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接■”     
《文献》2010,(2)
<正>一笔者在阅读《全宋诗》时,发现"接籬"、"接離"、"接■"几种词例:(1)去年河上送君时,我醉看君倒接籬。(苏辙《次韵王巩代书》)(2)酒酣登车接離倒,马上梁州霜月白。(陈造《从王守猎》)(3)景物会招山简醉,时时倒著接■还。(彭汝砺《和蜀公家居》)遍查《全宋诗》,上述词例的出现次数是:接籬22次,接離1次,接■126次。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有“■”(以下用a 代替)、“■”(以下用b 代替)、“■”(以下用c 代替)三字:(1A)乙丑,王:□(字不识)a 方。(1B)乙丑,王:蓐a 方。(乙8502)(2)……方(?)a……(甲2364)(3)……卜……a……(陈149)(4)……b 方……(前6.53.2)(5)……滳……b……(后下19·  相似文献   

3.
说■     
甲骨文■,闻一多认为"殆即去势之豕",并释之为豕。本文从■的构形、甲骨文不同视角构形公例以及甲骨文辞例等方面提出意见,认为■为母豕之象。以义推之当为《说文》豝之本字,豝为■之后起形声字。  相似文献   

4.
说■     
战国楚文字中有一■字,该字的释读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学界对其构形问题意见尚不统一,因此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我们认为■字构形与卿、卯二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随州文峰塔M1所出曾侯與编钟5号钟铭首句做出解释,认为"藉■华英"应读为"作鼓华英"当是形容钟声华美悠扬的。  相似文献   

6.
说■及其它     
睡虎地秦墓竹简有两个结构奇特的字,秦简整理小组分别隶定作和。现将有关简文分列如下:第一组(1).百姓叚(假)公器及有责(债)未赏(償),其日以收责之……(简144)(2).终岁衣食不以稍赏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的“(?)”和“(?)”是一字异体的关系,都应释为“厀”。两者在卜辞中都不表示本义,而表示假借义,都应读为“(桼刂)”,训为切割,都可用作祭祀动词和征伐动词。  相似文献   

8.
释甲骨文中的“■”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异体也不少,如果不计正反(朝向),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 a(《合集》8496)(《英》589正) b《合集》6427)(《合集》6483正) c(《合集》811正)、《合集》6504) d(《合集》32正)、《合集》10094正)a最为常见,应是较早的写法,b、c、是它的简体,d是它的繁体。这个字孙诒让释台、林义光释旨、叶玉森  相似文献   

9.
释“■”     
《中国文物报》在1991年4月7日第三版刊载了《周代铭文铜鬲鼎》一文,其中提到该器物之“内壁有二竖行铭文‘春史正作宝彝’”六字,文章没有对铭文作任何解释。我认为该器物之第一字“  相似文献   

10.
田炜 《考古与文物》2012,(2):103-105
西周金文和战国晋系古玺中有一个从从世的字,旧有"朑"、"■"、"■"、"■"、"■"、"■"和"百世"合文等多种释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支持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世"二字的古音相近,"■"实际上是一个两声字,是"世"字的异体。本文还通过对"■"字及与其形近诸字的形体辨析,指出战国齐系古玺中一个被释为"眅"的字应该改释为"■"。  相似文献   

11.
释“■”     
本文认为1.“■”与“巽”相通,“■”作为楚国早期的称量货币的称名,也即是以“巽”名币的来 源。2.通过对包山145号简的释读,我们获得了西周之“■”在战国时代的演化线索。  相似文献   

12.
试论陶文“■”“■”与“大火”星及火正王震中在史前陶器、玉器上的刻划符号中,“”及其简体“”是耐人寻味的。这类刻划符号,自60年代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被发现以来,迄今至少已发现有25例以上。其分布,除山东省莒县陵阳河①、大朱村、杭头②、诸城前寨③...  相似文献   

13.
清华简《说命上》曰"说于■伐失仲","■"即"韦","失"即"豕",皆为"豕韦"简称。简文记载了武丁命傅说征伐豕韦之事,为研究三代时期"彭姓豕韦"和"刘姓豕韦"的兴衰更替、地望迁徙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4.
《逑盘》铭文“■(■)黄耇”之“■(■)”,旧说多读为有老、寿义的“耆”,并谓“耆黄耇”系同义复指的形容词,本文以为不妥。“■(■)”字从“者”,当读为“诸”,“诸黄耇”是对诸位老臣的泛称。而且,“诸黄耇”在铭文中断句时应从下,即“诸黄耇,保奠周邦”,是对诸位老臣勉力保奠周邦的期许,这也与《尚书》等早期文献中所反映的耆老治国理政的重要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此器在清末出土于岐山,传已久佚,近忽重见。现在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历代艺术综合陈列室"陈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出土古文字资料,重点对早期文字辞例中字以及舆其形音义相关的"幽"、"幺"、"玄"等字进行了同源考察。本文还结合古文字有关材料的综合论证,分析讨论了幺幺组字在字形分化和音羲演化过程中尚值得深究的若干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字解     
《宋書·張暢傳》載,文帝時宋魏議和互贈禮物,"太尉以北土寒鄉,皮絝褶脱是所須,今致魏主。螺杯、雜粽,南土所珍,鎮軍今以相致。""粽"謂粽子,似難稱"南土所珍"。按,此處"粽"乃"■"之形訛。段玉裁《經韻樓集·與錢辛楣學士書論字》考之甚詳:  相似文献   

18.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下列诸字:(一)■(《铁云藏龟》二○八·三)■(《殷虚书契前编》四·二四·一)■(《殷虚文字缀合》五八)■(《殷虚文字乙编》八九九八)(二)■(《甲骨续存》二·三一)■(《殷虚书契前编》五·三八·三)(三)■(《殷契粹编》一○二○片)  相似文献   

19.
《鄂君启节》车节铭文里有这样一句:"女(如)(?)徒,屯廿(?)台(以)堂(当)一车。"郭沫若先生释(?)字为棓,谓"棓疑是背负的东西,犹今俗言背子。"从文义上看,这种解释是可通的,至于为什么要那样解释?郭氏却没有作文字学上的说明。殷涤非、罗长铭二同志则以为;"棓徒"是"空手持梃不持兵刃的士卒,管子乘马作白徒,墨子非攻下误  相似文献   

20.
西周金文中"■"的释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字应该释作"贮",大多读作"贾"。这可以从字形、词义、语音上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