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海经》是上古社会的一部地理书,也是一部神话集。在这部书中,描写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而抗争命运;而他们抗争的结果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导致了抗争主体生命的直接毁灭,他们是失败的英雄,他们的结局充满了悲壮色彩。因此,可以这样说:《山海经》也是一部悲剧。  相似文献   

2.
刘云虹 《民国档案》1998,(4):95-100
北洋政府时期的税制基本上是沿用了清朝后期的旧税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和封建性色彩,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引起商人的不满与反抗。江苏是民族工商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本文以江苏商人为代表,通过考察江苏商人的捐税抗争,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艰难,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谢小芹 《人文地理》2019,34(4):135-142
随着地方社会不断卷入到旅游开发浪潮中,围绕旅游而发生的抗争日渐增多,这里称之为“旅游抗争”。旅游抗争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提出“场域-行动分析”这一新分析视角,破解“结构-制度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两种分析模式内蕴的“行动-结构”、“个人-社会”和“主观-客观”二元困境,将“结构-制度分析”化约为“场域”,具体分为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将“过程-事件分析”化约为“行动”,具体分为行动的策略和一般演化路径。在该理论视角的关注下,本文对贵州西村旅游抗争的缘起、策略、演化路径及后果进行了完整叙事,为抗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重构了二重性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4.
“文革”初期,林彪、江青等人想搞乱军队。一批身居高位的老革命家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同他们展开了面对面的抗争。这场抗争,从1967年1月19日开始,到2月19日为止,就军队要不要稳定,“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老干部该不该统统打倒等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近代中国"反入城"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讲述了林则徐在"反入城"抗争中,从远在万里外的密切关注到晚年归故里后领导抗争的史实,论述了"反入城"抗争的结局及对福州城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转型期社会政策对困难群体的有效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华 《攀登》2004,23(5):72-74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困难群体.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消极影响。必须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和保护.特别是加强社会政策的供给,促使他们由弱变强。其中.社区组织应成为社会政策发挥作用的新的基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近代中国国家政权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抗争,及其在近代中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近代中国国家政权在对帝国主义软弱、妥协的同时,与帝国主义进行了抗争,其中既包括武装抵抗,也包括在谈判和交涉中争取保住一些国家权益。我们不能因为近代中国国家政权对外抗争而否认其与帝国主义的妥协和勾结,但也不能因为其与帝国主义的妥协与勾结而否认它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抗争。近代中国国家政权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与抗争在近代中外关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主要有日常抵抗、依法抗争和以法抗争三种形式。其中以法抗争这种新型的农民维权活动在方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明确的主动性和政治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农民从诉求外部力量的上访请愿向依靠自身组织起来维权的转变,对于中国农村政治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分《简爱》和《藻海无边》两部书女主人公的命运,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现实,以及女性为此所做的抗争,指出追求自由和平等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者们对"压迫问题"的研究逐渐转向更为细致地理解人如何在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内生存。许多研究不再仅仅把底层民众看作是被压迫的受苦人,而是更倾向于考察人们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手中的资源以增强自身力量,并藉以表达自己意见、改善经济处境,或者瓦解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们的企图。受莱拉·阿布·卢格霍特和雪莉·奥特纳的启发,我对学界过分强调"抗争"的问题提出批评,一些学者的研究过分关注寻找抗争者和解释抗争行为,而不是审视权力不公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马拉维政治领域中的表演者为研究焦点,从特定语境出发,对现存的权力网络进行民族志的调查,总结了底层民众应对统治的多种方式:逆来顺受/消极被动、功利性接受、抗争和反叛,并详细分析了民众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藉以讨论权力如何得以协商,尤其是底层民众如何体验和应对统治。  相似文献   

11.
沦陷时期的南京,商贩群体突出的自利性与投机性及其贻害黎民的事实,显示了"灰色地带"说的解释力.知识分子在1940年后发生了或爱国或变节的分化,但大多选择了表面妥协实则尽力维护民族利益的中间路线.底层市民的分化也很严重,介于中间状态的芸芸众生不久便完成从幻想到幻灭再到认清日本殖民统治真面目的转变;在非妥协即牺牲的两难选择面前,他们外表顺服但内心充满仇恨.对后两个群体民族立场的解释,"抗争"论与"灰色地带"说均显不力.其实沦陷区民间社会恰似"致命的暗礁",其中舍生取义的暴力抗争者为灵魂,坚韧不屈的隐性反抗者构成其支柱和脊梁,貌似混沌的中间群体聚成坚实的基座.  相似文献   

12.
孟昭庚 《文史月刊》2008,(10):20-21
“文革”初期,在林彪、“四人帮”一伙风头正健的时候,不但敢于挺身反对、抵制“文革”错误,而且还敢于与毛泽东面对面进行抗争,这在当时的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唯有谭震林一人。  相似文献   

13.
刘刚 《攀登》2011,30(5):30-35
社会稳定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囿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局限在狭小的范围,甚至有些领域被视为研究的禁区。随着改革的日益纵深,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诸如农民因税费负担引发的抗争、工人因下岗失业引发的抗争、业主因权利受损引发的抗争等问题都亟需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为此,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社会稳定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赵赓 《文史精华》2008,(9):34-35
能够在十年浩劫的文革初期,在林彪、"四人帮"一伙风头正健的时候,不但敢于挺身反对、抵制文革错误,而且还敢于与毛泽东面对面进行抗争,这在当时的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唯有谭震林一人。  相似文献   

15.
唐宋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比较完善的时期,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有系统的记述。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救助也是其保障的一部分,在政策、典法、制度等都有涉及,关于残疾人群体救助的措施和方式也是比较完备。这一时期的救助继古开今,为后世的社会救助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救助提供了借鉴,特别是残疾人的救助更是关系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舆论引导的方向正确与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舆论也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等特点,必须从坚持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稳定等角度出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与死神抗争的女大学生文/段铁安“与死神抗衡,与命运奋争,不要求什么辉煌,也不要求什么所有,只要证明自己意志的坚强,只要证明自己并未倒下就行。”“我想:应该让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现在我对生活并不抱怨什么。我的目标是:学完本科4年,拿到学位证书,做一个合...  相似文献   

18.
人与灾害抗争的实录──读《陇县志·自然灾害》陕西省汉中地区地方志办公室郭鹏一部地方志的全部内容,就是记述该区域内人为活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统一的演化过程,也就是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历程。顺应自...  相似文献   

19.
安涛 《史学月刊》2007,1(8):114-119
16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中国步入从传统到近代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到20世纪30年代,朱泾镇在社会、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近代因素,由于30年代农村经济的凋敝,市镇失去了发展原动力,朱泾经济依然是传统经济结构的延续,鲜有突破。可见,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转型不是同步的,社会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艰难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经济一文化双重结构”模式的释义阐述了全球化进程中贫困与东南亚国家民族动乱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贫困不仅指经济贫困,而且还包括文化(广义的文化)贫困。文章认为,在“经济一文化双重结构”模式中,文化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全球化刺激下民族主义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表现,是贫困问题与民族抗争相联系的重要原因;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国家中的贫困与反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围绕文化自主权的民族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