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巍 《文物世界》2002,(6):41-45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青花瓷器作为明朝瓷器的主流,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使用范围都是其它品种所无法比拟的。这其中又以景德镇生产的民窑青花居主导地位,它那潇洒活泼的气质,构图疏朗的纹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美的东西是人们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因为它能给人们以愉快、欢乐和希望。而明代民窑青花瓷正是以它那淳朴的气息、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诱人的艺术魅力,向人们展示出了具有中国传统化和民间艺术情趣的瓷绘艺术。  相似文献   

2.
张红娟 《收藏家》2022,(7):83-86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代中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罐,外壁通体青花装饰,腹部纹样特别,为四幅神仙人物图,分别骑乘仙鹤、鲤鱼、槎等,造型各异,场景宏大,仙气十足。罐腹所绘何人?有着怎样的故事渊源?又有何寓意?令人忍不住探究一二。这件青花瓷罐,圆唇稍外侈,短颈微束,圆肩,胫内收。形体较小,口径8.3、底径10、腹径15、高11厘米。罐底无釉,显露褐红色胎体,为圈足,圈足内平整,并以中心为点遍布发散状跳刀痕。罐内腹部中心一圈接痕,断面较厚,凸起明显。罐外壁青花淡雅,并有深色的点状沉淀。  相似文献   

3.
青花双城记     
在荷兰代尔夫特和葡萄牙波尔图,两个和中国不搭边的小城中却隐匿着无数青花瓷。正值中国新年,《中国国家旅游》为您探访隐藏在欧洲的“青花瓷”情节。  相似文献   

4.
左烨 《东南文化》2002,(6):43-45
青花是以钴蓝为原料的釉下彩,发色沉着柔和,呈色稳定,绘制成的画面清新素雅,所以它一经出现,便迅速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高峰阶段,景德镇窑不仅是官窑瓷烧造的中心,同时也是民窑青花瓷的大本营。明中期以后,民窑迅猛发展,至正德年间,民窑开始大量生产烧造一种独特的青花瓷罐,俗称圹罐,其主要作用是用于丧葬。仅以安庆地区为例,在已发掘的大多数明代墓葬中均有这类瓷罐的出土,除了青花瓷外,兼有法华或单色釉,罐或出土于棺内外,多数则将罐置于棺头处,极具时代风俗和特色。明代中晚期,在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也得到高速发展,摆脱传统礼制束缚,寻求思想的解放,是这一时期青花纹样变化的主要特点,甚至出现民仿官、官搭民烧的现象,《江西大志》中就有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的相关记载。从另一方面来说,丧葬习俗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这类青花瓷罐量和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高浩 《文物天地》2023,(7):117-122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繁荣时期,在此时期民窑青花的纹饰也丰富起来。南京市糟坊村明代墓葬出土了25件民窑青花瓷碗,根据型式和纹饰题材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纹饰题材背后包含着不同的寓意,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通过胎釉和绘制手法等方面对比分析,探讨这批青花瓷碗的大致年代和艺术风格,进而为了解南京地区明代生活的文化面貌和民窑青花的艺术风格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朱军 《收藏家》2005,(1):34-41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变化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况。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东明 《东南文化》2000,(3):115-116
文章以苏州文物商店收藏的几件成化青花瓷器为例,就成化青花瓷器的造型、纹饰、款式等特点作了初步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华健 《文物世界》2000,(1):77-78
永乐、宣德青花一直被当成中国青花瓷的典范,以至将它们身上的一些窑病如铁锈斑、桔皮、晕散现象都当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趣味。现在看来这属于爱屋及乌。从纯粹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候的青花瓷还只能算是处在成长阶段,只有到了成化以后,随着窑工对钻料的逐渐运用自如,青花瓷才表现出比较成熟、完美的工艺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早在北魏时期巩县窑已经开始烧制白瓷,这是白瓷烧制的萌芽时期.隋至初唐,巩县窑的白瓷进入成熟期,大量白瓷制品是供大众日常生活用的较粗放产品,其中一些精细的白瓷被作为外贸和宫廷贡品.巩县窑烧制的白瓷,也和其他陶瓷品种一样,有一个由粗到精,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体视及岩相显微镜、高温电子膨胀仪等实验方法,对灵芝窑有代表性的黑瓷、青瓷、白瓷等作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灵芝窑不同种类的瓷器,在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制温度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推断,不同瓷器可能采用不同的原料及其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有关唐代越窑青瓷刻划花的若干问题。作者以有明确纪年的唐代越窑刻划花青瓷以及相关的同一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墓葬、窑址、遗址、沉船中发现的越窑刻划花青瓷为依据,总结了唐代此类瓷器工艺的演变规律和技法特征,分析了其与金银器的关系问题,并推测出此类瓷属于对外贸易的外销产品。  相似文献   

14.
钧瓷系与禹州钧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器研究中,“瓷系”的概念比“窑系”在某些时候显得更为合理.钧瓷系产生于北宋末年,并一直延续至清代,而禹州钧台、刘家门等钧瓷系窑址很可能就是北宋的汴京官窑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考古学与陶瓷工艺学的成果,在梳理唐宋之际南方白瓷生产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青白瓷起源于南方地区早期的白瓷生产,并不是仿照青白玉的结果。青白瓷的产生体现了南北瓷业技术的结合,繁昌窑可能是最早大量生产青白瓷的窑场。  相似文献   

16.
在两晋青瓷点彩与南北朝、隋代白釉陶瓷加彩技法的基础上,河南唐代的白釉彩瓷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对宋、元时期烧制白釉彩瓷以及各个名窑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当阳峪窑大规模盛产陶瓷,绞胎瓷因其独有的特色成为当阳峪窑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探寻当阳峪绞胎瓷的历史,从绞胎瓷的特点入手,将其归纳为绞胎、纹理、人文三个方面,针对仿古绞胎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绞胎瓷工艺传承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物》2020,(2):20-32,F0003
烈山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2018年开始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末期至北宋窑址区域、Ⅲ区汉代窑址区。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52个灰坑、1条道路、14条灰沟,以及大量遗物,其中以白瓷、青釉瓷、三彩器为主,产品主要包括碗、盘、盏、罐、素烧建筑构件、黄釉印花砖等。烈山窑址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宿州窑,其主要受定窑、磁州窑和巩县窑的技术影响,时代划分为东汉、唐代末期至元代晚期。  相似文献   

19.
浑源窑是十世纪中期以后辽国烧造陶瓷的一处重要遗址。除了独具风格的镶嵌青瓷以外,其白瓷中的瓷塑类作品在造型和烧造上都发展得较为成熟,所生产的可以把玩和穿戴的人形、动物形玩具,佛像、观音等供器以及生活用具等,都充分体现了其成熟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