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术界有种长期居主流地位的看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之前,“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2.
左玉河 《中国地方志》2022,(4):90-97+127
从1938年底开始,国民党根据自身需要对三民主义进行再诠释,其目的既要与汪精卫争夺三民主义话语权及国民党之正统地位,更是为了以三民主义压迫中共放弃共产主义,从而引发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共在论争中将三民主义区分为“真假三民主义”,阐明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内涵,并提出“新旧三民主义”概念,明确宣告自己“愿意为之彻底实现而奋斗”的三民主义是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为了摆脱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话语,毛泽东用“新民主主义”一词指代“新三民主义”概念,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为核心概念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及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通史教材和政治思想史专著一般都认为,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是旧民主主义的,主要理由是,新三民主义没有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却不是这样看待的。他们早就认为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本文根据他们的观点,试述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在基本性质上的关系,并由此再作些申论。  相似文献   

4.
重新评估三民主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孙中山的精神遗产中最突出的就是三民主义。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一直存有偏颇,认定它早已过时,被历史远远抛到了后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条件下,面对现实,人们对此不能不予以重新思考:既然当今仍然强调要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实现祖国统一;既然提出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既然还高调宣示关注民生,并将其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那三民主义的历史使命岂不就仍未完结?由此我认为,重新评估三民主义价值的问题,应被提上日程。需要说明一点:我们这里的评述是以较为成熟的三民主义为限的。三民主义经过了一个由笼统的三民主义,到具体的一民主义、二民主义,再到具有丰富而深刻内容的三民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农民观既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也是邓小平“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借鉴孙中山农民观的基础上,在农民建设主力军观、农民生产力动力观、农民全面利益至上观、农民共同富裕观等方面对孙中山的农民观增添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实现了对孙中山农民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了三民主义理论的内涵以及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哪些方面思想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三民主义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想及局限。  相似文献   

7.
应克复 《炎黄春秋》2011,(12):55-56
朱相远在《辛亥百年的主航道》一文中说:"辛亥革命十多年后,孙中山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炎黄春秋》2011年第9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这在中国知识界已是无人不知,各种近代史版本的史书、史论无不秉持此说,这已成了定论,还有什么可疑的呢?史界和学界将"三大政策"确立为"新三民主义",其权威根据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的一段论述。毛泽东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不愧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一生。他不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与时俱进,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潮流。这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巨大飞  相似文献   

9.
伍晓霞 《沧桑》2012,(1):86-88
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满洲政府的腐败无能,要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孙中山先生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思想,这一思想不是固步自封的,其科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在当前,一部分人曲解了三民主义,甚至有部分台湾国民党高官出于自身政治目的,篡改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原意,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对三民主义进行新的解读,准确地领会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这在当前和今后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翻阅了几本研究孙中山的著作,都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前后(1896年10月1日至1897年7月)形成了三民主义.有的说,“完成了三民主义的总构想”,还有的说,“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孙穗芳女士则说:“在伦敦的政治研究和社会考察,使祖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出现了质的升华,三民主义更趋完整和深化.”事实并非如此.孙中山在这段时间的言论和行动虽在个别问题上涉及到三民主义的思想,但从未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作过阐述.孙中山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活动是:(一)在伦敦参观考察医院、摄政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院及有关历史遗迹,观看街道、店铺、车马、贸易情况,深为英国资本主义文明所吸引.他在《伦敦被难记》中说:“予自是即小住伦敦,或游博物院,或访各处之遗迹.观其车马之盛,贸易之繁,而来往道途绝不如东方之喧哗纷扰,且警察敏活,人民和易,凡此均足使人怦怦向往也.”  相似文献   

11.
叶青(1896-1990),原名任卓宣,四川南充人,国民党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三民主义理论”的“健将”。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灵魂,它是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毫无疑问,孙中山在世时,三民主义的铨释权是唯一的,不存在分歧。但孙中山逝世后,这一理论的控释则成为矛盾的焦点。戴季陶曾努力过,但却遭到了尚处于合作中的国共双方的共同批判。1928年,蒋介石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的领袖地位后,为了“合理”地控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网罗了一大批所谓的理论人才,叶青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在这些人中是后起之秀,但正是…  相似文献   

12.
王亚嘉 《安徽史学》2005,1(6):120-122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核心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腐朽的封建政体,还为拓展和深化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国民党统治中国理论上的"合法性"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立了他的三民主义学说。到抗日战争时期,三民主义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1937年7月15日,中共在为公布国共  相似文献   

14.
《文史月刊》2010,(4):10-11
广州国民政府开发海南的目的:海南比较不易受军事影响,足为三民主义之实验场,应遴选党中忠实同志,授以全权,假以25年之期,责令实施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5.
戴季陶是孙中山逝世后最早对三民主义进行解释者。大陆学术界对此问题多沿袭传统观点,对其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研究此问题应该摆脱意识形态的困扰,回归学术研究的层面。"戴季陶主义"的产生,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是国民党党内斗争的结果,戴季陶个人也起了重要作用。戴季陶的三民主义观包含了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也包含了他自行发挥的反共理论。"戴季陶主义"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共鸣,为后来的"清党"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行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其发展经历了新旧两个过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其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多方面融铸东西方文化,丰富民族主义的内涵,使旧民族主义向新民族主义转变。那么,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渊源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重新探讨孙氏民族主义的文化的渊源,这对于了解孙中山的思想,乃至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的时候,根据中国革命需要,借鉴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其中包括欧美的思想文化。 谈到三民主义的渊源,国民党元老邹鲁有这样一段回忆:“总理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思潮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又说:‘兄弟所主张的三民主义,实在是合集古今中外学说,顺应世界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品。’惟其顺应世界潮流,依据中国需要;所以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固非因袭欧洲,亦非因袭中国;即非全属唯物,亦非全属唯心;而是总理的新独创。” 孙中山早…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逐步确立党化教育体制。本文旨在以民国中小学教科书为例,探讨在该体制运行中,三民主义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党化教育的起源",主要论述广东革命政府时期形成的、初步的党化教育制度。第二部分"党化教育体制的确立",主要论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利用其执政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政策,最终确立了党化教育体制。第三部分"党义课程的内容",主要以中小学教科书为例,论述三民主义课程的内容,及其在党化教育推行过程中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三民主义的通俗化与党化教育的失败,并将对本文内容加以总结,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文史》2014,(1):43-43
解放战争胜利距今已过去60多年。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主要理由为:这是一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战争”;“三民主义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这场战争则是“共产主义战胜了三民主义”。其所谓的“悲剧”根源在于,“中华文化中缺少一种现代民主政治的元素”。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从而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册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