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字小考     
“”字除了作为通假字使用,分别通“假、瑕、暇、遐、贾、段”等;“叚”也作为姓,音与“暇”相同。此外,“”也作为语气词和副词使用:作为语气词使用时,表示吃惊和不屑的语气,音与“暇”相同,元曲中音与“呀”相同;作为副词时,“”字有“却、只”等字义。更全面地认知古义字“叚”,对研究古代语言和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周晚期的师■簋铭文有"弗叚(ke)组"一语,应释读为"弗可沮",为自勉之辞,表达作器者不懈怠、不废止的谦慎态度。在西周器铭中,这种用法的"叚"与"弗敢■(沮)""弗敢且(沮)"的"敢"都用作助动词,表示谦慎态度,但"叚"比"敢"的语气弱。按此,禹鼎等铭中"弗叚望(忘)"之"叚"也应读作"可",即"弗可忘"。  相似文献   

3.
应侯视工簋盖铭"?氒众"和师?簋铭"博氒众叚"比较费解,学界颇多争议。据新出曾侯与编钟铭文"恃有众庶",本文认为"?"与"博"均当读作"怙",训为"恃"。"■"与"叚"当读作"庶"。"?氒众■"、"博氒众叚"、"恃有众庶"与典籍习见之"负其众庶"可相互参证。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见有一些汉字在使用中可以相通替换,这是汉语用字构词的一种方式。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同音通用,指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另一个字,此类通用字大多是借音表义的通假字;二是同义通用,指某两个字不仅语音相近相同,而且在某一意义上也相同,因而可以替换使用;三是古今通用,指某两个字本是古今字关系,后来在某一意义上常用今字,但有时也仍用古字代替今字。其中较难把握的是同义通用字,很容易被人认为是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甚至还有人用避讳说来曲解这种同义通用的文字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11月6—8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史学集刊》编辑部和《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先秦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共有44位学者参会,收到38篇专题论文。兹将其内容分述如下:一、商周文字、地理与政治。谢明文《谈甲骨文中的两例"舌"字及相关问题》认为,""与"舌"是一字异体,用作"言",读为"愆"。  相似文献   

6.
郾王喜矛、郾王喜戈、鹰节、七年剑是《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录的四件战国时期燕赵青铜器,但原书对铭文的释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文章对其中的"权""桀""俫""有""叚"等字进行了重新考释,并对其铭文作了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7.
陈立平 《神州》2020,(4):83-83
“只”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用法,①但是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用“只”表达限制性范围副词的现象。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限制性副词“唯”开始衰落,在近代和现代都是“只”。本文讨论限制副词“只”在历史上的消长替换,以及他所适应句式和表义上的差别。“只”由语气词衍生出了限制性范围副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曾侯乙墓遣策中的■车、乘■和■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侯乙墓遣策中多处出现了含有""字的车名,如、轩、乘。车见于简31号、60号、62号、143号、162号、163号、171号,乘见于简4号、170号,轩见于简26号、28号、172号以及竹签1号、2号。""字,简26号作"",62号作"",馀均作""。"外"是""的根书,[1]""当是""的异体。"()字以及含有""()的字不见于历代文献,所知唯江陵天星观一号墓遣策中有""字,也用为车名,文例如"苛(驭)乘车"、"-乘"等,""当是""之省。[2]关于""字,袭锡圭先生在《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一文中注曰:"《汗简》卷之上二肉部引《尚书》'字作,与简文所从'相似,当…  相似文献   

9.
郭晓瑞 《沧桑》2014,(6):226-229
"可"在临猗方言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当丰富。本文试从句法分布、语法功能、语气意义等方面来讨论临猗方言"可"的用法:"可"可作程度副词表程度,作频率副词表频率,"可"还作为语气副词表达语气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汉字用大写数字的使用,本文利用吐鲁番出土的契约、账目类文书对"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进行了逐个梳理。结果发现,合计时古人常常使用大写数字。为了防止篡改,契约和账目中也常常使用同音或近音的多笔画字来代替小写数字。个别大写数字出现较早,但并不普遍。而系统的大写数字是经过繁化和固定化两个过程,最终在唐武周以后形成定制,普遍使用,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陈昭容 《中原文物》2008,5(3):58-66
山彪镇一号墓在1935年发掘,郭宝钧认为是战国晚期魏国公子的墓,但学术界说法不一.我们对两件有铭铜戈重新检视,认为错金鸟虫书戈铭文应释为"玄夫铸用之(國)",习见于春秋晚期;周王戈铭文因为误剔,以至周王的名字无法辨认,我们在显微摄影协助下还原其误剔过程,论证器主应是"周王叚".周敬王(前519~前476年)名"丐",字"叚",正符合春秋时人名字意义相因之惯例.山彪镇一号墓青铜器风格一致,以器形纹饰与侯马铸铜作坊出土春秋晚期青铜器作对比,我们认为两者都是晋国国力兴盛时期的作品,不至晚到三家分晋时期."周王叚戈"赏赐时代不晚于敬王逝世的前476年,受赐者入葬年代应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久,山彪镇一号墓的时代应在春秋晚期,墓主应是晋国大夫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预设在名词、副词、语气词、连接词以及动词和语序等词汇—语法范畴当中都有独特的表现。本文拟分析几个例子,用来显示预设在词汇—语法范畴中的产生手段及其体现。借助对预设在词汇—语法范畴中的产生手段及其体现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化语义和句法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绍义 《文史月刊》2013,(10):74-74
"章"、"竟"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音乐的"音"字,说明这两个字都与音乐有关,所以我们在口头介绍"章"的结构时,为了怕它与也是姓氏的同音字"张"字混淆,常常说"立""早"章。说"立""早"章是不对的,应该说"音""十"章才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字形结构范例为基准,以《同音》和其他文献提供的所有文字作为研究考证对象,按照字形结构原理,探佚、复原出1841个西夏文字佚失的字形结构材料(重唇音275字、轻唇音3字、舌头音352字、舌上音12字、牙音239字、齿头音174字、正齿音162字、喉音163字、来日音431字、其他文献30字)。复原佚失的字形结构,对于解读西夏文字和抢救、整理中古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缁衣》"万邦作"的""字,比勘传世文献应读"孚",但该字实是"巴"字。甲骨文中旧释为"御"的""、金文中旧释为"卩"的""其实也都是"巴"字。"巴"、"孚"音近,验之甲骨文、金文辞例,"巴"均读为"孚",训"信"、"应验",多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外,"巴"与"卩"古文字形体容易混淆,诸如《诗·节南山》之"节"或作"祒",《楚辞·离骚》也有"巴"误作"节"等。从形体上分析,"巴"似是"把"的初文,是一个会意字。  相似文献   

17.
田猎卜辞中的"衣",不能作为殷人国号.周人避敌国号而称"殷"之说也难信.殷人国号本名"卫",音同借为"殷".廪辛、康丁卜辞中从"卫"从"衣"的字是为了强调"卫"字应读"衣"(即殷)而加注的声符.乙辛卜辞中又以 (即熙)代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说文>训"词"例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从字形演变、出土文献用例、传世文献用例等方面,对<说文>训"词"例字进行了类分析与研究,补增<说文>训释语气词的8种条例,并兼及许慎的虚字观.  相似文献   

19.
声训是一种很重要的训诂方法,也是探求词源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对于什么是声训,声训的范围、目的,各家看法不完全一致。例如,王力《同源字论》:“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1]张永言《训治学简论》:“声训又称‘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汉儒已广泛使用,但还缺少科学性;到了清儒,才以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音同(音近)义’的原理来研究训沽(明假借、溯语源、探义根、寻词族),取得很大的成绩。”[2]白兆麟《简明训诂学》:“因声求义,旧称声训或音训…  相似文献   

20.
曾国在商代晚期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由甲骨卜辞结合西周金文、考古遗存、锡料来源等多方面来看,商代曾国地望应该在两周时期曾国位置,即今湖北随州,曾国与商王朝是睦邻友好的军事同盟关系。学者曾引用一些卜辞中的"曾"并非作为地名或国名使用,而是一种副词用法,因此不能据此来说明商代曾国的地理位置。此外,商代曾国也难以断言族姓,与夏代姒姓鄫国的关系还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