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桂荣 《攀登》2015,(3):138-141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综合展示平台,是城市名片,是重要的社会教育与文化服务机构,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加快城乡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作用。青海省在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同时,需要重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推进青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青海城乡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青海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缩短青海与其他省区发展的差距,提升青海城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共同生活的基本社会群体。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受社会、民族、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拉萨市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城市,藏族和汉族构成了拉萨市人口的主体,相应的,藏族家庭和汉族家庭是拉萨市家庭的主  相似文献   

3.
《攀登》2015,(6)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常态,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出生性别比偏高且居高不下;劳动年龄人口跨过拐点,步入下行通道,劳动力数量比较优势开始下降;流动人口规模空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家庭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人口发展中呈现的新常态,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是解决人口结构性失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环节,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战略;也是适应小康后人民生活要求提高,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和城市功能增强的生活家园建设模式。参考国外有关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科学理论,国内多年来有关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结合各地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现实方式,归纳了新型城市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除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权益给予了保护,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根据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际,加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制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重建后工业化对美国黑人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新 《史学月刊》2003,5(3):109-115
重建后,工业化对美国黑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学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黑人在美国的人口分布,刺激了黑人人口的流动与黑人人口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并促进了黑人新型的社会、经济和家庭结构的形成。工业化为黑人在20世纪的崛起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靠家庭来承担。老人晚年生活好坏,质量高低,不仅与老人们所处的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关,更关键的在儿女的孝顺。传统的“孝”文化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特别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长期实施,农村养老方式应走向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仇方道  朱传耿  刘振 《人文地理》2006,21(6):119-123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从时空尺度视角对沭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业、人口控制、政策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孔翔  陆韬 《人文地理》2010,25(3):153-156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徽州文化是农耕文化繁盛时期遗存的典型地域文化。本文主要结合对徽州地域文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论文认为,自然环境将影响地域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而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则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因此,地域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可以被视为人地相互作用中的关键性链接因素,优化人口结构将有助于区域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海燕 《沧桑》2013,(4):197-200
当前湖南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面临着诸如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适应、人口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均衡、人口流动变迁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为解决这些人口均衡问题,要求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前瞻理论研究,注重人口均衡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设计,加大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1.
苗丽 《满族研究》2017,(1):14-17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涉及了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是高城市化率的辽宁在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加快对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跨地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联系机制和合作机制的功效、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发挥各少数民族协会作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加速文化传播、冲击文化多样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问题;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理论上经历了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初步形成到逐步明确,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工作安排上,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一直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越来越为党和国家所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具体内容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客观上要求突破总体布局原有的框架。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新特征的理论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马龙 《黑龙江史志》2010,(3):167-168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西部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作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青海特有少数民族之一的撒拉族也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这种变迁有其表现在其家庭结构的变化,既体现出家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家庭发展变化的特殊之处。本文以青海省化隆县初麻村为例,对撒拉族家庭结构、功能以及撒拉族家庭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大力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之成为引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彭明瀚 《文物世界》2006,(3):76-78,89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渠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博物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博物馆文化,必须做到如下四点。  相似文献   

16.
肖怡 《神州》2014,(11):37-3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及文化逐步转型,对于艺术发展而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与城乡艺术发展互相促进,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7.
张秀花 《攀登》2013,(1):102-104
近年来,青海省在人口文化传播工作上有许多创新:主要表现在立足省情实际,树立全新的服务发展理念,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从以育龄群众为中心转向了以家庭为中心,服务对象从育龄人群扩大到了家庭所有成员,服务内容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延伸到生育文明、幸福家庭、新风良俗、诚信守法、家庭发展、健康吉祥等促进家庭健康幸福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面对西部大开发给文化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青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新的要求,我省确立了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基础文化。因此,我省群众文化的发展要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即将开始的大发展和青海将开展的跨越式发展及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需要。 一、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名财 《攀登》2008,27(1):85-8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功能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不再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但是,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却仍然相当重要,家庭和谐仍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和谐家庭,要在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家庭和谐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内心修养,把家庭责任感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追求。同时,既要提倡家庭成员基本的伦理关系,又要尊重与理解家庭成员自主的价值追求,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20.
张健 《神州》2012,(6):9-9
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形象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及时传达,计划生育工作者在群众心日中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是发展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生育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新时期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对推进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