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虹雯  杨玉珍 《纵横》2013,(9):29-33
君秋同志勇挑重担。负起“音配像”总顾问职责 自1986年有了“音配像”的想法,李瑞环同志一直记挂着这件事。到1992年张君秋同志从美网获“终身艺术成就奖”和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回京后,李瑞环同志正式告知他“音配像”工作的计划,并嘱托他担任总顾问。  相似文献   

2.
样板戏的导演经验派上了用场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音配像”曾在天津由天津京剧团试录过几部,算是试验。后来李瑞环同志委托张君秋先生和谢国祥同志具体抓这项工作。我是从1994年开始参加“音配像”的,这时也是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3.
《纵横》2013,(10):36-39
“音配像”来自瑞环同志的精心策划我最早听说音配像,大概是在1985年。那时,我在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一连演了十几场,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经常去看。他怕打扰演出,每次去的时候也不事先通知我们。有一次,瑞环同志请部分京剧演员吃饭,李世济、张君秋、谢虹雯和我都参加了。在饭桌上,瑞环同志便十分诚恳地向我们征求对于音配像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由于“左”的错误影响特别是“文革”的浩劫,京剧艺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为了让京剧艺术重放异彩,“音配像”工程应需而生。20年前,可能有人没有听说过“音配像”,现在则是很少有人没有看过“音配像”。这一工程在重现京剧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已将自己写入历史,成为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享受“音配像”的累累硕果时,谁都会情不自禁对工程的总策划师李瑞环主席和参与到音配像工程的老艺术家们由衷赞叹:“功莫大焉!”为此,本刊专门策划了“我所亲历的音配像工程”,由参加音配像工程的艺术家们口述,纵横杂志社采访、整理,共同记录下这段珍贵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音配像”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它为京剧事业的振兴发展,为京剧剧目的挖掘、拯救,包括为京剧人才的培养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都是难以估量的。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越是历史地看“音配像”,越能发现这项工程的伟大。这是一个绝妙的构思,一次空前的文化创举。尤其对我们京剧工作者来说,一提起“音配像”,每个人都会身有所感,都会非常地激动。  相似文献   

6.
2002年4月20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京剧音配像座谈会上指出:京剧音配像工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振兴京剧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实事、好事。他希望参与这项文化工程的同志们奋战一百天,夺取京剧音配像的全面胜利。集中呈现京剧艺术辉煌的音配像工程从此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相似文献   

7.
程砚秋先生亲自上门收我做干女儿 要想知道我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参与到“音配像”工作当中的,首先得谈谈我与程派是怎么结缘的。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一个令所有关心京剧艺术的人们和整个文化艺术界振奋的消息传出:由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承担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已圆满地超额完成任务,画上了一个胜利的句号!这项堪称中国戏曲史、甚至世界戏剧史上一项意义深远、艰巨浩繁、功在千秋的伟大文化工程,从李瑞环1985年提出并进行试录开始,到1994年7月全面展开录制,直至2002年最后完成,前后历时17年,有40多个单位、2万多人次参与其事,共录制了中国京剧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创始人精品剧目355出,节目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制成VCD光盘总计582片。这套节目在…  相似文献   

9.
张藜藜 《风景名胜》2012,(3):145-145
在仙居,提到“吃”,必然要说起“八大碗”。外来客人倘若不尝一回“八大碗”,那就算没有游历完仙居。  相似文献   

10.
话说打弹弓     
说起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上年纪的人谁都耳熟能详。“八大怪”人人身怀绝技,绝技之一就是“打弹弓”。  相似文献   

11.
“恨不四烈士”,是1927年的春末我的曾祖父牟鸿勋为自己篆刻的一枚印章。说起这枚印章的来历,还要从辛亥首义三烈士说起。  相似文献   

12.
“恨不四烈士”,是1927年的春末我的曾祖父牟鸿勋为自己篆刻的一枚印章。说起这枚印章的来历,还要从辛亥首义三烈士说起。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曾于1964年2月6日召见竺可桢于卧室,谈受其论文启发,欲将农业“八字宪法”改为“十字宪法”。此事须从“八字宪法”说起。  相似文献   

14.
蓝冰 《南方文物》2013,(1):182-184
说起红楼,人们很容易想到北京大学的“红楼”,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有一座“红楼”.  相似文献   

15.
说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都喜欢用“彩虹的故乡”这个美誉。那么“彩虹的故乡”这个美称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染指”这个词,当代的人们再熟悉不过。然而,人们在说“染指”、用“染指”的同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和它背后血腥的王位争夺。“染指”夺王命要说起“染指”这个词的由来,就不得不从春秋时郑国的国君郑灵公说起。公元前606年,郑缪公死了,他的儿子姬夷继承了君主之位,这就是郑灵公。  相似文献   

17.
说起文殊院的文物景观,不能不提到“空林八观”。  相似文献   

18.
宁德市柘荣县于1945年建县,取名“柘荣”,意喻“柘树欣欣向荣”。柘荣又雅称“柳城”.这得从柘荣明朝开国功臣袁天禄说起。  相似文献   

19.
1952年1月2日,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日子。在纪念罗盛教壮烈牺性50周年的前夕,记者有幸寻觅到了英雄罗盛教生前的亲密战友、当年亲自送罗盛教上山入葬的曾伏生同志。这位66岁的老人,精神健旺,谈起和罗盛教亲密相处的日子,他眉飞色舞。说起罗盛教英勇献身的情景,他思念无限。尤其当他讲起鲜为人知的罗盛教牺牲后由“事故减员”到“荣誉颠峰”的曲折经历,他更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1984年8月1日,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邓小平专门听取了国务委员谷牧关于宁波对外开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满怀激情地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消息传来,在海外“宁波帮”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宁波帮”顿时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倍受海内外舆论的关注。中国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何如此关注宁波建设,对“宁波帮”何以情有独钟?这还得从小平同志作出开放沿海城市的战略决策说起。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特区日新月异、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十分兴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