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来信     
火红的赌博年代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拿生命赌博的人,人们都有一种下意识的敬畏。假如他不逾越社会道德,法律和良知最起码的规范,又有什么不可以?如果真像邱忠保这样可以毫无节制地将八个亿赌得精光,即使在盛唐时期,也是一个类似安禄山的人物。探究企业家在中国何以会成为危险行业之一,如果只是归咎于制度缺陷,总觉得挠不到痒处,也未必能准确说明问题症结。说邱忠保是富豪,人们不会有异议,但视之为企业家,却是对企业家的亵渎,他的冒起和堕落,其实更接近美国1930年代芝加哥黑帮,只是背后支撑它的庞大社会网络比芝加哥黑帮还要深不可测。  相似文献   

2.
住房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集中反映,不管你什么社会形态,这是改不了的。能够改变状况的就是生产能力的提高,社会逐渐发展,能买房子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不在乎人家骂”、“任志强没有说错”、“只听好话的人到最后什么都得不着”, 78岁的茅于轼先生态度温和,说话却很直接。  相似文献   

3.
网络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峰 《世界》2006,(6):37-41
这一话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在今天,中国的网民人数已逾1亿,这表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可以称为“网络社会”之形成。确实有那么多的人在“网络社会”上生活。面对这一现象,议论很多,正形成一个关注的热点。各种各样的观点部出现了。我想,对这一现象,还应当从根本上去思考一下,也就是要追问: 网络对于当代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妨先来看一看,网络实际上给了我们什么。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一个孤儿,爹妈早死了,家境很贫穷,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还没有成婚。后来,有个勤劳的姑娘,看上了这个聪明、老实、能干的孤儿。姑娘长得很结实,个子不高也不矮,就是脸上有九个凹缺,不大好看。孤儿想:“只要勤劳,就是好姑娘,脸上有凹缺也不要紧”。于是二人结了婚,生活过得很快活。婚后九年的一天,孤儿从后山背回来了  相似文献   

5.
有所敬畏     
《神州》2014,(3):3-3
<正>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  相似文献   

6.
顾海兵 《世界》2004,(5):16-19
从潜力上看?每个人都是人才?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是不应该分成人才与非人才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才资源错配.误用.使得人不能尽其才?使得社会上被认定为人才的始终是少数。而这一点在我国又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为什么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人才潜力没有转化为人才现实。通过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人才问题上存在六大误区。  相似文献   

7.
知足     
丁杰 《文史月刊》2012,(6):78-79
近些年来,人们常常讨论现代人眼下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实际上,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很高,但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不幸福;反之,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很幸福。其实,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取决于每一个人有没有知足的心态,而并不在乎你挣了多少钱、你当了多大的官、你的生活水平有多高。  相似文献   

8.
来信     
他们掌握中国命运的未来企业思想家,这是一个很别致的概念,也是很有意义的命题。企业家,曾经是一个特定族群的定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所发生的一切,企业家似乎只有利润的概念,只有盈利的追求,思想和他们的距离很远,更何况是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马懋如 《百年潮》2013,(5):19-20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工作,在中南海上班。解放初,社会上游泳池不多,我们党委机关的干部也不去那里。中南海有一个游泳池,在中南海上班的人很多,不可能都去,记得那时发游泳证,凭证轮流去。我们宣传处有一张也可能是两张游泳证。我游得不好,却很想去。当时我初到北京,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听说毛主席常去游泳,很可能会见到毛主席,因此,更想去。夏日炎炎,谁不想去?处里同志照顾我,有一天把游泳证给了我,我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媒体上常常出见一个词:政绩工程。显然,这是一个简化了的词。这个词若全部展开来,大约应是:施政期间能表示施政业绩的工程。由是,这个词的指向也就十分清楚,它只是对掌权者而言的。政绩工程这一说法的出现,自然也是有背景的,那就是在年龄上给干部们划了一些线以后。到了那些个线的人,哪怕你的身板壮实得像一头牛,但对不起,还是得请你挪挪位子了;而接近了那些线的人,就会有人在你的耳边聒噪:什么什么七八,干也白搭之类,让一些听者心绪难宁。  相似文献   

11.
"他说要搞得我身败名裂。怕什么?我60多岁的人,我什么都不怕""我们和中国的成功企业家合作,发现他们还处于成功的早期阶段,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这些企业家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如果他们没有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2.
《纽约客》记者何伟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和常态的中国社会,这可能是一个连中国人自己都没深入了解的世界何伟是一个另类,在美国驻中国记者的圈子里。在中国给美国人报道新闻是艰难的,美国人很不了解中国。在中部,许多美国人以为中国的领袖还是毛泽东,他们不知道上海在哪里,他们最熟悉的一个中国人是孔子  相似文献   

13.
“‘你知道宪政不?’在职工饭堂,我突发奇想问同事。10个人,只有一个学法律的说他听过,可不知道宪政是啥。我成天上微博,政改啊、宪政啊,很热闹,但跟现实生活不沾边,身边的干部和老百姓,谁关心?知识分子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就算真要政改,底下人怎么弄啊?我是副乡长,我忙着应付上级,我厌烦透了”  相似文献   

14.
似乎有这么一种认识:只要能出国,就是成功者,高收入者,富裕社会的享受者。其实湖水冷暖鸭自知。同是出国在外的,顺逆盛衰是很不同的。错觉来自我们一个古老的传统──报喜不报忧。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生命力很顽强的传统。官场如此,普通老百姓如此。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已留洋在外的莘莘学子,看来也难免其薰陶。真情实况如何?现就我的亲身所见所闻撮录于后,力求做到“洗却铅华显真实”。到处是中国人要问我旅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要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到处都见到那么多的中国人。我第一次去美国是1992年,第二次去是1996年。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豪富 《旅游》2005,(1):66-69
潜意识里,是把抵达这中国最北端作为一种目标,冲着那种征服感去的,可实际上走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是被征服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漠河对于我,是一种心愿,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烙在心里了。这两年,每次我琢磨假期的时候,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漠河。两年前,我曾和一个远方的女孩说,我会去漠河给她买一双最暖和的手套,可是还没来得及动身,便分手了。很简单,你不能寄希望一双手套去给喜欢的人所要的温暖。现在,我终于来到漠河了,现在,是5月29日,即使在北极村,这也是一个不需要手套的季节了。  相似文献   

16.
《华尔街日报》在分析富豪出处时出示的最新一份调查显示:随着中国跻身全球经济的实力增强,“金矿”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发现了。中国企业家要通过满足新一代的需求来赚钱。福布斯酝酿了一年的中国富豪榜有8人与胡润的富豪排行榜相同,但福布斯富豪榜与胡氏百富榜总共也只有20位不同上榜人士,而且,一些富豪本身对富豪榜很不“感冒”。国务院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在更多的媒体或者是调研机构热衷于推出形形色色中国排行榜的同时,却没有照顾到评选结果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富豪榜的影响力没有纵深化,没有给大众一个富豪榜后面的导向性、一个引伸的内涵,这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与外界大规模接触仅仅两次,一次是魏晋时期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留名的欧洲人少得可怜,数来数去,只有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最被人们熟知。在他们之前,中国和欧洲很少直接交往,欧洲人自古知道东方丝国,但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游纪震动了欧洲,从此,欧洲人才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土地广阔、民物繁庶的大国。但这之后,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中西交通的隔绝,中国又被遗忘。直到利玛窦,中国在西方人的口中开始形象生动地被叫做中国了。意大利人利玛窦是向中国介…  相似文献   

18.
社会调查表明,读者对新编市县志最爱看的篇章是建置、人物和民情风俗。无论是本籍或外地人对一方一地的历史沿革、出过什么名人和有什么风俗习惯都很感兴趣。求知欲、好奇与入乡问俗古训使然。2003年出版《沁水县志·人物编(》以下简称沁志),丰富多彩,收载广泛,充分展示了全县现当代方方面面的济济人才,读后,使人有对这只有20万人口的山区县应刮目相看的感觉。其特点有三:1.传略增补得当。无论修哪一级的志书,对前志立传人物都应“缺者补之,错者纠之”,以求人物记述的全面与真实。任何一部志书也都很难做到应立传人物无遗无误。世代相承,连…  相似文献   

19.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的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这是一则关于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做一个华人还有多少种可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叫人难以启齿,并非有任何见不得人的地方,而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也不晓得能在什么地方结束。  相似文献   

20.
夏昕 《文史博览》2014,(9):61-62
中国官场,可以缺明主,可以缺贤士,但从来就不缺圈子。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就将中国官场形形色色的圈子分析得非常透彻: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团体。出生于一省一县,视为“乡谊”;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视为“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不消说是终身的恩师。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视为“婚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