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建筑是城乡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普查认定工作对于构建保护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朝阳市历史建筑普查工作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类型学、演绎等研究方法,一方面,探索出一套“谋定后动—靶向锁定—共谋共建——摸清家底”的全流程历史建筑普查的技术方法,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另一方面,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分析普查对象的聚集性特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划定,注重历史建筑与历史城区、历史村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对全域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保护规划的调研方法、潜在保护对象的盘点与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理念、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认为历史化街区的保护要树立城市现代化的正确理念,注意保护内容的层次性,要探索物保护的新方式,充分利用历史化街区展示和传承名城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连晨曦 《黑龙江史志》2013,(17):261-262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保护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经历了以房地产开发方案为主的改造过程、以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的整体修缮保护以及创建社区博物馆的发展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保护历程的考察,从三种不同的开发保护方案中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成志芬  周尚意 《人文地理》2021,36(2):127-135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建筑实体要素保护好,蕴含文化意义传承差的现象.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将街区作为景观,分析建筑使用形式和使用者变化后,景观意义的传承情况.本文以北京西四历史文化街区为景观对象,采用表征、非表征理论,调查当地居民对建筑实体体现意义的理解,及其具身的、实践的文化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该区表征文化主要是...  相似文献   

5.
李山石  刘家明 《人文地理》2013,28(1):135-140
本文以南锣鼓巷为例,剖析了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改造与提升方式。分析结果显示:在历史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改造与提升方式,二者关系密切,互利共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以不破坏历史街区风貌为前提,主要应该注意开店位置、扰民现象、墙体的颜色、门窗的颜色及质地、遮阳棚放置、空调等、灯光强度等因素;发展本地文化为主要创意来源的文化创意产业是避免"千城一面"的绝佳途径,不仅可以传承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传统,还可以有效避免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抄袭和复制。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制定方法,在我国实践中,起始于文物保护方法与城市规划中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法的结合。在保护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又逐渐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到对地方遗产地精神的理解,对活态文化的保护和对本地社会网络的关注。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个案的操作中,体现了多方向的探索,也有由于认识不足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拟对历史街区保护的中国语境进行简要的梳理,并介绍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中出现的一些有益探索方向,以期为历史街区保护中新共识的形成尽涓滴之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静  陆林 《人文地理》2010,25(2):70-73
文章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城市文化街区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务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文化街区的主要功能,认为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实质是一个不断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动态螺旋式发展过程;探讨了城市文化街区的功能演化机制,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旅游发展、文化发展是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的三大外部影响因素。认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导入文化街区,是引导街区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毛丽红 《丝绸之路》2012,(8):102-103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鲍懿喜 《人文地理》2012,27(4):49-53
历史文化街区是个极具"空间特性"的场所,它以历史文化氛围为其最丰富的特质,显现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多层内在价值,并通过一系列现代商业业态的调整、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感与场所感,在体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延续城市文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性与其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街区及城市空间意识形态的脉络,从街区具有的同构历史感与地域性、复兴市井文化、构建与折射社会关系等几个空间特性出发,试图论证不论是在物质性的环境空间层面还是关系性的社会空间层面,历史文化街区都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空间氛围中积极创造着丰富的文脉意义,从而具有了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0.
冯玲 《文物世界》2014,(1):60-63
一、古城格局 孝义市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孝义古城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孝义古城以其历史悠久、格局完整、遗产真实、规模宏大,在山西省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保护、利用好孝义古城既是孝义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抓手之一,也是山西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孝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相似文献   

11.
贵州文史资料是一座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是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提供参考服务的又一地方文献类型。面对篇幅繁多、内容庞杂的大量文献,如何开发利用其中的史料价值,对文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建立多种检索渠道的数据库,是使文史资料得以长久保存和开发利用的最佳选择和最终归属。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骊明 《人文地理》2002,17(5):25-28
首先将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放置在中国和世界性文化保护的背景下进行评价,提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西安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文章从城市个性保持和古都特色塑造的角度,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定位、存在的矛盾、重点课题、政策环境等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物古迹是过去文化的载体,文化既是不同人们共同体在特定时空中适应环境与社会的结晶,也是人类曾经的生存可能性的记录,因此,文化遗产是发展的智慧资源而非包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物与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提高的过程,经历了由古玩、文物到全民性的文化遗产自觉的演变。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及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开的选择,也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古今中外文化大会面时代人类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前提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陕西唐十八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红记 《人文地理》2011,26(5):148-152
陕西关中唐十八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营建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历史、文学、美术、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价值。目前陕西的个别县域只对部分帝王陵墓进行了开发,割裂了唐陵文化的整体性。本文通过对唐十八陵的分布地域、文化资源特征的论述,分析了其产品知识性强、市场结构不均衡等内容,指出了唐十八陵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营销模式滞后,游客回头率低;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等系列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唐十八陵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可以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脉络,也是评价该地区文化深度与厚度的要素之一。对待历史功能在现代社会发生了一些转变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还是改善开发是学界引发广泛讨论的论题。而冻结与封存并不能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尽管茶马古道的部分历史功能已经消逝或改变,但其在过去近20年问已经以一个文化标签的形式进入了大众文化视域,成为一个区域形象符号。树立品牌建设观念,遵循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规律进行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是此类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discussion about the frequent statement that culture is a marginal area in politics. It proceed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and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turn” and its possible consequences for cultural democracy. Then there follows a reflection on the potential power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fter these introductory sections I present and discuss what I call five “democracy dimensions” of cultural policy: norms and ideologies;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gents and interests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access to and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lif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culture may mobilise huge masses of people in political actions but this is unlikely to happen in Western European democracies where culture in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has been privatised and isolated from big politics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fic sphere with its own structures, norms, logics and discourses. It is questionable if cultural policies will be more democratic under the reign of global capitalism and new liberalism. “The cultural turn” is an ambivalent phenomenon which cannot by itself bring about more cultural democracy. The future of cultural democracy cannot be decided for by cultural life or the cultural policy system themselves, it is dependent on what will happen to democracy as a total political system, of which cultural policy is only a small part.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与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历史文化城镇的形象构成有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考虑自然环境特点的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应遵循尊重和顺应自然的亲和原则,将自然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以及将城镇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统一考虑的整体性原则。同时要高度关注自然环境在城镇理念形象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在城镇视觉形象设计中,要注重城乡景观协调的整体效果,反映其田园山水城镇特色;注重三维景观效果;注重视觉体验的心理特点分析,组织景观层次系列;注重对城镇建筑色彩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