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藏简《尹诰》篇是失传了的《咸有一德》,但不是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非常重要,其内容目前可以基本疏通。由其内容来看,其中已经有建立在"君权天授"、"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民本思想,这是孟子思想的源头。从其内容上也可以说明清华简《尹诰》篇不伪,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则确系伪书。  相似文献   

3.
刘洪涛 《考古与文物》2013,(1):102-108,11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释文十分精审,但偶尔也有释写不准确之处,例如本文所讨论的“鬼”、“害”、“惠”、“(器)”四字.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理者在写释文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古文字的形体特点.本文想藉此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释写古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形体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1998年公布的郭店简《成之闻之》简30有一个字,旧皆不得其解,经过与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简1的一个字相对比,郭店简的那个字可隶定为"",读为"贵",是"贵重"之意。这是利用清华简考释旧未能释出的古文字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刘信芳 《文博》2020,(2):66-68
1.简文"朝夕斗阋"犹《诗》"兄弟阋于墙",谓郑国庙食继承人诸公子之争斗;2."武彻庄功",彻、功互文,盖先王治理疆界之彻,开疆拓土之功;3."牢鼠不能同穴","牢鼠"谓食牢之鼠,句谓参与争夺的公子王孙不能"同穴";4.《汉书》"鼠不容穴"以旧注"坐衔窭数自妨,故不得入穴"为确诂,简文"牢鼠不能同穴"与《汉书》"鼠不容穴"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出土文献与传统经典,对清华简《皇门》篇一些重要史事、观念进行论证、阐释:周公当政时尚有遗老,而非"蔑有耆耇虑事"。周公重视"明",提出明德、明刑,反映他重人文精神。"大门宗子"简称门子,是指贵族的嫡子。门子勤于王家,先祖"俾服在家",这涉及孝道与祭祀。"小民"指普通老百姓。"戎兵能兴"指周人认为先修身进德,以膺天命,就能消灭暴政。周人提出明德慎武的军事观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保训》疑啎举例(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训》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最早公布的一篇,引起学界热烈讨论。然相关释读尚存疑啎,未有定谳。其中简1"自■水"的"■"即"溃",当读作"頮"为宜,或作"沬"、"靧",训洗面。简2所见"■",似相当于《尚书·顾命》的"渐"。简7所见"三降之德",亦聚讼纷纭。"三降"的行为主体是虞舜,时间在其"受厥绪"之前。文献称虞舜"三徙成国",正是其"三降之德"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由《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释读金文的三则札记组成,认为史墙盘铭文中的"渊哲康王,■尹亿疆",应该释读为"渊哲康王,允尹亿疆"。大盂鼎铭文中"酉(酒)无敢■"的"■"字应该如王国维认为是"?"字的异体,读为"酖",训为沉溺、迷恋,典籍亦作"湛"。家父盘的自名应该为"监"。  相似文献   

9.
程浩 《文献》2020,(1):20-32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边父,从人物行迹与名字关系来看,或即庄公时期的重臣公子吕。《郑文公问太伯》中的太伯,行辈为文公叔伯、身份为小宗宗主,比照史料对郑国前期公族的记载,其人为公子吕之孙、公孙阏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公孙阏、太伯以及同篇的堵之俞弥一脉,皆因公孙阏之字"子堵"而为郑国堵氏。《良臣》、《子产》中的周之遗老与子产师辅,也大都见于文献。"桑丘仲文"或为"乘丘仲文"之讹,乃是以鲁地乘丘为氏。"杜逝"即"杜泄",曾为鲁叔孙氏之宰。"子剌"虽未见于经传,但从近出的青铜器铭文来看,其为郑庄公之裔孙,同时也是郑国列氏的先祖。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祝辞》中记述了三则以弓名为标识的祝诵之辞,以及与念诵祝辞相配合的射箭姿势,反映了战国时期弓的种类与使用情况。通过对简文的考释,可知《祝辞》中所言三弓可对应于《周礼·夏官·司弓矢》中的六弓,其命名依据是弓的形制、功能。所用之弓及使用目的不同,射姿也有区别,射姿包括站位、引弦手位和承抚手位,简文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述不仅说明了弓的类型,也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射箭技巧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尚书》、《逸周书》和佚书20多篇,其中清华简《金縢》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从清华简来看,现在不能证明,也不能反对孔子编百篇《尚书》之说。但是清华简足以说明东晋以后的古文《尚书》没有历史根据。清华简中,《尹诰》、《尹至》篇有很多的用词和语法同今文《尚书》中的《夏书》和《商书》是一样的。清华简里没有《尚书》和《逸周书》的差别,因此我们对《逸周书》里面若干篇书的估价,还应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之《脉书》、《算数书》释文部分的商榷,共20条,提出了不同的考释意见。  相似文献   

13.
战国楚、秦简公文书在人名记写上都表现出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包山楚简》公文书人名记写包括某地之人+姓名、某人之人+姓名、某官+姓名、某族+名、某人之子+名、某人之奴、某王之+名、某客+姓名、单称官职、单称封号诸种形式。不同的记名方式区分了个体,同时进行了社会分类。楚简公文人名记写有省略情形,包括省略属地信息、省略姓氏、案件审理者自署名的省略和无规律省略。楚简中还有提示人名的符号。楚简公文记名对多数人都记姓和名,秦简则多记名而不称姓,只在特殊情况下另外加姓作为补充。楚简人名记写习惯可能承自周人制度,与秦简相比,更有利于达到识别个体的目的,以及保证公文作为行政工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王连龙 《考古》2012,(3):70-73
慈利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南慈利县城关石板村36号战国墓,数量约有1000支,约20000余字[1]。据整理者介绍,部分简文内容可与《国语·吴语》、《逸周书·大武》等传世文献对勘。其中,《大武》篇有两种写本,一种字体工整方正,很像后来的古隶;一种结构随意,略显潦草[2]。《大武》为先秦兵家  相似文献   

15.
西方汉学家在研究郭店楚简时,注重相关学科先进理论和模式的运用,注意从理论的角度上探讨出土简帛整理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这与国内学术界重视实证的传统不同。郭店楚简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化的重要代表,研究西方汉学界对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中西化的认识,促进中西化的交流。比较西方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在研究郭店楚简上的差异,亦有助于中西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试论张家山汉简《收律》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张家山汉简《收律》为基础,结合睡虎地秦简和《二年律令》中其它各篇的记载,重点讨论了男性犯罪时免收的对象、女性犯罪是否收夫、以及收的前提中为什么将“罪人完城旦、鬼薪以上,及坐奸腐者”并列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尧舜禹禅让的事迹,见于春秋以前的史籍,并非出自战国的某家之言;孔子虽讲到尧舜禹禅让,但实际并未提倡实行禅让;郭店简《唐虞之道》与上博简《容成氏》、《子羔》篇,皆为战国儒家后学所作;尧舜禹禅让传说是三代以前存在不同于后世之世袭制的权力继承制的反映,不能视为战国诸子为了宣扬自己的社会理想编造的故事;中国古史传说与西方学者关于古代社会研究结论的吻合,证明人类古代社会的发育是有其共同规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