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据说这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挂在书房里用以自勉的条幅,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治学精神。相比于范文澜先生生活的时代,现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史学研究仍然需要坐冷板凳的精神。追寻历史真相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从客观上来说,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且不可复制和模拟,即不像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一样可以在实验室中  相似文献   

2.
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3.
中日知识分子的"崇文"与"尚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知识分子可比较之点颇多,本文只从历史的角度,选择“崇文”与“尚武”作为比较内容,探讨中日知识分子“崇文”与“尚武”的原因及其影响。宋代皇帝们“重文轻武”的思想与政策,是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成为“文弱书生”的渊薮。由于在知识分子中还有不绝如缕的乱世“右武”思想与主张及其勇武精神,才使近代中国免于列强瓜分。日本知识分子所受“尚武”风习的熏陶自中世开始,中经近世直至近代,几乎没有间断,其“尚武”程度远甚于中国知识分子。日本知识分子由于“尚武”精神的过度膨胀,从而导致支持政府发动对外战争,走向摆脱外敌入侵时所起作用的反面。  相似文献   

4.
苗体君 《文史天地》2004,(12):56-57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她在等待着死亡的到来,暗淡的双眸凝视着窗户对面枯枝上的一片黄叶,秋天来了,黄叶会在秋风中落下的,当黄叶落下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到了尽头。一天、二天、三天……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黄叶仍然顽强地挂在枯枝上,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小女孩伴着那片黄叶存活着。可事实上那片黄叶是一位画家画在墙上的,但却成了小女孩生命的寄托。人终究是精神动物,精神对人有着极大的力量,在精神的信仰面前,人们会失去自我的。从远古的占卜术开始,  相似文献   

5.
葛群 《安徽史学》2002,(1):92-93
在我国古代商人和游侠两个阶层之间,无论就行业关系或社会关系而言,都显得比较疏远,但它们的精神文化内涵却表现出很多共同特征.核心是"信"和"义"两项内容.  相似文献   

6.
《神州》2004,(7)
在四川,没有人不知道李伯清的,他的散打评书红遍整个西南三省,尤其是成渝两地。李伯清用他对社会动态的敏锐观察和带有批判精神的生动剖析,让西南人骨子眼里的幽默大众化、平民化了。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诗学艺术和儒学思想两个方面均有极高之造诣,但是其儒学思想被诗学盛名所掩,故论杜甫诗学者多而论杜甫儒学者少.本文则着重论述杜甫的儒学思想成就,尤其是杜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拓展.本文认为,杜甫在精神气质方面与孟子异常相似,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狂者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杜甫具有孟子的仁爱情怀,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实现了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持守孟子首倡的人伦观念,试图重新调适被安史之乱打破的儒家伦常秩序,其诗歌具有重振纲常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时实施的湘黔滇跋涉,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小长征”。在68天的3500里长途迁徙中,300余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沿途开展抗战宣传,进行社会调查,不仅磨炼了意志,加强了集体观念,而且对西南社会进行了初步考察,直接体验到知识分子肩负的复兴国家民族神圣职责。这一经历凝结的财富,既成为继承五四精神的“联大精神”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本文立足抗战建国的角度,对“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发起背景、组织建制、实施过程等进行必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就“小长征”的自身价值、历史意义,及与西南联大精神的关系等文化内涵,做一初步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民俗问题"与"辨风正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是人类社会长时期相沿积久而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等民间文化传承现象的总和,是经群体或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规范个体行为、社会秩序和调解社会心理的非主导性生活模式。民俗作为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样式的复合模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文明进程的基本要素,具有对社会生活制衡与调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天定 《史学月刊》2004,(10):119-120
司马迁的《史记》 ,“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为《太史公书》。序略 ,以拾遗补艺 ,成一家之言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俟后世圣人君子”(《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给后世文人特别是编辑人、出版人多方面的精神滋养。一 崇高的名山追求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 ,是以本身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知识来影响社会和政治 ,“太上立德 ,然后立功 ,然后立言”。“三立”之中 ,最现实可行的是“立言” ,或传道授业 ,或著书立说 ,或从事出版活动。武帝时代 ,全国统一 ,…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西部,雄奇而又神秘。自古以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了众多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西部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葩。而其中包含个性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的民歌更是以其丰富的内容、朴实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吸引了诸多的听众,并使他们在这种美的欣赏中,在得到听觉享受的同时,还通过民歌了解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在这种了解中加深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认识一个民族最直观最简捷的途径。而情歌,更是以其灼热的表白成为了民歌  相似文献   

12.
当你看到膀大腰粗的蒙古汉子骑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疾驰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围着篝火、拉着马头琴、端着大碗酒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蒙古民族强悍的性格特征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代琦  张述林 《人文地理》2004,19(5):15-17,54
本文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旅游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的利弊得失,指出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首先就要做到突出地方精神和地方特色,在阐释非自然景观含义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非自然景观正是表现这种地方精神的最佳载体,接着本文分析了如何在旅游规划实作中正确运用非自然景观因素表现地方精神以及这种运用所带来的巨大吸引力,最后以重庆市大渡口区“老重庆”城旅游规划为例,从调查分析中总结出重庆的地方精神在于其非自然景观要素,在此基础上从主题营造、特色分区和景观设计三方面集中探讨了非自然景观在旅游规划实作中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4.
王敬平 《史学月刊》2007,(9):122-125
翻开王充的《论衡》,特别是前15篇文章,从王充反复论述的“命”中,总使人联想到西方加尔文的“先定论”。王充是中国两千年前封建社会的一位不得志的文人,而加尔文则是代表当时最富有雄心和锐意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宗教改革家。对于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通常认为是在宗教外衣  相似文献   

15.
张学森 《攀登》2004,23(3):43-45
本文从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三个向度,分析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重要性,论证了“求真务实“与科学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指出“求真务实“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过程在先秦时代已经基本完成.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卓绝于世的活力,这与它贯穿了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变则通"理念有关.这种理念主张,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改变社会,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变则通"的理念与上古时代社会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心喜 《华夏考古》2006,(1):102-109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该文化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主持发掘了良渚遗址,开长江下游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之先河。他撰写的《良渚》一书,是良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考古报告之一。施昕更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开拓业绩和治学精神,将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唐代以来,敦煌文献中有关"舞剑器"的内容进行阐释,以了解剑器舞的传承渊源和演变历史,以及其精神.从而进一步探索"舞剑器"与"武术"之内在联系和传承关系,这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印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推动青海"十一五"又快又好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乐际 《攀登》2005,24(6):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青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牢牢把握青海新阶段的主题,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实现和谐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突出抓好抓生态、打基础与加快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这两个关键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继续发扬青海人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敏 《史学月刊》2003,5(2):68-72
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已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并积极地探索具体的实现道路与模式。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与演变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富裕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他以生产关系的升级来努力寻求现实中的平等发展与同等富裕,另一方面他又把经济的富裕与革命精神、道德建设对立起来,从而陷入取舍两难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