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银锭是中国特有的货币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间退出流通领域,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银锭历代相沿,多由民间自由铸造或熔化,必然产生地区和炉房间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工艺技术。其造型各异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银锭上的铭文记录了与银锭铸造、发行、检验有关的机构、职官、铸匠等内容,反映了银锭在各历史时期在货币、经济中的地位,使银锭除其本身的金属价  相似文献   

2.
文汉宇 《中国钱币》2010,(3):30-30,33
清代各省银锭中,以四川银锭铭文最为丰富多彩,版式繁复。银锭作为清代政府赋税收入、财政开支和商业流通的主要货币,川锭的铭文展现的历史人文信息脱离不了商号、银号(匠)、帝号、年号、地名、税种(用途)、征税机构等范畴,即便有如“国宝源流”、“裕国通商”等特殊意义的铭文,也与商贸交易、财货流通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金华 《中国钱币》2013,(3):5-14,I0004
银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贵金属货币,自唐以降即行铸造使用,并在明中期至民国早期成为我国流通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曾达到鼎盛。作为一种称量货币,银锭的成色或纯含银量是其最重要的指标,宋以后的银锭常常被冠以某种称谓以表示其成色高下,诸如真花银、金花银、足色、足纹、水丝、细丝、粗丝、十足色、十足纹……等等,名目之多,不胜枚举。但纵观古代银锭铸造史,始终无统一的成色标准。因此,我国古代银锭的成色到底几何,还待科学分析的数据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锭 (铤 )有悠久的历史 ,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文化。近年来 ,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 ,内地的收藏者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 ,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银锭成为我国流通货币后 ,就出现了银锭伪品、半伪品。当时造伪的重点在于银的成色、重量 ,而现今 ,当银锭成为收藏品与历史文化研究的艺术品后 ,银锭的成色、重量已不是价值重点 ,银锭造伪的重点是银锭的铸造时期、铸造工艺、铸造地、银锭用途等。造伪一般采用在旧铸银锭上后加铭文和用纯银后铸假锭两种手法。但由于银锭的浇铸…  相似文献   

6.
清代,白银是主要货币之一,清政府的收入、支出、储备绝大部分使用白银。由于我国白银流通历代相沿,都由民间自由熔铸银锭,不像铜钱熔铸由国家统一管理,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砝颇有差异,造成了许多复杂问题。而白银流通中的混乱情况,既使官吏役胥有机可趁,苛剥百姓,也给清政府严密财政制度带来一些困难。本专题史料选自  相似文献   

7.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8.
金代不仅广泛使用纸币,而且更普遍流通白银。金代银锭形制与南宋基本相同,一般五十两重。一两银锭可兑换铜钱两贯。起初每贯值铜钱千枚,大定二十年(1180)又规定官私用钱皆以八十为百,遂为定制。并且银锭上也标有银钱兑换值的铭文。根据铭文,金代银锭可分为贡银、税银、盐司银和地金银四种。贡银在唐宋曾分为进奉银与上供银两种。从1978年北京出土“邠州进奉正隆二年”银锭可知金代也有进奉银。另外,《中国山西历代货币》录有“潞州黎城和买”银锭一件,“和买”表明金代不仅沿袭唐宋“和籴制”,而且将和条所得折成白银并铸…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银锭是中国传统货币的独特品种,因其价值高、存世少,博物馆和收藏界都难得一见。近年来,由于收藏热潮的持续升温,银锭货币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银锭造假也日渐猖獗,各大钱币拍卖会、收藏品网站、古玩市场假银锭充斥,严重干扰了博物馆的银锭征集和社会收藏活动。其中,水坑银锭更是银锭造假的重灾区。水坑银锭是一类特殊  相似文献   

10.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金)、或白(银)、或赤(铜)、或钱、或布、或龟、贝。"①唐代"绢帛作为法定的货币",②宋代的铁钱和世界上流通最早的纸币"交子",明代的钱币有银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自唐以降银锭(铤)即进入货币领域,由于其价值大、器型多,几乎代代都有伪作。近年来,由于收藏品市场伪造风气盛行,银锭造假也渐猖獗,且仿真水平越来越高,给古代银锭的研究和收藏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古代银锭之真伪鉴定进行科学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小萍 《中国钱币》2012,(4):16-27,10
在存世众多的清代银锭中,钤有厘金字样的银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类型多样,名称各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彩九)。本文试图通过对存世的众多厘金银锭形态的观察和比对,从社会经济税制的角度考察,对各类厘金银锭的种类、征收机构、铸造特色、地域特点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求清代白银货币在厘金征收过程中所承担的货币职能。  相似文献   

13.
<正>《陕西银锭》作者李炯先生是陕西榆林本乡本土的银锭收藏、研究者,他用十年时间,收藏了六百余种陕西银锭。通过大量实物藏品的比对分析,作者首次提出建构陕西银锭分类学研究,将陕西银锭分类为:五十两船形银锭、官铸银锭、商铸银锭、外省陕槽、陕西异形银锭、存疑待考银锭六大类,全面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陕西省白银货币的通行现状,  相似文献   

14.
继1996年出版《晚清传奇货币——云南牌坊锭考》和1999年出版《滇银图鉴》二书之后,戴学文先生又完成了其新作《方镨考》。有幸先期品读此书,掩卷之后,愿把读书时的一些想法记之于下。白银称量货币(亦可简单的统称为银锭)曾在中国货币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中白银称量货币长期未占据其应有的位置,致使此种主要历史货币的品类、使用大多至今面目尚不明晰。鉴于这种状况,近二十年来始有当代的一批学者、收藏者从不同的角度整理、介绍、研究白银称量货币,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戴先生研究银锭的角度主要是从银锭的…  相似文献   

15.
以白银为法定币材、铸造形式和重量比价单位,是从金章宗承发年间所铸“承安宝货”银锭开始的。达种银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过明确的记载,历代货币学家亦有论述,但始终未见实物。最近,黑龙江省人民银行从民间收集到五枚“承安宝货”小银锭,使我  相似文献   

16.
黄石西塞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在这一带先后六次发现了宋代窖藏的大批金器、银锭和铜钱。除金器为殉葬品外,其余都为货币,数量之多,十分惊人,它成为研究我国宋代货币的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西塞山窖藏宋代银锭共计292件,全部保存完好。出土时装于一个高32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14厘米的黄釉陶缸内。此批银锭或大或小,轻重各异。最大者为1919克,最小者仅为114.5克。其中155件刻印有文字,银锭的文字或倒或顺,一部分铸造时用字模压印的,记载着银铺所在的街道、银铺招牌、银锭重量和说明银锭成色的文字;一部分是刻写上去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各地宋金银锭的出土层出不穷。这些银锭的问世不仅对于古代银锭、古代货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这些银锭大都刻有文字、针有戳记、符号,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制度,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出土与传世银锭中,有相当数量的宋金时代银锭上刻有“行人某某”的字样,可称为“行人”银锭。兹选择部分有明确纪年或较典型的银锭铭文昨列如下:一、四川双流县出土的南来银锭:①1.铭文:南平军发庆元二年夏季经总银二十五两专库张回回天库官邓行人滥林嵩看重二十六两六株2…  相似文献   

18.
正翻阅周卫荣、杨君、黄维撰写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此书内容别开生面,在充分了解传统方法的同时,注重了对银锭的科学、技术内容的考察,并在考察中大量地使用了科技方法。这是前人很少做或很难做到的。银锭的著述通常的写法一般是:罗列银锭的时代、形态、文字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证,此书则在充分了解古代白银货币出土、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古代银锭的制作工艺、成色、科学保护、鉴定辨伪,以及白银货币在明代成为完全货币的原因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小塔 《中国钱币》2013,(4):3-11,I0001-I0006
银锭作为中国古代贵金属货币的主要形式,起自唐代,止于1933年("废两改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银两货币体系.在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背景下,银锭铸造无疑采用范铸技术浇铸成型.但历代银锭到底如何浇铸?采用什么样的工艺?银锭的蜂窝、丝纹等具有标志性的外观特征与铸造工艺之间有何关联?等等,一系列的专业问题一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研究.钱币界既有的一些说法,或来自前人的杂记,或引自古泉学家的一些记述,既没有科学的证据,也缺乏足够的文献佐证,有的还有以讹传讹的成分.为此,中国钱币博物馆于2011-2012年开展了《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课题.课题组在银锭实物考古调查、形态观察和技术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馆藏和重要出土银锭实物的调查统计与成分检测,对历代银锭进行了一系列模拟铸造实验,在铸范、蜂窝、丝纹、铭文戳记以及铸造工艺与银锭辨伪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兹将研究成果举要于下.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银锭(铤)器形从唐代到清代以至民国一直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实际需求的变化与不同,既有不同时代人们对银锭需求的改变,也有不同领域和地域人们对银锭要求的变化.但是,银锭作为计重使用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人们对成色的期待与把握是最重要的.因此,形制的变化也离不开这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