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独立评论》(1932—1937)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重要的政论周刊,它是胡适派学人群的言论阵地。近三十年来,尤其是从20世纪末至今,国内对《独立评论》的研究逐步升温,成为研究热点,其研究深度和广度正在逐步展开。《独立评论》蕴涵着极为丰厚的思想资源,这也是众多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最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独立评论》周围的一些自由知识分子,在严重外患的背景下,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逐渐认同国民党而反对共产党;同时本来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立场,自然也使他们对中共进行了许多批评;此外。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中,他们对中共的认识还很难摆脱偏见和错误。具体把握30年代这些自由知识分子对中共的态度,对认识这一群体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政治特征及政治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初,由胡适和他的几个朋友共同创办的同人刊物《独立评论》,在当时享誉全国,于知识界影响甚大。一般略微熟悉中国近代史无人不知。但当年具体管理这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的全部庶务工作(包括校对、付印、收发等事宜)的人,却几乎无人记得。此人即是黎昔非先生。黎先生原是中国公学的学生。他尊师爱友,热忱敬业,对公益事业具有高尚的献身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对于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贤,我们不应让他的名字被埋没。胡适先生当年对黎昔非的工作非常满意,不止一次地在《独立评论》的《编后记》中对他表示感谢之忱。2002年是《独立评论》创刊70周年,又是黎昔非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写此,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独立评论》是30年代以胡适为核心的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政论刊物。该刊以理性的救亡主张和“敬慎”负责的持论态度,在当时的期刊界独树一帜。胡适是《独立评论》的灵魂,身为编辑,他为该刊的成长倾尽了心血。而幕后与胡适密切配合共同承担出版发行工作的,则是他的学生黎昔非。本文试通过对黎昔非从学生到经理人的身份转换,探讨30年代下层知识分子为谋求个人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与上层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经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发表言论、影响时政。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独立评论》两位重要代表人物胡适与蒋廷黻在民主与独裁、如何看待中共这些问题上的歧异,揭示当时中国自由主义摇晃不定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6.
评耿云志先生的《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史学》2 0 0 3年第 1期所刊登的耿云志先生《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 ,明显存在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偏离文章主题与中心 ,意在维护胡适 ;二是以己意曲解、推测史实而为胡适辩解 ;三是有不符合学术规范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一项关于 1 91 0 - 1 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新青年》、《新月》、《独立评论》编辑作者群的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教育背景、党派关系渊源等几个要素的定量统计分析 ,系统、连续地考察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组合与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展演变 ,探讨其一般规律及其成因。这种研究是对目前通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下相关问题解释体系的一种补充。本文的分析和结论带有尝试的性质。笔者真诚地希望能够得到各界同仁的批评和帮助。(一 )三个比较分析样本的确定一、关于三个分析样本的几点说明。本文三…  相似文献   

8.
彭进 《神州》2012,(4):6-6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政论性刊物之一,它所关注的基本上是当时国家、社会所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一些有识之士借《独立评论》猛烈抨击中国旧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建议,这些建议为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现状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论性刊物之一,它所关注的基本上是当时国家,社会所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一些有识之士借《独立评论》猛烈抨击中国旧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建议,这些建议为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是"战"还是"和"?这一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知识界也不例外。概而言之,《东方杂志》学人主战,《独立评论》学人主和。《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之所以对九一八事变后"战"与"和"的抉择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国联及国际法的认识不同、对中日两国实力的认识不同以及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同。但,无论是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还是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都是爱国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他们之所以主"战"或主"和",主要是出于各自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认识,与他们主观上是爱国还是卖国无关,主战或主和也许有认识上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决无主观上的爱国与卖国之别。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和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主"战"和主"和"的原因,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错误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周雷鸣 《安徽史学》2005,(4):104-107,86
本文论述了陈独秀与光复会的密切关系:光复会成立前,陈独秀参加了与光复会有渊源关系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等组织,结识了后来光复会的重要人物蔡元培、刘光汉等人.光复会成立时,陈独秀身在上海,加入其中.光复会成立后,陈独秀邀请刘师培等光复会员赴芜湖安徽公学等校执教,光复会在芜湖得到迅速发展,又组织岳王会,该会成为光复会的外围组织;陈独秀还参与光复会员吴樾暗杀五大臣的策划,与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发起组织亚洲和亲会.  相似文献   

12.
王应宪 《史学史研究》2012,(2):92-96,116
上海图书馆所藏贝琪稿本《吴学甄微》承袭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诸家论说,以人为纲,以学为纬,注重学者的授受源流、学术特质以及与吴派的相关度,考察吴派经学的源流变迁与盛衰之迹,是吴学系谱的专论之作。书末有章太炎、金天羽、陈衍诸家跋语,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金文王称的研究始于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其后张政烺作《■王簋簋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对王氏理论加以修正。本文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检讨了金文中记录的殷代至战国各个时期的王称,将其归纳为“时王生称”、“时王美称”、“时王别称”、“在野王称”等四种。其中“时王别称”系由作者首次提出,该文具体考证了西周金文中的周王、成周王、豐王、畢王、幽王分别是文王、成王、西周早期某王、懿王、孝王的别称,它们都是以都城或重要驻地命名的。命名别称可能是西周诸王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劉經富 《中华文史论丛》2012,(2):385-394,401,402
近年發現的陳三立早年未刊《文稿》有多條范當世的評語。范氏認爲陳三立的古文創作成就可以上接曾國藩、張裕釗、吴汝綸、王闓運。范當世在評點《文稿》後曾致函陳三立,這封佚函爲我們了解范當世評點陳三立《文稿》的情况和《文稿》的版本流傳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班固的“周室观”,是在两汉之际汉之德属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班固有选择地接受了刘歆五行相生的德运观念,将汉的建立看作是对周的代嬗,从而形成了尊崇周室并将之看作是汉室兴盛标准的“周室观”。班固的”周室观”不仅表现在《汉书》的写作中,而且是《两都赋》中坚持东都的一个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繁昌汤家山西周墓是一座高等级的吴国墓葬。通过对长江下游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墓葬的等级规模和出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汤家山西周墓与丹徒烟墩山、荞麦山西周墓和北山顶、青龙山春秋墓属同一等级的墓葬,皆为吴王之墓;根据汤家山西周墓主身份和墓地位置推测,《左传》记载的"鸠兹"应为西周晚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7.
在吴文化研究中,吴文化发源于太湖地区还是宁镇地区,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学者根据太湖与宁镇地区印纹陶某些特征的一致,认为西周后期两地区的文化面貌已“融为一体”,并以此作为吴国由宁镇地区东进到太湖地区的论据。笔者认为全面准确认识太湖地区周代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8.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与成像分析后发现:陈璋圆壶的组成构件有26个,而非最初考古报告表述的19个,分三个部分合成;吴王僚剑的剑体腐蚀严重,剑上铭文为铸造而并非后刻;春秋青铜盘修复前的状态清晰可见。由此说明,CT技术在研究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鉴定青铜器真伪、检验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等三个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贵州政治地位凸显,大批重要、知名人士涌入贵州。本文介绍十位贵州合作人物,八人有留学背景。周诒春是原清华学校校长、清华大学奠基人;于树德是最早期的共产党人、中国合作事业先驱、合作泰斗;陈筑山原是北京法政大学校长,平教会重要人物;章元善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慈善机构华洋义赈会创始人之一;董希文是著名画家,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贵州八年合作事业稳定了大后方,支持了抗战,改善了民生,转变了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