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赵宗复的学生,1946年在太原克难中学工作,有时在太原报纸的副刊上写点不满现实、发抒个人情感的短文.这些短文,  相似文献   

2.
华夫 《文史月刊》2004,(6):20-21
1945年秋冬.由地下共产党员赵宗复请示筹办.经当时教育部批准备案,由省教育厅直接管辖.享受国家师范生待遇的中等专科学校——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正式复校了。  相似文献   

3.
刘明安 《文史月刊》2006,(11):33-34
1966年6月21日星期二,一个天气闷热的下午,有人发现太原工学院(现为理工大学)院长赵宗复从土木系三层楼上摔到二楼水泥地上,当场死亡。具体怎样摔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他在星期六下午从家里到学院后就没有回来。出事时是清晨还是深夜,谁也不知道,当时也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边。学院的领导以避免扩大影响,伤害家人为借口,一直拒绝家属与孩子探望,只是当天下午通知赵宗复的弟弟赵景复,由赵景复通知其嫂赵熙赫,让快点去处理后事。  相似文献   

4.
从抗日战争前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在阎锡山统治的山西,有一位中共党员长期隐蔽在阎锡山身边,巧妙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敌人展开斗争,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1933年入党的老党员赵宗复。  相似文献   

5.
进山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1922年在太原建校,建校初期,在学生中即有了中共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1941年,在晋西复校时,由地下党员赵宗复同志任校务长。1945年3月,我受地下党组织的派遣到校协助宗复同志作学运工作。我的公开身份是同志会分会专职副主任特派员,赵宗复兼主任。从日本投降到太原解放这一期间,正是白区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斗争最复杂最尖锐的时期,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时间,进山师生被阎特务机关杀害的有梁维书(进山东分校主任)、韩健民、刘鑫、卫吉祥和学生乔正、李建唐、王麟庆、赵一英(女)等。…  相似文献   

6.
赵宗复,这个名字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山西政坛和知识界中.是众所熟知和深受景仰的。60年代开始的那场祸国殃民的“文革”大灾难中,宗复同志被“左”祸之手扼杀而含冤离开人寰,迄今倏忽已30余年了。现在的中青年一代,也许对赵宗复其人其事其名不怎么熟悉甚至生疏了,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年已“耳顺”、“古稀”乃至耄耋之年的老一辈教育界、知识界的人们,特别是与宗复同志有过交往、联系和种种关系的同事、战友以及广大的学生们,对宗复同志的思念、怀恋、追忆、敬仰,并没有随着时光走远的脚步而日益淡漠、稀疏。恰恰相反,年岁愈增情愈浓,岁月越久思越切,阅历越多念益深。  相似文献   

7.
1933年5月日本侵略军进一步向华北进攻,平津各校提前放假。北平第四中学应庙毕业班的员宪千、赵键和我一同返回太原度假,商量着假期内如何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以稍补危若覆巢的大局。这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赵宗复,从北平返太原后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们共同研究后,一致同意在报纸上创办一个文艺刊物,  相似文献   

8.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情报工作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我敬爱的老师赵宗复同志辞世已经整30年了.每当我回顾人生的历程时,他那令人崇敬的音容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是他呕心沥血地把我从愚昧中唤醒,在漫漫的长夜中给我指出光明,最终引导我和许多和我经历相同的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3,(4)
座落在太原市上马街4号的山西省进山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从这里,曾走出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优秀学子,他们遍布祖国各地,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赵一峰、谢赞尧、赵宗复、何雁秋、马天启、张金曜、宋振寰、王冶秋、张一麟、杜星垣、李曙芳、郭怡荪、李棣毕等教师在风云变幻的革命岁月,为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志士而呕心沥血,不辞劳苦;纪廷梓、穆光政、徐惠云、高仰慰、梁维书、邢思廉、卫吉祥、王麟庆、乔亚、李建堂、刘鑫等同学为革命英勇牺牲,  相似文献   

10.
正雪落无声。甚至,无形。似有若无,只感觉润湿扑面,沁入心脾,定睛凝神,却无踪影,如雾,只在远处氤氲。似霰,早已融入呼吸。张掖平山湖的山,就在这样悄无声息的雪中,幻化成了气势磅礴的丹霞。绵延千里,浩瀚无边。这丹霞,这红色的群山,一定是有历史,有故事的。沧桑的容颜,风蚀掉了鲜活的肌肤,留下骨肉和灵魂,似亿万年的时间堆积、压缩。每一座峰都是突兀的,都是等待的姿势,每一块岩石都浸透了风霜雨雪,厚重,苍凉,浓郁。深深浅浅的赭红色,不是华丽  相似文献   

11.
追月的云     
风,吹散我疏淡的薄衾。只剩下灵魂的虚白,找不到皈依。寻你,寻你,顾不得夏日暴雨的侵袭,顾不得冬季严寒的洗礼。千里,万里,为了你笑靥的神秘。天涯,海角,都留下我迷惘的足迹。月啊,如水一般清浅的流光,逝去一如千年的叹息。寻你,寻你,我的面容不再皎洁而美丽,我的泪随着飞鸟飘摇而去。千辛,万苦,我携着枯萎的玫瑰追逐,从未让脚步陷入冰雪的沉寂。也许,我银白的羽翼会变成泥泞,也许,我轻灵的身躯会化为土地。但,我的梦还停留在天堂的边际。我会幻想你纯洁的肤色,我会幻想你朦胧的笑影。然后,我微笑着告诉自己  相似文献   

12.
阿霞 《中国土族》2004,(1):29-29
三川呵,我的故乡。大尼嗄扎尔呵②,我的期盼。丹阳城记载着远古的华彩,临津渡述说着历史的荣光。巴依尔呀巴依尔,我的杏花灼灼的三川呵,深情的土地铺锦绣。三川呵,我的故乡,大尼嗄扎尔呵,我的期盼。依道拉歌唱着美好的生活,纳顿舞奏响了丰收的喜讯。巴依尔呀巴依尔,我的吉祥飘飘的三川呵,美丽的天空飞彩霞。三川呵,我的故乡,大尼嗄扎尔呵,我的期盼。核桃树覆盖着宁静的庄廓,苹果园传扬着阿姑的歌声。巴依尔呀巴依尔,我的祝福盈盈的三川呵,善良的人们奔小康。注:①巴依尔:土语音译,意为高兴。②大尼嗄扎尔:土语,意为我们的故乡。扬起三川人的…  相似文献   

13.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用毛泽东词起笔,籍以颂扬山的雄壮,山的巍峨,山的挺秀,山的磅礴,山的峻峭,山的庄严。  相似文献   

14.
不是旅游,不是目的。只是上路。四个人。一部车。2006年7月23日,我们从北京出发,9月29日,抵达湖北宜昌。历时69天,跨越8个省,行程2万里。途中,偶尔同事给我发短信,说正在等客户审片。而我抬起头,看到的是蓝天下连绵不断的丹霞地貌。这时候,真的会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身在何世。甚至,我是谁,也答不出。你会明白,生活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种。存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没办法选择,只能活着,但我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真正的旅行者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飘游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已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相似文献   

15.
经典文本分析的难度在于文本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而分析的对象是矛盾,矛盾不是显性的,而是潜隐于文本的有机统一之中的。这就要用"还原"的方法把矛盾"还原"出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诗经》中的第一首,今天的年轻人读起来,可能有一点隔膜。首先是文字上的隔膜,有些字就不认得,即便看了注解,查了字典,也体悟不到诗意,至于这个经典究竟经典在哪里,还是没有感觉。  相似文献   

16.
蓝天。白云。湖水。草地。油菜花。随处可见的,悠闲的马儿,牦牛。车速极快,在耳畔回响着的,只有呼呼的风声,静寂。风里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和马儿的嘶鸣。不忍错过这流动的美景,于是停车。几乎是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抛进这片绿色和黄色交融的色彩里面。撩起袖子,将裸露的肌肤接触到空气,似乎也沾染上了这草原的氤氲湿气。我攥紧双手,对着天空用力挥舞……  相似文献   

17.
成长,终究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随着四季的流转,流年的消逝,成长的痛楚愈加明显,快乐也随之突现。秋我生在秋天,是刚刚有点萧索意味的初秋。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万物开始凋零,开始走向衰落。其实与其说是凋零,倒不如说是另一场生命礼花的绽放。每每都是在秋天,开始了一年的征程。9月,永远都是个起点。最初的时候,都是踌躇满志的。过不了多久,属于我的生日就要来到。年复一年,生日,成为成长的标志。感叹时间的流逝,我站在十五岁的尾巴上忽然之间有了泪流满面的  相似文献   

18.
烛光晚餐。桌两边,坐了男人和女人。“我喜欢你。”女人一边摆弄着手里的酒杯,一边淡淡地说着。“我有老婆。”男人摸着自己手上的戒指。“我不在乎,我只想知道,你的感觉。你,喜欢我嘛?”意料中的答案。男人抬起头,打量着对面的女人。24岁,年轻,有朝气,相当不错的年纪。白皙的皮肤,充满活力的身体,一双明亮的,会说话的眼睛。真是不错的女孩啊,可惜。“如果你也喜欢我,我不介意作你的情人。”女人终于等不下去,追加了一句。“我爱我妻子。”男人坚定的回答。“你爱她?爱她什么?现在的她,应该已经年老色衰,见不得人了吧。否则,公司的晚宴,怎么…  相似文献   

19.
我的邻居里,有个美国老头儿Steve。70多了,却挤在学生宿舍里。大约是学校买这栋楼的时候,他作为一个老住户有权选择留下。他告诉我,他早没有了亲人,我也从没看到过他有朋友拜访。不难想象,这样的老头儿,多少有些异常。我去过老头房间。一个大房间,满地的报纸。延绵不绝的报纸,见缝插针的报纸,布满灰尘的报纸。说实话,当时站在那里,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从前,苗家寨子里有一对勤劳勇敢的男女青年。男的叫童湃,女的叫娘哉。童湃和娘哉是同年同月同时生的。小伙子生得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相貌堂堂。童湃不但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吹芦笙的好手,又是村中出色的打猎能手。他的箭法,百发百中;只要他举起手中的弩,不偏不斜,正中野兽的眼睛。娘哉这姑娘,聪明伶俐,相貌出众,是一个挑花绣朵,能歌善舞的苗家姑娘。据说,娘哉绣的花,一天要变十几个颜色,五光十色,扎实好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