请,编户之人不得一垄”。  相似文献   

5.
于吉林省境内发现的石质生产工具中,有一面扁平一面琢磨凸起有棱的石器,形制很是独特,考察其形制与使用特点当是适于翻土或发掘的石铲,又因其胴体所饰凸棱呈竹节状最具特征,所以本文称之为“吉林有节石铲”。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初年,统治者据宗法制新分封的诸侯,纷纷筑城立国,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而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则是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周之际,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由使用木石工具的锄耕农业飞跃发展为使用铁木工具的犁耕农业。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带动了工商业尤其是私营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这就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有史料,考证出宋代桂林知州(府)共有134人,其中北宋63人、南宋71人,一般兼领广南西路的兵马钤辖、经略使以及安抚使。北宋时期桂州知州的籍贯以河北路为主,占17.4%;南宋时期以两浙路为主,占29.7%。知州的任职年龄主要集中在50—59岁,共有36人,占可考人数的46.7%。北宋桂州知州的平均任期是2.31年,南宋静江府知府的平均任期是2.05年,比其他地方知州(府)的任期长,但都没有达到宋代知州(府)3年一任的规定。知州(府)离任后的去向,北宋时期以继续在地方任职为主,占知州总数的44.4%;宋室南渡后,以在朝中任高官为主,占知府总数的38.0%,从知州(府)离任后的去向可知南宋时期广西的地位比北宋时高。  相似文献   

8.
在宋金关系史上,最初,宋徽宗同金朝皇帝完颜阿骨打曾订立“海上之盟”,建立了联合灭辽的“友好”联盟关系。在阿骨打统治时期,阿骨打始终没有进攻北宋的意图,在北宋没能按照海上盟约完成夹攻任务的情况下,他仍然将燕京(今北京)等地交给了宋朝,又特许了原来并没有许宋的西京(今山西大同)一带土地,只是没有来得及  相似文献   

9.
再议袋形砚     
一《文物》2005年第5期发表了刘新园先生撰写的《袋形砚考——北宋文人设计的一种砚式》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文中提出在北宋出现“一种形式比较特别的砚台。这种砚台多作成长方体,在长方的砚面上把砚堂刻成一个袋子,在砚堂与墨池之间突然紧缩,然后把因颈部收缩而出现褶皱的袋口作成墨池,其形象就像一个束颈收口的布袋。”[1]并且,根据4件不同时期传世砚台的比较,总结出从北宋至元代袋形砚的发展脉络,即“北宋元丰六年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文1式)为原创期作品,不仅袋形写实,甚至连勒紧颈部之绳的细部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至北宋后期颈部之绳…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8年第3期刊载左得田同志撰写的《随州博物馆征集一批古钱币》一文后,很受启迪。该馆所征收窖藏古钱币,上自西汉“五铢”,下至北宋“宣和通宝”,  相似文献   

11.
北宋差役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的职役承担者,是差雇兼有。就制度而言,差役制度不是徭役制度。有人说:“当时徭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职役(差役)与杂徭(夫役),二者又包括许多不同色役。”因而把北宋的差役制度断为“北宋徭役制度”。本文拟从差役的依据、对象、职责方面,对有关问题加以探讨。一北宋的差役有衙前、里正、户长、乡书手、耆长、壮丁、弓手、承符、散从、人力、手力,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拣子、掐子、拦头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差充”。  相似文献   

12.
中原和渭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以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以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等文化为最早,距今约有8000年左右。这时期已有翻土工具石铲的发现,说明农业生产已进入到了耜(锄)耕阶段,它距农业的产生,还有漫长的岁月,还得向上追溯。  相似文献   

13.
《龙王礼佛图》(以下省称“礼佛图”)是敦煌壁画绘制中出现较晚的一种新颖题材。现据莫高、榆林两处石窟统计,尚存四十余壁面(约一百余平方米)。从目前断代资料认定:“礼佛图”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的洞窟中,现存五代四十二个窟就有十三个洞窟(占30.9%)画有这种新型壁画题材。而最晚也是在北宋前期洞窟中出现过,宋代四十三个窟中也有七个窟(占10.9%)画有“礼佛图”。而在此后皆消声匿迹再不出现。这就:“礼佛图”是五代、北宋瓜沙归义军世守时期被绘制于洞窟中的特殊壁画题材。别的历史时期并不画它,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性。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其次,从目前所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重农,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就是一部农业发展的历史。为了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以提高劳动效率、增产丰收,先民们陆续创制和改进了种类繁多的农业生产工具。纵观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如果把先秦时代划为“手工操作工具生产时代”的话,那么自汉晋以后(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农业便进入了“半机械化工具生产时代”。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的交往,早在汉晋时期就见诸记载了.至隋时,日本开始由政府组织小规模的遣隋使来中国考察访问,沟通关系,引进中国的文化.唐时,更进一步大规模地派遣。据《新唐书》和日本史籍的记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的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共派十九次遣唐使。每次除遣唐使节外,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侣,常达五、六百人。他们归国后,把大唐先进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土地制度和税制方面,日本模仿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授受法”和“租庸调”.所谓“班田授受法”,即计口分田,男女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形成的时期。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直接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争夺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二是剥削方式的新变化。政治形势上,君主集权化双线双层发展着,周天子式微,诸侯、卿大夫势力崛起,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遵循着毛主席这一论断,来考察有关农民阶级斗争的史迹文物,会是获益极多的.为了提供这方面的经济史料——货币史料,现将历代农民起义军所铸货币,作一简单介绍.一、现知最早的农民起义军所铸货币北宋初年,农民群众在比较安定的环境里,进行辛勤劳动,普遍应用了新农具(踏犁),广大地区推广了早熟品种(占城稻),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货币经济也有所发展.因而货币铸造数额,也从唐代的每年铸钱数十  相似文献   

18.
李达麟 《文博》2000,(6):50-54
路远认为“《玄秘塔碑》原立于唐长安兴宁坊安国寺”(路远《北宋时期碑林藏石考述》,载《文博》1996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9.
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中有不少反映牛耕的图像,本文采用二重证据法对其进行了考察。陕北绥德东汉画像石中一人一牛的犁耕图,乃是一人扶犁"二牛抬杠"式之省。而一牛双辕犁的使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赵过发明的双辕耧犁,是在翻耕的熟土上播种的,既可用一牛挽拉,也可用人挽拉,其使用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二是用于耕田的双辕犁,其系驾法是受牛车系驾法的启发而来,其使用历魏晋至隋唐,直到解放初期还在北方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20.
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历史悠久。唐末五代,渐趋活跃;进入北宋时期,在这里的外国商舶日益增多。同时,也有不少中国商人从这里出发前往海外各国贸易,因而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海外贸易的需要,北宋政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在泉州设置了提举市舶司(简称市舶司)。泉州市舶司的设置,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