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考古研究所对西安半坡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物资料。在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有二百多个形状奇特,具有流线型瓶体的小口尖底瓶格外引人注目。此陶瓶为直口,鼓腹,尖底,瓶身表面饰有粗糙的横篮纹,大部分是细泥红陶,也有个别夹砂陶瓶,有早期晚期之分。此后,在关中至鲁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多次发掘出与半坡早期相同的尖底瓶,甚至在一些较晚的文化类型中也发现有尖底瓶的残片,反映了尖底瓶在仰韶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史籍中关于璧的记载及目前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璧的相关认识,对璧等器物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近年来高陵杨官寨、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发现的璧、琮类器物以及彩陶图案中的相关题材,认为璧等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礼器在中原地区可能为本土起源,它们发生的时代也许可以追溯到庙底沟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3.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当时的发现者瑞典人安特生由于受资料限制,在对仰韶村遗址及中国其它地区含有彩陶遗物的新石器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理论上的错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六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首先对黄河中游地区进行了考古普查,共发现了一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基本明确了它的分布范围是以陕西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波及影响了周围一些地区。仰韶文化都有一定规模的定居村落。房屋建筑以半地穴式、地面上圆形或方形为主,有公共墓地、窖穴和陶窑等遗存。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4.
半坡遗址和其他一些遗址中的尖底双耳红陶瓶的用途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被做成尖底形?长期以来是人们感兴趣的、也是考古学家、物理学家乐于研究的问题。考古学家比较一致认定尖底瓶在当时是盛水的用具。一些物理学者对尖底瓶的功能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庙底沟二期文化研究罗新,田建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和不招寨发现的釜灶、鼎 ̄①;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及美国弗利尔艺术陈列馆等单位合作在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荆村发现一件陶(当时称陶鬲) ̄②。原认为是仰韶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庙底沟文化渊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中地区的半坡文化早期同时 ,庙底沟文化是以晋南、豫西地区枣园文化以来的传统文化为主体 ,接受了西部半坡文化的部分先进因素而形成的 ,东庄一期是北橄遗存与半坡文化融合的产物 ,庙底沟文化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庙底沟二期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最先进入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它得名于1956年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但最初的发现可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不召寨遗址中,对此我国学者早有论述。60多年来,这种  相似文献   

8.
《华夏考古》2021,(4):27-38
2002年,为配合国道310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北部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灰坑和窖穴,其中以庙底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本文以H408为例对庙底沟文化内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邵晶 《华夏考古》2019,(1):81-86
通过与周邻相关遗址的对比分析,本文划分的庙底沟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甲组和乙组分别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西王三期类型,西王三期类型是目前所知的仰韶文化末期类型之一;庙底沟二期文化已进入龙山时代,属于龙山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0.
北橄遗存分析--兼论庙底沟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0-199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翼城县北橄村发掘了一处典型的庙底沟文化遗址,同时在周围的调查试掘中又发现了枣园H1、褚村第一期等新的文化遗存,从而使几成定论的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问题被再度提起。  相似文献   

11.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东南西北四方。庙底沟文化还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强大的推力,在那里也发现了同样传统的彩陶遗存。庙底沟彩陶向西向南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的传播。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相似文献   

12.
谈到欹器,一些学者便见仁见智地将它与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联系起来。比如有人说:“尖底瓶即欹器”。也有人说:尖底瓶“这种精巧的生活用具,正是我国古代庙堂之器——欹器的原型。”还有人进一步提出了:“欹器是制造汲水陶瓶的废品。”“古人要制造的原本是汲水盛水的陶瓶,而并没有想制造欹器,只是在制造陶瓶的时候,由于瓶子做的不够匀称,有的陶瓶重心处于中心轴线之外,又由于两耳环装的太低,以致满水时的重心处于耳环连线的上方,于是出现了少数象欹器那样的  相似文献   

13.
1971年出土于陇西县首阳镇吕家坪的尖底彩陶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尖底彩陶瓶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品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4.
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张素琳(中国历史博物馆)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晋豫陕地区,这里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此文化由于首次发现于1956年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①.庙底沟二期文化正处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而此时正是...  相似文献   

15.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研究,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庙底沟期的新测年晚了三五百年之多,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对庙底沟期相对年代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偏差;二是已有的对于庙底沟类型渊源的意见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究;三是东庄-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整合过程非常复杂,不同方向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方式,可能与农业大发展、人口剧增、社会急剧变革、文化软实力加强等有关,更背后的原因还得从环境变迁等角度去寻找;四是目前揭露出来的较为完整的庙底沟期聚落还很少,大型聚落的整体情况都还不很明晰,需要加强不同层次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五是庙底沟类型的古史对证问题颇为复杂,还不能说已有定论,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试论岳石文化与郑州地区早期商文化的关系──兼论商族起源问题栾丰实TherelationshopbetweentheYueshiCultureandtheearlyShangcultureinZhengzhouareashouldbestudiedwi...  相似文献   

19.
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为配合310国道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北部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和窖穴近900个、陶窑20余座、房址10余座、壕沟3条。本文主要介绍庙底沟遗址中的西王村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