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鹰击长空     
《文史月刊》2013,(12):72-74
一、空军的使命 空军是国家武装力量进行空中作战的一个军种,其使命是协同其他军种或独立完成战略、战役和战术作战任务。空军一般由各种航空兵组成,通常装备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他飞机。许多国家空军(如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的编成中还有地空导弹等兵种部队;  相似文献   

2.
正一、我们终于有了导弹部队兵种朝鲜战争结束不久,1956年3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发展我国导弹、火箭事业的重大决定。同年8月,中国政府又作出了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的决定。10月,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对我方技术援助出现松动,我方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苏联提出引进导弹技术和装备的要求。1957年7月,苏方答复支持我方,同意我方派团赴苏谈判。同年9月,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同志率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谈判,历时35天,双方于10月15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协定。此前,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曾率团参观苏军  相似文献   

3.
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不久,苏联即开始履行协定,向中国提供导弹设备和派遣专家.第23770次列车60个车皮载运P-2型地对地导弹及地面设备在1957年12月18-19日期间到达满洲里车站.同时为教会中方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苏联还派103名专家随同前来,教学期为3个月.[1]中国极为重视苏联的这次援助,聂荣臻召集陈赓、钱三强等人开会时强调说,首先要集中力量研究、消化P-2地对地导弹的资料和样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  相似文献   

4.
罗舜初 《百年潮》2006,(1):22-29
谋求海军新技术 1956年的一天,一机部部长黄敬同志对我说,苏联造船部主动向他提出,建议中国建立研究和制造舰上发射火箭、导弹的射击指挥仪器.后来,我们派到苏联谈判订货的胡育才同志回来报告,苏联对外工程司的司长表示,苏联已经开始全面进行新装备的研究和试制,对中国是没有任何保留的.在接触中,苏方人员私下向他提出,我们订的都是旧东西,有些他们已经停止生产了,应该订新的.  相似文献   

5.
不断创新、不懈奋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党的事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不久,苏联即开始履行协定,向中国提供导弹设备和派遣专家.第23770次列车60个车皮载运P-2型地对地导弹及地面设备在1957年12月18-19日期间到达满洲里车站.同时为教会中方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苏联还派103名专家随同前来,教学期为3个月.  相似文献   

6.
1967年6月17日,航空兵某师徐克江机组驾驶图-16轰炸机,首次空投氢弹试验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后来中国大胆采用国产轰炸机执行氢弹空投。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0— 60年代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是以禁运战略物资为主 ,从 70年代开始 ,转向以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为主 ;1 979年《出口管制法》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在“缓和时代”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追求的目标是 ,以有限发展东西方贸易换取苏联的政治让步。在“新冷战”时期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将打击对象从中国重新转向苏联 ,更重要的是将高新技术转让限制作为迫使苏联“改变国内政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试射了3个型号的战略弹‘道导弹,其中包括最新的东风-41型洲际导弹、巨浪-2型潜射导弹和多弹头的东风-5B洲际导弹。,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承认,最近中国军队曾试射导弹.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有意思的是,《解放军报》发表头版文章,赞扬二炮的装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实现全部可移动部署。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苏两国两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路线和外交方针方面出现了分歧,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发布照会,宣布撤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7月31日,中国政府向苏联递交了复照。为了让苏联军事专家了解回国的真实原因,8月4日,中国正式对苏联军事专家宣读了两国的照会。之后,苏联军事专家的撤回工作正式开始,至8月底全部在华苏联军事专家都返回了苏联。苏联在中国完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单方面撤回全部在华军事专家,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发展冲击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略尖端武器的研制,但未能影响中国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日,俄罗斯媒体宣称,俄军方证实,经过多年的紧张谈判,中俄达成了引进图-22M3(“逆火”式轰炸机)生产线的协议。俄方同意转让全部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1.
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1959年6月12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我国提供制造核武器的技术援助、、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我国政府,撤回在中国的全部专家:所有这些丝毫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币和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赤胆忠心、博学勤攻的中国科技专家们,  相似文献   

12.
(二 )中苏在援越物资过境问题上的纠葛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向越南民主共和国运送物资比较便利和现实的途径是通过中国的领土 ,因此 ,在整个援越抗美期间 ,中国铁路成为免费转运苏联和朝、蒙、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援越物资至越的一条重要通道。① 在此期间 ,中苏双方围绕苏联援越物资经中国铁路过境的问题 ,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其纠葛过程复杂 ,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中苏之间在援越中的矛盾冲突。196 5年 2月 ,柯西金访越两次途经北京时 ,向周恩来谈道 :美国轰炸越南北方以后 ,苏联可以放手援越了。苏将无偿向越南提供大炮、坦克、地对空导弹。周恩…  相似文献   

13.
正防空导弹的研制始于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纳粹德国利用其先进的火箭技术、空气动力学和电子技术成就,研制了两种亚音速"龙胆草"和"蝴蝶"防空导弹,以及两种超音速"莱茵女儿"和"瀑布"防空导弹,但还未来得及装备部队使用德国就战败了。盟军和苏联作为胜利者获取了德国研制导弹的资料和部分科技人才,在战后开始继续研制这种新型防空武器,从而拉开了研制防空导弹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通过仿制和改进苏联导弹,建立起自己的导弹制造体系与设计技术体系。在学习和仿制过程中,中国组建了导弹制造协作体系,兴建了研制与试验基地,培养了研究与设计队伍,并在成功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型设计,掌握了导弹设计的关键技术与基本规律,确立了研制程序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了从仿制生产向自行设计的跨越,为独立研制新型号导弹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这架能携带核武器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多次围绕日本列岛巡航2012年12月23日是俄罗斯空军远程航空兵成立98周年纪念日,俄罗斯图—95"熊"式远程战略轰炸机举行了一系列飞行表演活动,以庆祝自己的节日。而日本却再次指责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侵入其领空,但遭到了俄罗斯的断然否认。自2007年普京总统高调宣布恢复战略轰炸机全球巡航以来,图—95等远程战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卡拉什尼科夫20世纪50年代中苏处于蜜月期,当时苏联无偿向中国转让了AK-47突击步枪的生产专利。1969年3月发生的珍宝岛冲突让世界为之震惊,其中也包括AK-47的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他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说:"信不信由你,我曾发誓不去中国,因为在达曼斯基岛(即珍宝岛)冲突中,我从苏联内务部拍摄的新闻片上看到中国士兵如何用AK-47步枪扫射苏联士兵,看到那一幕,我哭了。"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创举 60年代初期,在以美国、苏联为主的军备竞赛中,战略尖端武器发展很快。1961年,苏联已研制出从地下井发射的第二代战略洲际导弹SS—7,美国的洲际导弹“大力神Ⅰ”已装备部队。不久,美国成功地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枚集束式多弹头导弹“北极星A3”,苏联研制的第三代洲际导弹SS—9试验成功。但是,我国的导弹技术才刚刚兴起,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在国民经济极其困难的形势下,国防尖端技术怎么办?1961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在中苏关系的演进中,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根据陆续出版和解密的中国和苏联方面的相关文献档案,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战略考虑、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演进的互动关系、苏联政策的变化的动因以及此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发展核武器在当时背景下,只能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发展核武器的技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1958年下半年后,随着两国在意识形态、对时代和国际形势以及核武器的态度等问题产生重大分歧,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促使苏联停止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这成为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日后中苏论战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9.
苏联航空志愿队援华是抗战初期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是1929年7月中苏断交之后两国首次大规模的友好行为,而且是双方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为维护国家安宁和世界和平的背景下,捐弃前嫌,超越政治之争,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所创造出的超过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隔阂的一段历史佳话;既是在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中国特殊政治区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各界认识苏联的特殊产物,也是苏联方面重塑苏联形象和认识特殊年代的中国形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 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 :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决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 ,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 ;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共 ,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援助的层次和力度 ,而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 ,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 ;中苏关系刚出现一丝分歧的迹象 ,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