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溪文化的陶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质地良好、相当美观,各类陶器究竟是怎样制作和烧成的,笔者正在进行研究。众所周知,黑陶是渗碳所致。然而经过渗碳的陶器不单是黑陶,在红陶当中,有一部分器物外表呈红色,内表却呈黑色或灰色;也有些器物外表的上部呈红色,下部却呈黑色或灰色;还有些器物在红色的外表上有三条或四条距离相近的竖直黑道,这些器物上的黑色部分也是渗碳的结果,只是渗碳  相似文献   

2.
一、分布和文化特征大溪文化是1959年在我国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文化.近年来,这种文化在三峡以东地区也陆续发现.就目前己知的资料来看,这一文化的分布范围,西达川东,东到汉水,南至湘北;其北界似达湖北荆州地区北部.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和荆州地区,而其早期遗存则多分布在长江西陵峡至江陵一带.迄今已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主要有四川巫山大溪、巫山县域;湖北秭归县朝天咀,宜昌杨家湾、中堡岛、渡河口(即四渡河)、青鱼背、宜都县红花套,枝江县关庙山,当阳县杨木岗,松滋县桂花树,江陵毛家山、蔡家台,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等.  相似文献   

3.
有关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学术界对其中某些文化遗存的归属等问题尚有争议,但对该地区文化发展的大体脉络已取得一定的共识。随着调查和发掘资料的日趋丰富,以及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已有必要对这个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变迁过程作一个系统的考查。本文拟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溪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变迁的状况进行探讨.以期寻出该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大溪文化的分期反映的变迁过程目前学术界对大溪文化的分期,有二期说①、…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陶器一直是人们主要的生活用具。人们不断地改进制陶工艺,以求生产出数量更多、造型更美、更加结实耐用的陶器。快轮制陶就是制陶工艺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过去由于我们在观察分析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成型方法时,对快轮制陶的特点还不大清楚,所以将一些考占发掘中出土的手制成型慢轮修整的陶器,误认为是轮制陶器,即快轮拉坯成型陶器。这对研究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显然是不利的。本文主要根据大溪文化晚期出土的陶器,结合现代快轮制陶的工艺特点和由此产生的轮制陶器特征,谈谈轮制陶器的识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溪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川东、鄂西等地区又发现和发掘了多处大溪文化遗址和含有大溪文化遗存的遗址,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特别是通过对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和四川巫山大溪墓地大规模地发掘,为进一步探讨大溪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笔者通过对关庙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以及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对大溪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原始渔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原始渔猎王家德钟灵毓秀的长江三峡,在远古洪荒时代并非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万籁无声的可怕情景.从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来说,恰恰是原始先民定居、交媾和生息的极好天然场所.长江的水源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周围...  相似文献   

7.
制陶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古代陶器研究的重要内容。轮制陶器技术是目前制陶工艺领域为数不多的研究的较为深入的方面之一。本文以相关民族志调查为基础,提出轮制制陶技术包括经典轮制法、泥条拉坯轮制法和分段轮制法三个类型,并提出认定出土陶器使用了轮制技术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大溪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史前文化之一。对这一考古学文化已有较多的同志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分析探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如大溪文化的属性、范畴和分期等。这些不同意见,是分析探讨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对大溪文化进行深入的认识了解。有关大溪文化各方面的问题,学界还在继续讨论中,本文拟就有些问题谈点认识,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溪文化之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都很丰富,其中有一些在本地区或长江流域,甚至在全国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居于首位,这些遗迹和遗物就是本文所要讲的大溪文化之最,约略计之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大溪文化在四川东部巫山县大溪镇发现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在川东、鄂西、湘北等地相继发现并发掘了数处大溪文化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已知大面积发掘的遗址有中堡岛、关庙山、清水滩、红花套、毛家山、桂花树等。这些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这一文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认为,大溪文化是一独具风格的原始文化。认真研究这一文化,对于进一步全面认识长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物质文化的面貌以及研究南方楚文化的起源等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又在鄂西地区相继发现了不少的大溪文化遗址。如秭归县朝天咀,大坝沟、龚家大沟,宜昌四渡河;宜昌市紫阳河;宜都县古老背、孙家河;长阳县桅杆坪、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前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其关键在于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分折史前某一文化的经济类型,是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最佳途径。本文试以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为例,作出粗浅探讨。一、峡区大溪文化的经济活动对某文化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目前主要依赖对其生产工具中的农、渔猎工具进行总量统计并比较,也结合相大的动、植物遗存。迄今为止峡区经正式发掘井已公布资料的遗址有:伍相庙[1]、清水滩[2]、朝天嘴[3]、中堡岛[4]、杨家湾[5]、龚家大沟[6]和大溪[7]等,下文按生产工具和动植物遗存两部分进行分析讨论。(一)…  相似文献   

12.
这件造型别致的猪嘴形陶支座,于1984年三峡大坝库区左岸(靠近坝区)的宜昌太平汉伍相庙遗址大溪文化层中出土。为夫砂红陶,器表面以红色为主,相间以用色,质地坚硬。器体为上细下粗、上实下空的圆柱形。上部后编,并向前弯曲。顶部呈猪嘴形,顶面倾斜,中间有一小圆窝。领部周围棱起。背部安装宽扁形握纽,握纽顶端还有一板突。前部呈圆凹形。器身、握纽、领部和顶面均有纹饰,由刻划纹、戳印纹和镌孔组成几何形图案。整器厚实庄重,规整美观。通高17.5、底径12厘米。60年代之前,在长江三峡峡区考古调查中就发现了这种陶支座残片,因…  相似文献   

13.
大溪文化陶支座用途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面向海洋的广大区域内,北起华北平原,甫达广东沿海,东起台湾岛,西至四川东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经常可见到一种形制特殊的器物——陶支座。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陶支座用途的论述文章相继发表,其基本观点都是认为陶支座是炊器的一种附件。认为陶支座“就是在烧饭时支在釜、锅等一类炊器底下的三个分开的物体,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是中国八大名山和五大山水风光旅游区之一 ,它不仅是一座自然资源宝库 ,同时也是一处人类文化资源宝库 ,是东北区域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亚文化。自远古以来 ,长白山又先后有不咸山、徒太山、从太山、太白山等不同的称呼。一直到金代 ,女真人始定其名为“长白山” ,从此流传至今 ,计有 82 7年的历史了。现在所知 ,长白山地区的最早居民是“金牛山人”和“鸽子洞人”后代的“安图人” ,生活在距今 2 .6万年以前。进入有史记载以后 ,箕族、古朝鲜族、秽族、貊族、夫余族、高句丽族、沃沮族、肃慎族、挹娄族、真番族、发族、勿吉族、族…  相似文献   

15.
论大溪文化与其它原始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据碳14测定的数据,大溪文化距今已有5700至5200年左右的历史。它略晚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早于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而与苏鲁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年代接近。根据目前发现的情况看,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的长江沿岸。分布的大致范围是,西至川东的巫山县,东到湖北的监利,北达荆门的汉水以南,南抵湘北洞  相似文献   

16.
大溪文化遗址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洞庭湖沿岸,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类型。自五十年代始,经过科学发掘,在众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骨、石、陶器,为今天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李文杰先生将大溪文化分为南北两个类型,即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沮、漳河两岸的关庙山类型(北)和分布在洞庭湖沿岸的汤家岗类型(南)。笔者同意这个分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考古学界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主要焦点是一些同志认为屈家岭文化是从大溪文化发展来的,也有些同志则认为屈家岭文化不是从大溪文化发展而来,它与大溪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还有些同志认为屈家岭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笔者根据已发表的部分有关资料和近几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就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关系的讨论中涉及到的某些问题,谈点个人一些不成熟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湖北湖南在长江三峡两岸,江汉平原西南部,洞庭湖北岸又陆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大溪文化遗址.经过试掘和正式发掘的有十多处,发表了一批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展了一些综合性和专题性的研究.如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的关系,大溪文化社会性质,大溪文化分期等.其中对大溪文化分期问题有几种不同意见,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有林向同志的三期说,何介钧同志的四期说,张之恒同志的五期说.这三种分期意见,不仅有粗分与细分之别,而且各期所归纳的遗址,包涵的内容,文化特征也不近同,甚至对大溪文化性质的认识也有差异.本文想以关庙山遗址分期为基础,与其它大溪文化遗址比较研究,来论述大溪文化分期(主要是从陶器方面分期),并分别对以上三种分期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参加大溪文化分期讨论的一种意见,以求教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19.
裴李岗文化陶器的谱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李岗文化陶器的谱系研究●张江凯以秦岭东侧和太行山南侧的黄河冲积扇西部为中心分布区的裴李岗文化自被发现以来,先后面世的遗迹除约八、九百座墓葬外,还有不少灰坑或窖穴及少数房屋建筑等,伴出文化遗物含陶、石、骨质诸类器具总数亦在千件以上,资料积累可谓相当丰...  相似文献   

20.
鄂西地区大溪文化的去向和屈家岭文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西地区大溪文化的去向和屈家岭文化的来源沈强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是一个重要的考古文化区。七十年代末以来,这个地区的新石器考古研究蓬勃发展,对一系列重要的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经过多年论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