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些改名,不仅反映了改名者的志向,也彰显了他们的学问。晚清民国时期,江山板荡,国事日衰。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救亡、为图强不懈奋斗,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使人铭记。单看这些民国精英的名字,就令人热血沸腾,  相似文献   

2.
清官王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任东北筹边使时说过:“清代东省两循吏。一为黑龙江民政使赵渊,一则王瑚。”古称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吏为循吏。王瑚,字铁珊,河北定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任依兰道尹,为官四年,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广为百姓称道。  相似文献   

3.
正1963年到1966年5月,党中央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所以也叫"四清"运动。这个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在一些地方运动出现了偏差。1965年初秋,为了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健康发展,山西省委常务书记王大任带领有50多人参加的工作队到姚村蹲点,了  相似文献   

4.
1937年11月底,20多位西方人毅然留居危城南京,其中15人自发组织成立了南京安全区(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德国商人约翰·拉贝被推举为主席。他们以人道主义精神,救助了20多万中国难民,保护了安全区内的房屋财产免遭火灾。拉贝将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留下了日军大屠杀的铁证。日军在南京的滔天罪行使拉贝万分震惊,南京人民的鲜血也使拉贝看清了侵略战争的本质。这一时期的恐怖经历使拉贝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根据档案资料及“拉贝日记”,对拉贝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行为及这段经历对其思想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四清"运动是1963年至1965年在全国城乡展开的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于在农村开展的社教运动包括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务,所以将其称为"四清"运动。"四清"运动在后期转化为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故前者又称"小四清",后者称"大四清"。1964年10月,南京大学的师生积极响应中央通知,文史哲3个系61、62级全体学生和部分教师、机关干部组成了470人  相似文献   

6.
德清窑略论     
一德清窑的发现与确立德清窑址在史书中无载,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小山富士夫首次对位于德清老县城城关镇(现为乾元镇)的几处窑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集了部分标本。小山富士夫在《支那青瓷史稿》越州古窑址下有德清古窑条,但并没有提出德清窑的概念,也没有认识到德清窑址与宁绍一带越窑的区别。20世纪50年代,因工程建设等原因,汪扬  相似文献   

7.
晚清士大夫对古埃及史有着浓厚兴趣,就纪年方面,他们把古埃及年代与先秦纪年接榫,在书写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林则徐在书写埃及史时故意不用武则天纪年。就物质层面,晚清士人对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特别关注。就典籍层面,晚清士人被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人误导,误以为承载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阿拉伯人焚烧,从而对阿拉伯人口诛笔伐。就文明层面,晚清士人在埃及文明哺育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将拉克伯里"中国人种西来说"进行改造,构建出埃及文明源于中国的说法,这样的西学中源循环说为晚清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唐才常、王树楠等人认为西方文明实际上最早发端于中国,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  相似文献   

8.
王长江 《神州》2012,(24):83-83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后,  相似文献   

9.
<正>教案是晚清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参与此类事件交涉的外国使领中,阿礼国(Rutherford Alock,1809~1897)格外引人注目。阿礼国,英国外交官,1844年11月至1858年12月先后任英国驻厦门、福州、上海和广州领事;1859年至1865年任驻日公使;1865年12月7日至1869年11月1日任驻华公使。阿礼国是晚清列强来华使领中较早干涉教案的人。  相似文献   

10.
昊镕 《湖南文史》2012,(9):61-61
20世纪6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衬: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使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针对如何认识这一危局以及怎样化解,党中央高层出现了意见分歧,导致毛泽东在八腾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决定在全圜范围内展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发展到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这场运动从1963年一直持续到1964年,其间发生了诸多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企业从官办管理方式到商办管理方式的嬗变是多元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结果。正是这种转换使晚清企业管理方式迈进了近代化的门槛,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由于晚清企业管理方式的产生是对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直接嫁接,势必造成企业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不足的影响,这就为后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2.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是清乾隆时期,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而成的。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青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3.
王岩 《文物世界》2010,(5):65-68
<正>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旧社会,婚姻制度极不合理,封建礼教缠绕着人们的思想,使人深受其害,妇女更是成了牺牲品。"女子无才便是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妇女的一生只能是嫁人、生儿育女、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而已。明、清以来直至民国年间是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婚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北京的朝鲜使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 ,朝鲜与中国是地理位置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邻邦。清代 ,朝鲜派往中国的官方使团络绎不绝。清入关前 ,朝鲜定期派遣冬至、正朝、圣节、岁币 (亦称年贡 )等四行 ,清顺治二年 (1 645) ,此四行并为冬至使。此外 ,还有谢恩、奏请、辩诬、陈奏、进贺、问安、进香、告讣等多种名目。① 派遣使团 ,是朝鲜人员往来清朝的唯一渠道 ,主要使臣是正使、副使和书状官 ,称为“三使”。绝大部分随员都是公务人员 ,但也有少数具有一定身份的知识人由于与三使有特殊关系参加使团 ,以私人参观访问为目的 ,并不担负官方任务 ,比较出名的有 1 71 2年访华…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的統治階級当中除頑固派、洋务派、改良派以外,还有清議派一种人,当時叫做“清流党”,像張佩綸、張之洞、陈宝琛、吳大澂、鄧承修、宝廷、黄体芳等都屬於这一派,当然这些人也不可以截然划分为清議派,譬如張之洞就是清議派兼洋务派,吴大澂又是湘系兼洋务派,張佩綸接近頑固派,黃体芳接近改良派,不过他們都是八股士人,大多數是漢族知識分子,也有極少數的满族知識分子像清宗室宝廷。  相似文献   

16.
长沙王叶     
王先谦、叶德辉均为晚清湖南著名学者。二人同宗汉学,共同致力于振兴湖南经学的事业。二人之间的交往及其纷争,既体现了湖湘汉学的一般特点,又显示出地域文化的微妙差别。  相似文献   

17.
<正>朱氏石牌坊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西35里的阳武村,原有三座,现存两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武访畴为其母朱氏所建之节孝牌坊。现存两座牌坊均为石灰岩雕造,村内的主坊通高10.54米,通面阔15米,正面比例为三比二,给人  相似文献   

18.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晚清政府经历了一次次的列强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的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的走向崩溃。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晴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西方列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清政府软弱无能,战备腐败松弛,丧权辱国,使很多人的思想文化信仰全面崩塌,也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充分认清了自己和国家现状。  相似文献   

19.
陈涴 《史学集刊》2002,(2):41-46
南汉山城之战是中韩(朝)关系史上一次大的战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这次战役,于研究中韩(朝)关系史、清史、边疆史等关系甚大。从性质上看,这次战役是朝鲜抵御邻国边疆少数民族入侵的反侵略战争,不过,特别应当明确,交战的朝、清双方的矛盾以至引发战争之焦点是朝、明关系,清要求朝鲜背明而臣属自己,朝鲜则坚持与明友好而不承认清,当时明廷作为中央政权无疑是中国国家的代表.所以,这次战役从国家角度而论,不是中、朝两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而正是两国为维护长期友好的国际关系所进行的正义战争.这次大战的结果使对敌的明、清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使原来朝、明联合抗清的格局改变成了朝、清联合对明的格局,从而对中国内战战略形势的改变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辽人”是明代东北地区的汉族区域群体,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具有边疆特点的社会性格。后金进入辽东后,“辽人”有抗、殉、降、逃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他们的复杂心态。清太祖晚年民族矛盾激化,“辽人”奋起抵抗,组成“岛兵”与“关宁辽军”两大军事集团,“辽军”遂成为抗金(清)主力。清太宗即位后,明、清双方展开了对“辽人”与“辽军”的争夺。清太宗调整民族政策,改善汉族待遇,并以军事胜利为后盾,重用、“思养”汉宫为政治号召,积极争取“辽军”,效果显,终于化顽敌为羽翼,大批“辽人”加入清军,为清朝开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