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大小军阀占地为王,逮其实力强大,羽翼丰满后,莫不希望逐鹿中原,问鼎中央,可谓个个都做过统治中国的美梦。然而,张学良可能是个例外。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张学良至少可以独拥东北,称王称霸,做一方的土皇帝,但张学良却顶住了来自日本和集团内部的多重压力,毅然易帜,膺服南京中央政府。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各种反抗中央的势力风云际汇,张学良在关键时刻入关,反蒋势力作鸟兽散。“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合作无间,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与暴日周旋。逮其…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在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内统一之前,中国的军校培养将士的目的是用于军阀混战或国内统一战争的话,那么在北伐统一之后所创办的国民革命军军校军则多了一条主要目标——抗日救亡。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飘摇动荡的清末时代影响了一个王朝兴亡的保定军校,或是在风云诡谲的民初军阀时代高歌着"怒潮澎湃,党旗飞舞",一路北伐进而统  相似文献   

3.
张侃侃 《江淮文史》2013,(3):103-108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作为"最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时刻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曾以兄长身份对身处政治漩涡中的张学良加以劝导、帮助。鸿雁传书,交往开始胡适与张学良的交往始于上世纪  相似文献   

4.
中原大战中的张学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久,是中国军阀混战史上之最。在这场大混战中,军事力量雄厚、财力充足的张学良是交战双方争取的对象。张学良继乃父主政东北后,所面临的形势是外有强邻,内则兵疲财竭。为此,张学良一方面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和恫吓,毅然易帜;一面是整顿吏制和财政金融、整编和训练军队,等等。经过短短几年的经营,到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前,张学良已拥有一支兵种齐全、装备精良的强大的军队,且有稳固的地盘和充足的物质资源。据1929年9月不完全统计,张学良的东北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与吴佩孚的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一位是穷兵黩武、镇压工人运动的军阀刽子手。虽是壁垒对立,冰痰不容,却曾有过短期交往联系,共谋中国之前程。然而革命与反革命绝不可能联手,军阀刽子手本来面目的暴露使他们只能不共戴天。请看《李大钊与吴佩孚的交往》一文。  相似文献   

6.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让出青岛地盘等手段,最终促成张学良出兵华北,从而决定了中原大战的胜负以及中国后来的历史格局。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9月19日,东北军开入关内,开始武装调停中原大战。随着晋、冯两大集团军事失败,东北军逐步控制了华北。蒋介石兑现承诺,随即将冀晋察绥四省,北平、天津、青岛三市的军政交由张学良统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与东北易帜新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进 《民国档案》2000,5(4):79-84
历年来史学界对“东北易帜”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张学良东北易帜是形式上的,实质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有人认为张学良进行东北易帜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他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对结束军阀混战,挫败日本企图策划分裂东北的阴谋,对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有着进步意义,应予以肯定;但也有人认为张学良东北易帜是打着反共口号,统一在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手下的,不符合共产党的利益,不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8.
正在影视作品与人们的习惯认识中,"少帅"就是专指张学良。许多人以为称张学良为"少帅"是敬称,这是误解。称张学良为"少帅",自然是因为他的父亲张作霖有"大帅"之称。其实,北洋军阀时代,最高的军衔是上将,并无元帅。如张学良1926年6月2日给张作霖的电报称"盛京上将军钧鉴"。为尊敬对方,军阀之间以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张学良的人,多会关注他与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而张学良与蒋经国的交往情况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不论是通读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还是翻阅其幽禁日记,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同蒋氏父子的交往中,与蒋介石之间近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与蒋经国情同手足的密切往来。一1936年12月12日,为促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10.
张杰 《文史精华》2013,(5):51-54
北戴河章瑞庭别墅,由于张学良、毛泽东先后在此休养而闻名,主人章瑞庭则无藉藉名。章瑞庭系清末民初的商人,民族纺织工业的重要企业家。他出身底层,由于依附鲍贵卿、田中玉、张作霖等军阀而成巨商,并走上了创办民族纺织  相似文献   

11.
因《春明外史》结下友谊 1924年4月,安徽潜山人张恨水创作的《春明外史》在北京《世界晚报》上开始连载。这是一部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蓝本的谴责小说,它有力地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但对奉系军阀中不失有正义感的张学良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张恨水以张学良为模特儿塑造了一位少年英俊的韩幼楼形象,描述韩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名人物。然而1933年3~4月间,他在上海曾险遭暗杀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对张学良感兴趣的人。无论他是声名赫赫的高官显贵,还是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无论是往来驰骋的媒体记者,还是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想见张学良一面也仍然是一件困难重重、高不可攀的事情。然而,池宫城晃。一个与张学良素昧平生的日本人,却在没有任何媒介与桥梁沟通联系的情况下突然造访,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日本人为此暗喜,汪精卫等日伪汉奸为此高兴,而国民党何应钦等人则力主出兵潼关“平叛”,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宋美龄、宋子文等却极力要求保蒋介石性命……对此山崩海立,形势急转的巨变,毛泽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伍立杨 《文史天地》2002,(10):20-20
民国将领中,有长于实战的,有长于兵法理论的。有理论与实战经验二者兼长的。在先是军阀系列、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队伍中,如冯玉祥部、刘湘部、张学良部等部队中,其高级军官中,颇多长于实战者,问之兵法,则多数是大眼瞪小眼,不知所谓。战略家中,象先后任陆军大学校长的蒋伯里、杨杰等,都是军事人才中的一时之选,兼中西兵法之长,两人文章都十分精警。  相似文献   

16.
曹晋杰 《铁军》2016,(12):21-23
今年是西安事变80周年,西安事变是国共内战向合作抗日的历史转折点,周恩来和张学良是事变中的关键人物。现刊发曹晋杰同志的文章,以资纪念。周恩来秘密会见张学良,达成逼蒋抗日口头协议1936年4月9日之夜,在延安清凉山下的天主教堂,周恩来与张学良初次会见。两人一见面,张学良便紧握着周恩来的双手,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你一定是周先生,久仰!久仰!"周恩来一听忙说:"张将军,好眼力啊!"张学良谦逊地说:"不,不!谁人不晓共产党著名的美髯公啊!"说罢,大笑不止。周恩来见张学良如此豪爽,不无感慨地说:"初次相见,有着一种故人相见的亲切感。"张学良听了一愣。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散叶     
<正>张学良当年不喜人称他为"少帅"民国初年,世人习惯把军阀叫作大帅,大帅的儿子自然就叫少帅了。但在当时,少帅并不是一个美称,尤其是对成年人,被称为少帅,总有荫庇于父亲,本人没什么本事的意思。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自然很不喜欢别人称其为少帅。1923年,张学良任东北航空处总办。一次,新来的勤务兵傅德喊他:"少帅,请您接电话。"张学良一听,只装作没听见。更多的时候,张学良的部下只能称其职务,如当了东三省保安司令后,下属便称他为"总司令"。1990年张学良90岁生日之时,台北、沈阳等地都举行了隆重的祝寿活动。海峡两岸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正1993年12月16日下午,是张学良继1991年3月10日首次赴美后的再一次远行。与前一次不同的是,张氏第二次赴美虽仍以探亲为名出境,谁也不会想到的是:张学良此行则是彻底告别台湾。只有他身边人才知道张学良为了此行,早在一年前就已开始悄悄地准备了。出售北投住宅和馈赠家具张学良生前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从大陆赴台时随机带去诸多文物和名家字画。众所周知,张学良在台湾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正张学良在1933年下野后赴欧洲考察军事。10月,他在罗马意外见到一位东北友人—刘长春。刘长春是辽宁大连人,著名的短跑运动健将,20世纪30年代代表东北前往杭州参加全国第四届运动会时曾获短跑冠军,深受张学良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人的眼中,张学良、赵一荻,这曾经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一生始终被人“前呼后拥”着:早年是众多的部下,晚年是各种访客和媒体,在台湾则是一群甩都甩不掉的“跟班”……而在侄女张闾蘅的心目中,他们的生命里,却有另一种的繁华与黯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