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遗产继承的几件敦煌遗书齐陈骏在介绍敦煌、吐鲁番有关法律文书的同时,翻阅了一些有关家庭遗产分配、纠纷的卷子,总算起来,大约有二十多件。这些卷子,对于我们研究唐宋时期家庭发展的状况,儒家文化对家庭的影响,当时家庭遗产分配的法规,以及民间不成文的习俗等...  相似文献   

2.
<正>继承是继承人死亡后,由法律规定的人或遗嘱指定的人依法取得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的法律制度。继承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制度与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取得财产的重要方式,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继承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继承,既包括财产的继承,也包括身份的继承,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继承制度的特点。狭义上的继承专指财产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正《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群体研究》是笔者主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在此将项目情况介绍给学界,以期能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和对学界有所裨益。(1)对唐宋落第士人的整体性研究:博士论文《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和硕士论文《宋代落第士人初探》,对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群体进行梳理,主要侧重落第士人生存状况及该群体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是对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群体问题的初步探索,在制度层面、  相似文献   

4.
正早在19世纪20年代,日本加藤繁先生在他的著作《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就探讨过唐宋白银货币化问题,他认为白银在唐代上层阶级已发挥货币机能,至宋代扩展到社会全体,白银作为货币的作用也更加发达。但因当时考古发掘资料的限制,部分论断参考实物不足。之后,彭信威、汪圣铎、高聪明、王文成等国内学者从史料和实物出发,对唐宋白银货币化作了不同阐释。随着近些年唐宋银铤的不断发现,为开展白银货币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以银铤(饼)实物为视角,考察唐宋白银的货币化问题。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说到唐宋变革论,中国学术界一般都会认为这是日本学者的首创,言必称内藤湖南、斯波义信等日本学者。这当然是没错的。应该说,以内藤湖南为开山鼻祖的京都学派,对唐宋变革论的创立和传播居功厥伟,实至名归。但是也应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从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学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是很少接触到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的。他们中也有一些人对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变化,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这是不应该忘记和忽略的,特别是在进行学术史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家督继承制与近代日本经济的发展李卓家督继承制是直到战败为止日本社会通行的继承制度,与同时期西欧各国和中国的继承制度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这种继承制度是战前日本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的反映。家督继承制作为日本传统家庭制度的一...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政法大学赵晶博士的《〈天圣令〉与唐宋法制考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4年8月刊印,全书共四章、九小节,分别就唐宋令典篇目、唐宋令文变化、唐令用语考证、唐令复原等主题进行研究,并对学界现有研究路径与部分宏观结论提出个人看法。该书有如下特点:一、唐宋时期令典大多亡佚,传世史籍对于令典篇目的记载甚少,令典全貌如何、唐宋令典篇目有何变化等问题,皆是学界始终关注之处。作者回顾《唐  相似文献   

8.
邢铁先生的《宋代家庭研究》,是其十几年来倾力探索宋代家庭问题的成果,作为“中国家庭、家族、宋族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全书共计25.7万字,由宋代家庭史研究述评(代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正文组成,绪论部分从九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家庭史研究的状况,为人们了解宋代家庭的总体特征提供了知识背景。上篇对宋代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进行探讨,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这本书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颇多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  相似文献   

9.
在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土地血亲传承是大地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家庭限嗣授产制是土地家庭在嫡长子血亲内传承土地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土地家庭保证了土地的完整性。由于拥有大量土地的家庭绝嗣率较高,相当大比重的土地通过女性血亲或旁系血亲传承,这些继承了土地的女性血亲和旁系血亲同样通过家庭限嗣的方法保证土地的完整性。在土地血亲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市场行为。购置了土地的家庭,会按照家庭限嗣继承的方法,对包括所购买土地在内的整个家庭土地进行传承。在英国由封建的小农经济迈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链条中,土地的血亲传承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苗叶芳 《沧桑》2010,(3):236-237
唐、宋时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同时也是后人研究的热点。笔者选择从唐宋诗词中把握时代特色以及文人的文化性格,从唐宋型文化的概念出发,以唐宋时期不同的社会生活为视角,比较唐宋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威  王林 《黑龙江史志》2010,(17):9-9,17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叶制造、品赏、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所谓:"茶始于唐而兴于宋",而贡茶是茶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不容忽视。由于唐宋贡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点,故对唐宋贡茶从朝代上的纵向和产地及变化成因、品种、影响、文化等横向方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对这一特殊时期贡茶重点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从而使得针对唐宋贡茶的区别和联系更容易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学术著作越写越厚的风气中,邢铁先生这本216页、实际字数只有15万的《唐宋分家制度》(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版)只能算是一本"小册子"。但这是一本有着真功夫的精微之作,作者自1992年开始围绕家产继承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其间又在张国刚教授的指导下撰写了博士论文《唐宋时期的分家方式》,做这个专题已经有将近20年的时间了。  相似文献   

13.
正"江南西道"是唐开元年间所设立的十五道之一,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两省全境,以及贵州的东部、安徽南部和广东北部一小块局部区域,地处长江流域中游,拥有湘水、澧水、赣水等多条长江支流水系,是唐宋时期全国的财赋重地。刘新光《唐宋时期"江南西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把唐十五道之一的"江南西道"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实体,横跨唐宋长时段,围绕着自然环境、政区沿革、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地缘形势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是唐宋江南西道区域研  相似文献   

14.
唐宋之际扬州经济兴衰的地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宋之际是扬州经济由盛至衰的转变时期。一个城市的经济兴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仅就地理条件对扬州经济兴衰的影响加以探讨,以便进一步了解地理条件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经济部类的继承与创新是本届修志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极大突破。本届修志的一大特色,即不论哪种结构,经济部类的份量都在全志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扫旧志重人、轻经济的观念,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首届修志是在没有理论指导下,边干边学,使经济部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对人的活动记述肤浅,看不到人在经济部类中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7月4—6日,由中国宋史研究会和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唐宋政治与社会"全国博士生论坛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唐宋史专家和博士生、硕士生共40余人与会。在学术研讨开始之前,青年学子共聆听了两场专家讲座,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杜文玉教授《唐五代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唐宋变革论为中心》和四川师范大学张邦炜教授《路在何方:宋代社会史研究怎样走出困境?》。论坛以"唐宋政治与社会"为主题,收到论文25篇,现按内容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发展至唐代,进入一个完备、发达的时期,高利贷资本各种经营形式、各种利息都已具备;高利贷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至宋代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考察这种发展变化,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规律及唐宋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动都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史学界对唐宋高利贷分别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没有人将二者结合起来作整体考察。本文拟从高利贷经营形式的发展及利息变化两个角度对这一发展作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集中考察了敦煌《难月文》愿文范本为主的中古诞育方面文献,兼及密字道法符印中疗治难产等疾患的念咒吞符等方法.在唐宋之际,围绕着诞育、家庭社会会有一系列活动展开.由家庭舍财发愿、祈求妇女平安顺产,通过寺僧诵经赞像求取功德,以回向保祐母子平安,是当时社会人们处理诞育的主流形式.大略反映了唐宋之间民众在诞育方面的意愿和行为.  相似文献   

19.
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组笔谈主要从宋史研究的角度展开,首先是基于日本史学界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是"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其落脚点在宋朝;其次是近十几年国内唐史学者对此关注较多,而从宋史研究的角度考虑的还比较少。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更多的唐宋史研究者对唐宋变革论范式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农村超生     
《神州》2014,(7):30-30
<正>今年初,全国部分省市陆续开始实施了"单独二胎"政策,但对大部分农村来说,似乎影响并不大,超生的依然超生。农村家庭倾向于多生孩子的主要原因,还是缺失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此外,农村中男性在经济中居于优势地位,女儿外嫁,户籍随夫、宅基地由儿子继承等因素也使得"靠儿养老送终"成了更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