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个思想体系。这里所讲的批判封建主义,是指批判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红楼梦》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和批判,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红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今天来谈谈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红楼梦》对封建主义的罪恶是有所揭露的,这揭露同时也是一种批判(至少在客观上),这是大家都肯定的。问题在于,其揭露和批判的程度如何?作者是站在怎样的高度去批  相似文献   

2.
电话里传来一位母亲急急的声音:“我打了好几次电话了、您要帮助我。不知怎么回事,我成了儿子的仇人,读到您的一篇心理咨询文章,可算找到救星了……”哪里有“救星”?但叶以肯定这位母亲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于是,约定好我们坐到了一起。我听她说了一段独特的母子之间的故事——我儿子今年19岁,刚刚参加过高考差一点没上线,现在正在补习。我们娘俩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说不清了。只记得高考前他在家里复习的那段日子,为复习时间抓得紧不紧,我们就开始有了冲突,先是说,后是吵。孩子一看电视,我就闹,防子说也得调节调节脑子。于是,我们的冲突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号《炎黄春秋》刊有《纳粹德国是怎样控制舆论的》一文,揭露批判戈培尔利用职权控制舆论的种种劣行。文中有两处分别用了“这个跛子”及“瘸子部长”来鄙称戈培尔,虽然我理解这是作者出于对法西斯主义者的憎恶,但从理性批判的层面来说,我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4.
晚年的程维高,很大的怨气是中纪委对他定性“违纪”,而在舆论上,他被刻画为一个腐败分子——“许多媒体发表了不少文章,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时间之长,远远超过对高级干部中一些经济犯罪分子的揭露和批判。”“如果是事实,我也无话可讲,但许多媒体的文章中90%是伪造、编造的,凭主观臆断炮制出来的……”这种说法,有些武断。  相似文献   

5.
北大百周年校庆庆典活动的帷幕已经落下,喧嚣过去,一切归于平静。这正是反思的时机。这些日子,我们谈了很多──关于北大;也写了许多──关于北大。但凭着我的直感,我们仿佛又无意地遗漏了,甚至是有意地遗忘了不少──同样是关于北大。我想起了刚收到的一位老同学的来信,说到校庆那天,“怀了不少旧,但似乎都局限在‘反右’以前,这也难怪,后面的事不好说了……”我懂得他的意思:在我们这些老校友的北大记忆里,原是深藏着那一段或难堪,或痛心,因而“不好说”的历史,谁愿意轻易搅动──“避重就轻”本也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仅…  相似文献   

6.
汤雄 《钟山风雨》2014,(6):40-43
图文并茂的大批判专栏 我清楚地记得,革命大批判专栏的形成,是在1966年,其前身是大字报,是早在十多年前的“反右派”“四清整风”的眼球,所以每期大批判上的点题的报头、横批、对联等内容也是每期更换,就像一份大型立体的彩色报纸。  相似文献   

7.
1975年3月19日宣布特赦全国最后一批战犯,我是这次特赦中的一个。杜聿明曾到前门饭店访问过我与黄维等人。他穿得很朴素,小心翼翼地与我们谈话,一看就知有思想上的顾虑。我们对外间的真实情况急欲有正确的了解,故对杜东问西问的。他支支吾吾的,不欲有所相告。这是他谨慎的态度,是可理解和原谅的。“四人帮”被彻底粉碎以后,我看到一些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的文件,已经有了否定“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8.
朋友     
“哎哟,肥肥!”“哎哟,喵喵!”又是一唱一和的两句招呼,我与好友又热拥在一起了。虽自从上了中学后未能分在同一个班,但也没有因此失去联络。在同一个美丽的校园里,我们也会偶尔见上一面。我们自小学就是好朋友,好不容易见了面,当然很兴奋。她一点也没变,额头上双眉间那道二郎神似的印记依旧看得清楚。记得小学时,就因为这道记与《西游记》中的猫妖一样,同学们也给了她一个“雅称”——九命猫妖。九命猫妖……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快乐、自由、烦恼、忧愁和感动。六年级时,是我与她感情最好的时候。这一阶段,我们互帮互助,形影不离,把对方当作亲人一样,互相袒露心声,说出自己的心  相似文献   

9.
出发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花般开落……”我不是颠沛流离的旅人,我的目的只是向着地平线出发……——题记 陕西记这是我的起点。这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还记得家门口那棵瘦弱的枣树,年年都结出甜津津的红枣。  相似文献   

10.
高勇 《炎黄春秋》2009,(10):82-86
去年,华国锋同志去世后,有的网站流传出一些无端诽谤胡耀邦等同志的文章,说什么胡耀邦说“华国锋不是老实人”,“胡耀邦、赵紫阳倒台是诬陷华国锋的报应”等等。由于这些文章大多是根据师东兵凭空杜撰的材料所写,于是我曾写了一篇揭露师东兵的文章,题为《师东兵写的东西太离谱》。  相似文献   

11.
记得童年时代,有一次爷爷给我上课,不知怎么联系到大理石,他念道:“苍山之石,腻如切脂,白质黑章,有山川云物之状……”石而“腻如切脂,白质黑章”,就够奇的了;石而“有山川云物之状”,这就更奇了。于是死活要问个究竟,爷爷被纠缠不过,翻箱倒筐,“请”来了徐霞客,断章取义,又给我讲了一段:“净土庵……佛座后有巨石二方……各方七尺,厚寸许。北一方如远山阔水之势,其波流潆折,极变化之妙,有半舟置尾烟汀间;南一方如高峰叠嶂之观,其氤氲浅深,各臻神化……”  相似文献   

12.
1974年1月27日江青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以及“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待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制……”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还是施行郡县制,就是多了人民公社。我们现在是中央、省、地、县、公社,基本上还是郡县制。”江青说:“主席年前看《十批》看了五遍,先头还看了,这次集中看了五次,下决心要批判。”于是这就有了1974年10月15日署名岸苗的文章:“今天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从政权组织形式方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郡县制。可见,实行郡县制是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维护这种统一,增强人民的革命团结,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需要,是发展当前大好形势夺取更大胜利的保证,是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绕来绕去,实行郡县制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固然没有说“基本上采取秦政制”,但是,自认是秦始皇,又承认是郡县制。那么是不是“秦政制”也就无须多说了。  相似文献   

13.
《俘虏记》是日本战后文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反映日本侵略战争的作品之一。小说中,作家以主人公“我”没有向美国士兵开枪为主要情节,说明作为侵略士兵的“我”是“善良的”和“有人性的”。这显然是在为日本士兵的侵略罪行辩解。通读作品,我们会发现,主人公“我”之所以没有开枪,是因为想不被追击的美军发现,保全自己的生命。显然,作家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其用心是为了掩盖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行径。因此,对这篇小说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我们应当以批判的态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机遇和挑战日益增多, 成功者不乏其人,而失败者的队伍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于是,我们的耳鼓膜就不得不常常被这样的话冲击:“要是我能重做一次就好了”“要是不出这种意外就好了”……要我说。也许他们每个人都能成功,不过前提是:要是时间可以倒流,要是一切可以  相似文献   

15.
(一)1980年盛夏,在北戴河避暑,有幸同吴作人先生为邻。因而,我们常常一同“下海”。吴老不善戏水,自称“旱鸭子”,不是“白天鹅”。于是我陪他在海边沙滩徜徉,穿着泳装仰卧在海边,枕着波涛,看白云蓝天,渔帆点点,赛艇逐浪,孩子们在浪花中嘻笑击水……这么美好的大自然的景色,忽然引发我想起吴先生关于大自然的两句名言。我问道:“您是说过,一个画家要做大自然的儿子吗?”。吴先生接过话茬笑了:“这是我说的,也是许多人都说过的。不过,我还着重补充了一句,画家要做大自然的儿子;但,画家千万不要做大自然的孙子!”尽管…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海内外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英文撰述揭露日本侵略的真相、批驳敌人不实的战争宣传,向海外表达以“抗日御侮”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思想。从徐淑希、桂中枢、孟治三人的著作来看,这一时期中国人撰写的有关中日冲突的英文著作,以中日条约、国际法原则及国际公约作为批判日本侵略的依据,以举证说理的方式驳斥日本的战争借口、澄清西方误解。这些著作既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放映员往事     
每当丧礼降临村子的时候,总会勾起王炳民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我从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父亲也是。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谁家有人过世了,父亲总会去帮忙。父亲是农民,没有钱,也没有文化,但他想着给人做点事总是可以的,扫地、摆桌子、打水、做饭……这些事情他都会去做。”  相似文献   

18.
天真无邪的宝贝总是对周围的事情充满着好奇,“妈妈,我从哪里来的?”“爸爸,叔叔为什么亲阿姨”……听到这些问题,你是不是也会不知所措呢?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如何开口,把握这个度,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语言技巧了。  相似文献   

19.
1、从新四军到“新四类” 我在“史无前例”时,被史无前例地打成反对所谓“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现行反革命分子”,被开除党籍、开除军籍并押回原籍,与村里原有被管制的地、富、反、坏“四类分子”一起,在群众监督下劳动改造,由此开始了我的“四类分子”生活。 第一天劳动中,几位“四类分子”老前辈,对我表示了某种欢迎和关切,我家近邻的那个地主分子对我叹惜道:“我原以为我们这些四类分子死一个就少一个。没想到还会有新的四类分子,更没想到你会当上这新四类分子。” 一个富农分子也同情地对我说:“是呀!我记得你从小当了新四军,怎么革命…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对孩子冷酷父亲有个习惯,喜欢在朋友面前揭露批判自己的孩子。不只是对我,对哥哥姐姐也都这样。他总爱向外人介绍自己孩子的各种毛病,好像要特别表现一下他不溺爱娇惯孩子。在农村老家,大家都呵护我,没挨过打。可在父亲身边却屡屡挨打。母亲1951年5月3日的日记里也记载:说我顽皮粗野,姑姑把我惯得很不像话,于是她和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