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诺 《黑龙江史志》2012,(15):69-70
图书馆是人类的知识宝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收集、获取、利用和创新将成为贯穿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如何运用好知识管理,并进一步创新图书馆管理工作,已成为关系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资源,在人类不断地创新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图书馆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正向着知识服务时代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科技创新介绍,使我们获取进行创新的方法和能力,逐步提高我们进行全面创新的能力,促进我国知识创新快速发展,适应快速的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本文论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分析了当前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以及管理创新的目的和内容,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是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社会机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图书馆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瓶颈期,传统的服务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了,所以图书馆服务业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创新服务。结合实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不断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必须永远保持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及创新的实践行动。图书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也是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发展的前提。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脚步,每一次社会飞跃式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二十一世纪以后,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乃至普通大众的生活习惯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档案工作应当如何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档案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以档案工作的创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向阳 《神州》2012,(9):267-267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实力、最受欢迎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指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各行各业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和管理人员而言,如何改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读危机?如何解决学生读者的大量流失?如何改变文献资料束之高阁的命运,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人类文化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中心,图书馆展现出新的姿态——复合图书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图书馆员,也需要重新定位,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角色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这源于现代图书馆管理改革的实际需要,也是创新和发展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知识管理实践基本要素出发,对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内涵、特征以及原则进行了分析,对创新改革现代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并分析未来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指导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淑君 《攀登》2006,25(5):171-17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知识和信息存贮的单位,其所担负的各项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文章阐述了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希汉 《攀登》2008,27(1):39-42
“四个尊重”是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尊重知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奈件,尊重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保证,尊重创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创造阶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才资源(人力资本)成为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特别是创造型人才并发挥其创新作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的根源和保证。创造阶层理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发现了新道路。创造阶层的兴起将深刻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应当采取措施兴起创造阶层。城市可以通过规划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加城市便利性,通过制度创新扩展人的自由、提供创新的制度环境,而积累人力资本特别是兴起创造阶层,从根本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Historical Science Studies Today. Thoughts about a History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oretical and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es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science studies, while focus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It argues that a straightforward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society into the past has to be pursued with care, favorably with an extraction of some analytical key concepts. This extraction is termed ‘decontextualization’ while a second approach, ‘contextualization’, i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in its own time, namel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latter approach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a history of science studies, especially a history of the concepts explaining and constituting the knowledge society itself.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o study the operative concepts of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processes of science, economy, technology, and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5.
张省 《人文地理》2017,32(4):102-107
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将多维邻近整合到统一的研究框架,分析地理邻近对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地理邻近是多维邻近的第一维,其他邻近都是在地理邻近的影响下作用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社会邻近虽然正向作用于技术邻近和关系邻近,但是不能间接通过技术邻近和关系邻近正向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制度邻近和关系邻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很显著。为了实现科技资源优化聚集,有必要加快制度、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Re-categorizing innovation policy according to broad-based innov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lays the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broad-based innovation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innovation policy. The concept of broad-based innovation and its use in policy documents is discussed,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such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re-categorization of mod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scribe the need to more consistently consider and include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innovation policy. The study seeks to outline a novel theoretical structure that bridges a number of separate subfields in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differential innovation puzzle. The study contributes by providing this nov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utur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何颖  田宪臣 《攀登》2011,30(1):37-40
制度创新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为,制度的本质在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公正性,当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时,制度就可能发生变迁,只有通过制度将利益关系调整至均衡状态时,制度才有可能重新处于均衡状态。制度正是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实现社会价值合理性分配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只有不断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孙飞翔  吕拉昌 《人文地理》2021,36(3):97-107
城市空间特征与创新的关系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论文构建了城市紧凑度与城市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研究假设,并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空间单元,从密度、土地混合利用、街道连通性和交通通达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紧凑度指数,对2010年中国城市紧凑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中国城市紧凑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  相似文献   

19.
立足现实高于现实--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江泽民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并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 ,就创新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 ,内容涉及有关创新的意义、动因、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及创新精神等 ,深刻地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内涵。这一系列论述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 ,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同时因其科学地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从江泽民构建创新思想的立足基点以及其创新思想的内涵、理论价值等方面 ,都反映出一个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既立足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20.
The knowledge base concept in the past was often applied in its “pure form”, i.e. it was assumed that there are dominant knowledge bases in particular sectors and firms shaping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processes and related networks. For “analytical sectors” such as biotech,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odified knowledge generated by universities and R&D organizations is the key for innovation, whereas “synthetic sectors” such as machinery innovate more incrementally by recombining existing knowledge often drawn from suppliers or service firms. Empirical literature has partly confirmed these patters, but also shown more complex knowledge processes. More recently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knowledge bases might enhanc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firms. For example in “analytical sectors”, firms might benefit not just from new and basic knowledge generated by research, but also from recombining existing and applied knowledge or by drawing on symbolic knowledge. Combinatorial knowledge bases might also be relevant for “synthetic” and “symbolic sectors”, but in different for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or the ICT sector in regions of Austria if the reliance on combinatorial knowledge leads to a bette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the use of more narrow knowledge b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