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秉琦先生在史前考古研究中,也曾特别关注彩陶的研究。他虽然并没有就彩陶写成专题论文,但不少论著中都涉及到彩陶研究。苏秉琦先生的彩陶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彩陶与考古学文化研究,二是彩陶演变与年代学研究,三是彩陶象征意义研究。苏秉琦先生的这些研究包括了彩陶研究最主要的几个层面,而且都有重要成果问世,对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彩陶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在世界范围内,黄河流域是史前彩陶的发祥地之一。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甘肃东部是仰韶文化彩陶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仰韶文化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仰韶文化类型彩陶的陶器形制多样、造型完善、制作精致,这些都表明了当时生产的进步、文化的提高、造型能力的加强和人类生  相似文献   

3.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心喜 《文博》2004,(1):88-93
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杭州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其七八千年的历史,成为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90年、2001年和2002年,文物部门三次对这一遗址发掘表明,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内  相似文献   

4.
赵美  万靖 《四川文物》2008,(1):25-32
云南大学对怒族手工制陶进行了调查,对其制陶工具与制陶过程以及陶器的种类与用途作了详细的观察与记录.这些实地调查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手工制陶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磁州地处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宽阔的漳河从太行山深处缓缓流出,形成一片扇形的冲积平原。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和优质的煤炭资源,水运便捷,是理想的瓷业基地。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次发现仰韶化时期的彩陶、龙山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6.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黄河流域是史前彩陶的发祥地之一。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甘肃东部是仰韶文化彩陶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仰韶文化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古代制陶技术研究中有若干热点问题,如快轮制陶的直接证据是什么,慢轮修整与快轮慢用修整的区别何在,手制与轮制"并用"现象的原因,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内模制法的证据问题,全绞胎模制法和印纹硬陶技术的特殊性,等等,划清手制、轮制、模制三类成型方法的界限,是解开这些热点问题的突破口。而研究古代制陶技术的方法,一是考察实物与模拟实验相结合,二是多学科思维,三是灵活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通过厘清问题、理顺关系、划清界限、讲明道理,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进行初步梳理,根据花纹样式,将这些彩陶分为12大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这12类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周邻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东北地区本地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发展前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的新窑村,尚有现代制陶作坊存在.这些制陶作坊均采用快轮制陶技术.此次,对其进行的考察主要包括原料采集、制作工艺、阴干及烧制等方面.考察的结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汾渭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为中心,尝试统计仰韶时代各时期的彩陶比例。我国彩陶老官台文化,白家遗址34%的陶器为彩陶,半坡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继承了之前的彩陶传统,早期彩陶占比约1%,晚期占比约10%。庙底沟文化阶段彩陶占比在4~8%之间,中值为6.7%。仰韶晚期时关中及陕晋豫交界地带的彩陶消失,而周边秦王寨、大司空、马家窑、屈家岭等文化的彩陶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缓慢消亡。彩陶的比例也受到聚落层级、聚落中心与边缘、聚落内的功能分区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史前彩陶艺术是中华原始艺术的重要载体,其中,不少彩陶图案,色彩明快,寓意深远,为探寻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鲜明的素材。庙底沟遗址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彩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艺术与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华夏之花——庙底沟彩陶选粹》公布的一件彩陶罐(编号  相似文献   

12.
陈玭 《南方文物》2012,(4):84-94,73,55
史前彩陶符号历来是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流于附会的居多,有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彩绘符号研究》一文搜集了百余座柳湾墓地具有完整彩绘符号陶器出土墓葬的资料,依据笔画因素将各种符号分为五大类型,并将这些符号与承载器物、符号在器物上的位置以及相关的葬俗葬式、墓葬分布位置等信息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最后认定这些彩绘符号并非文字,而是制陶工匠为其作品特意标出的区分性标记。更可贵的是,本文还进而试图区分陶器制作工匠中陶工、画工和窑工所留符号的不同,并依此推测出柳湾彩陶制造业作坊规模相对不大,业内分工尚未达到严格的专业化程度的结论。对陶器上彩绘符号如此深入细致并有开拓性的研究,以本文为首见。陶器产品在使用或随葬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变量,研究陶器彩绘符号与这些变量间的关系难度极大,即便毫无关系也不易充分证明。但按照本文的思路,如能更加全面地搜集柳湾陶器彩绘符号资料,更加细致地对陶器坯件、画工稿件加以区分并与符号分类进行比对,相信还可以获得更大的突破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临夏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彩陶丰富,文章选取与动物相关的彩陶数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陶罐表面施以动物纹样,另一种是直接用捏塑法捏制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形状。通过对这些彩陶纹样的诠释,更深入地了解彩陶文化所代表的临夏先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9,(5)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是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史前庙底沟文化、西王村类型、东下冯类型,以及东周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及其遗物,其中以庙底沟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更为丰富。T0534是布设的100个探方其中之一,内含9个灰坑单位,除H359时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外,其余均属于东周。灰坑内出土的遗物都较为典型,基本能侧面反映该遗址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其中,H359器类完整,出土的大型彩陶器,造型规整,纹饰华丽,是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为了解史前社会的彩陶艺术、制陶技术、文化信仰等内容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轮轴机械制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以现有考古资料对中国古代轮轴机械制陶工艺的发展过程作了解说:轮轴机械制陶最早起源于垫板制陶,后来出现慢轮制陶,最后出现快轮制陶。快轮装置是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快轮制陶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史前时期有一种以衬花工艺制作的陶器,完全可以与彩陶和磨光黑陶等相提并论,它是精品陶作之一.衬花陶器指陶器上的图案是以压剔刻划的阴纹为衬地,而以并不饰纹的磨光面为主要纹饰,构成较为明晰的图案单元.这种以反衬方法制成的图案繁简不一,以几何形为主,构图一般较为工整,做工也较为细腻.这种陶器的装饰工艺,在西藏、云南和川西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发现有较多的例证.衬花陶器在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在东南的良渚文化的一些遗址发现了水平很高的衬花陶器,只是装饰风格与西南地区有明显区别.史前陶器的衬花工艺是一种在单色陶器上表现出多种光感的工艺,是史前制陶工艺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陶器的衬花工艺流程,主要有磨光、划出主纹图案轮廓、去光衬地纹、局部打磨几个步骤.古代衬花陶器与彩陶存在某种渊源关系,它的出现要晚于彩陶,是在彩陶技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陶器装饰艺术.与彩陶相比,衬花陶工艺上有更高的技巧要求,也更耗工费时.后来装饰艺术中的加地和减地技法,也应当是起源于这种工艺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河洛史志》2005,(3):26-32,F0003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以文化摇篮著称,其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五六十万年前,河洛嵩岳一带就居住着同大自然顽强斗争的先民。远古的洛阳教育就是在先民们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技术,指导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过程中萌发的。洛阳市孙旗屯出土的细泥彩陶、骨锥、纺轮、石簇、网坠、石制农具、弹丸等证明,包括制陶工艺为内容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的传授都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当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史前时代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纹饰之精美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其纹饰形象和形式蕴涵着多样的图腾崇拜观念。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动植物图腾崇拜为范例,展开讨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不同图腾崇拜观的具体内涵,由点及面,进而探讨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以期为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彩陶艺术发达,历史悠久。远在7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中国彩陶从兴起、繁荣到衰退,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因远古先民属于不同的部落和部族,又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形成了绚丽缤纷、名目繁多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类型的彩陶,或继承发展,或彼此影响,或相互交融,渐而形成了共同的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在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中国彩陶分布地域广,各地发展不平衡,就地区而言,黄河流域最发达,其中又以马家窑文化为最;就同时期的不同文化而言,在与马家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云 《南方文物》2007,(3):125-127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是1953年首先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发现的,近50年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地区.已经发现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些丰富多彩的彩陶艺术品,犹如闪耀的繁星,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